行知天下配套试卷答案

行知天下配套试卷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06 04:16:46

久等啦,大朋友小朋友们,本期我们继续研读新课标!

前几期我们分析了科学学科、物理学科,详析了新课标对物理、科学学习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家长的应对策略,这期我们来一起研读新课标生物学科的新变化,学生家长又该如何另辟蹊径,攻破“生物界”!

聚焦“大概念”

注重跨学科实践

新课标生物学科在课程性质上,与新课标其他学科相同,突出强调学科育人价值;在课程理念上,则突出强调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在课程目标上,制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目标,本学科注重对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更加关注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旧课标生物学科课程内容对比图

1、“科学探究”不再作为独立的学习主题,将“探究活动”融入到每个学习主题之中,使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学习过程;

2、将“生物技术”主题内容,分别整合到其他相关学习主题中,有的结合概念学习,分散到相应的学生活动中,有的体现在跨学科实践的活动中;

3、将“健康生活”与“人体生理”合并为“人体生理与健康”主题;

4、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内容进行了整合、删除处理。

5、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中的“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及“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中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内容,与遗传内容合并为“遗传与进化”主题。

通过新旧课标课程内容对比可以看出,新课标对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拆分。如此整合优化使内容间逻辑联系更紧密;让课程的实践性更强;实现尽可能减轻负担。

聚焦新课标生物学科具体内容,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内容要求以概念体系呈现

主题学习内容,以大概念、重要概念、次概念的形式呈现。每个主题提炼出了一个或二个大概念,每个大概念下分别提炼出几个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又提炼了几个次概念,形成三级概念体系。9个大概念是生命观念的具体化,对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具有引领作用,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大概念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的生命现象。

二是设置跨学科实践的内容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课时安排方面“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10%。

从众多课程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生物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内容聚焦大概念”这些“大概念”其指向是要求学生形成生物学“大观念”,并在“大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或跨学科实践,从而获得“新能力”“新知识”,并利用“新能力”“新知识”完成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云里雾里莫着急

知力带你来看齐

那么,学生如何破解“大概念”形成“大观念”?又该如何在“大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跨学科实践?……《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帮您轻松搞定学业目标!挑战“不可能”~

层层深入,由下及上,

实现具象阐释“大概念”

“大概念”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精选学习内容,突出重点,是课程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

例如在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所涉及的“大概念”是“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第六部分“遗传与进化”中,所涉及的“大概念”是“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六)遗传与进化

根据这一“大概念”我们需要从“1.2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等重要概念以及“1.2.2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等次概念去理解,以及“7.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等重要概念和“7.2.6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等次概念去理解。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2年7月刊文章《野生稻:装满人类饭碗的希望》便从米饭这一餐桌上常见的主食出发,探究水稻祖先——野生稻的前世今生。在介绍著名的物种杂交技术时,利用对水稻花的结构图解,不但展示了花朵的普遍结构特征,还直观展现了水稻花属于两性花的特征,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花朵的结构层次,还增进了“两性花”这一新知识,在介绍野生稻因基因突变而不能形成离层结构,说明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文章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次概念“7.2.6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然后进一步理解重要概念“7.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再深入理解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层层深入,由下及上,实现具象阐释“大概念”,并在解读过程中将“两性花”等新知识融入其中。

跨学科实践提升

“新知识”“新能力”

理解”大概念“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在理解”大概念“基础上获得与大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或知识技能。这需要跨学科学习来完成。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2年7月刊的《2600年前,皖南先民吃些啥?》文章将古生物、艺术、气候、经济发展等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大概念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概念,并实现新知识、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从科研人员对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中的一项植物遗存考古研究开始。考古人员通过对遗址中用浮选法收集的样本进行年代测定,同时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遗址不同深度沉积物中提取的植硅体样本。研究首次发现,在皖南地区,存在大量早期粟黍类植物遗存。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泰伯奔吴”有关。周太王之子吴太伯自以粟黍农业为主的周文化中心区南奔,建立了吴国。当时,皖南地区正好属于其势力范围。而后,文章又从出土的青铜器、墓葬中的粮食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了原因。

整篇文章将古生物、历史、艺术、植物、气候、经济等知识通过一项考古发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亲临”考古现场,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主动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学科解释问题、并由点及面进行推理论证,竭力窥探事物全貌,有助于形成跨学科思维,并提高解决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与品格。

此外,文章还对涉及到的“名词”进行“延伸阅读”。文中对于“植硅体”的解读,不但有助于理解植硅体对于考古的重要价值,还有助于学习积累“新知识”,拓展“新能力”。

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

思考与行动

在充分理解“大概念”,具备“新知识”“新能力”的条件下,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

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2年7月刊特刊发了《少年古生物学家养成记》《古生物学家的科研日常》文章。学生们可以跟随科学家走入科考现场,通过具体科考实例,了解科研过程、体验科研的苦与乐。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让学生可以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

学不止于此,知力还有......

有关生物学学科及跨学科学习《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提供给大家的远不止于此。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特色专栏“行知天下”,每期都带你到世界不同的角落,看多样动植物、多彩地貌,去了解自然界的博大与奇特。

每一年都会根据最新科学发现和最新科研进展,精选生物学科及相关学科主题,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不但如此,《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每年还会邀请相关学科专家直播讲授科学知识,与杂志作者在线讨论、与院士专家近距离交流,近期还将推出“科学素养实践课”,助力学生实践探究,实现跨学科学习。

为方便各位同学、家长进一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科学学习核心素养、“跨学科概念”“项目研究”、学科学习新动态等相关内容与要求,知力君将结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每周为您解读科学学习中各学科的种种难题,千万不要错过哦~‍

[1]微信公众号“华师教育研究院”文章"一线教师对生物新课标的思考——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与实践".

[2]《知识就是力量》杂志[J].2022(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2022.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