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自治区将实现首考落地,为实现平稳过渡,相关省份组织了适应性演练。据悉,语文科适应性测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命制,相关试卷和权威解析已公布。
试题考了什么?考查什么?专家进行了评析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首场考试语文已结束,考的什么内容?考查什么能力?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了试题评析,我们对评析的内容进行了摘取,来看看专家们都点到了哪些内容。
朱于国:强化群文阅读与信息联结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近些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体稳定,时有创新,与时偕行,稳中求进”成为突出的特色。纵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命题,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特色、体现素养导向、强化教考衔接、重视基础运用、突出信息整合、凸显真实情境、强调思维力考查等特色基础上,每年都有一些创新之处。例如:2023年推出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试题(谚语中的辩证法、繁复与简约),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2024年推出图表阅读、词义辨析(“给”)类题型,作文题强化生活导向(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人际交往中互赠礼物、文化遗产专栏征稿),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实用性写作。2025年适应性测试也有所创新。
比如凸显整合性,强化群文阅读与信息联结。整合,或者称为“统整”,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开展学科内的整合性教学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跨学科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学习任务群”,倡导单元整合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课文间建立信息联结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高考语文试题命制,适应这一新的理念,逐步引入群文阅读(也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在多文本的综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阅读II”选用丰子恺《我的漫画》《爱与同情》两篇文章组成群文,前者系对个人漫画创作之路的简述,后者是对个人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其中关于艺术美的理解、儿童的诗心、感情的投射的论述,一脉相承,可互为佐证。学生阅读两文,通过建立信息联结,可以激发深度认知和思考。四个题目,既涉及单文本理解,又涉及综合认知,无疑增加了考查的深度。尤其是从材料二引出的作文题,学生写作时更要综合两篇文章相关内容才能深入分析,明确立意。
此外,命题上也强化了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考查,有两道题很有特色。一是“阅读I”第五题: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二是“阅读III”第14题: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无论是科学史这门学科的情况,还是“叙文之要”,均非阅读材料阐述的重点。但“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介绍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提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及其价值,相关评选标准又融汇着科学史的研究方法,考生可据此整合零散信息加以简述;文言材料系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写“叙文”(序言),交代了一般序言皆有的作者简介、文集内容等信息,结尾处又说“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综合种种信息看,何为“叙文之要”这一个问题就转换成为对文本内容的总结概括。这样的题目设计契合了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那就是信息爆炸时代,要善于联系、比较、综合、分析,从多方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
王立军:以考试评测带动学生汉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一道新的题型:第19小题要求学生在给出的一段文字材料中,找出两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种以错别字为直接考查内容的题目,在高考中已经中断多年,如今又以新的形式得以恢复,这是对课标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精神的具体落实,是语文教育“强基固本”理念在试卷命题工作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汉字特点和汉字应用现状的必要要求。
李煜晖: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什么是具有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素养型命题是与知识型命题、能力型命题相对而言的,指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考试命题。在语文测试中,传统命题或重视知识记忆的准度、广度与结构化程度,或分解式地考查某项读写能力是否达标,而素养型命题虽然也考知识、考能力,但并非站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进行点状考查和分项考查,而是把知识和能力要素隐含在综合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构建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出条理严密、逻辑自洽、内容充实的作答结果。换言之,素养型语文命题是学生本位的,看重的不是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体量或作为“达标工具”所掌握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亦即平时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综合素质。为此,研制素养型命题要改变面面俱到观念、避免散碎割裂的形式,通过遴选典型内容、设计典型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阅读II,以丰子恺的两篇随笔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都体现出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当然,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作品内蕴的可分析性。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翻译家,也是功底深厚的散文家,作品(节选)感情诚挚、逻辑清晰,语言也有韵味,我们因此才能从中提炼激发真实素养表现的典型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典型问题源自典型材料,阅读命题的选材不容忽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组试题之中,并不是每个具体任务都要具备典型性,例如该题组中的两道客观题,考的基本上是对文本局部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从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出发,从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意出发,这样的题目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陈兴才: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新题型对全国卷使用省份都有启示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一线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适应性测试中的新题型。从时间节点上看,适应性试卷让迎考的师生在窥出一些端倪后,还有一学期时间做出教学应对与调整;从试卷的实际关联度来看,适应性考试出现的“创新”,有些会直接表现在其后的高考卷上,如2023年适应性试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这里是中国”不同于过去的群文联读,而是一个单一长文本,当年的高考正卷所用材料“竞争性真相”也是单一长文本。2025年适应性测试虽然只供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但高考命题变革是一盘棋,全国卷使用省份都应该关注——这是一个难得的管窥今后高考命题“全豹”之“斑”的契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命题改革与题型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宗旨是让考回到真实的教、学状态,倒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去适应素养化测评的方向。这也正是适应性测试给我们一线教学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应素养化测评。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新颖化特点,其实质只是“反模式化”“反固定套路”,而不是“反语文本质”。恰恰相反,在陌生化、新颖化的外表下,高考语文更加注重素养测评的本质、依标而测、学考一致。
例如,作文“辩论赛”完全呈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辩论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也多次出现,学生理应对辩论有体验有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常规或常见学习任务: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请表明态度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小题“‘帚星’得名方式”,与2024年高考题中“恢复疲劳”一题相似,内含一个语法现象,但不考术语,重在理解运用,是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提醒一线教师,不用担心考语言学术语,教学重点要放在生活情境中的语言领会和运用。
试卷题型创新充分显示了素养导向下命题的丰富性,而不是固定性,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测,也可以那样考,各种可能都有,而不是今后一定这样并成为固定模式。这也许应该引起刻舟求剑、不想着如何教好而只想靠刷题和依套路来取分的老师们的反思。
新闻多一点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今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也正式公布了《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供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使用高考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借鉴。
【语文阅读题】
【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语文写作试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设计制图 刘杨 图片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文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