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破竹之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上映10天票房突破62.7亿元,超越《长津湖》成为新晋“票房之王”。然而,与票房神话相伴的,是一批自称“4D受害者”的观众群体。他们用“挨打”“晕眩”“飘着走路”等关键词,戏谑地描述这场沉浸式观影的另类体验。
一、4D特效:从“感官盛宴”到“身体折磨”
4D影厅的卖点在于通过座椅震动、吹风、喷雾等特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情节。然而,《哪吒2》长达两小时的高密度打斗场景,却让这种特效演变成一场“无差别攻击”。
有观众吐槽:“无论片中谁挨打,椅子都会剧烈晃动,仿佛自己成了被揍的对象。”一位网友称,观影过程中“可乐都要飞出去,全程紧抓扶手,结束后走路像踩棉花”。更有人自嘲:“大过年的,在电影院被椅子揍了一顿”。部分观众甚至出现晕眩、恶心等生理反应,有人奉劝“至少空腹3小时再来体验”。
二、观众分化:受虐还是刺激?
尽管吐槽声不断,4D版《哪吒2》的票房热度却居高不下。武汉某影城工作人员表示,普通厅票源充足,但4D厅仍“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观众体验的两极分化:
- “受害者”派:认为4D特效过度干扰观影体验。有观众抱怨座椅震动频率过高且生硬,“像坐长途大巴”,吹风特效更让人“差点感冒”,难以专注剧情。
- “乐在其中”派:部分观众尤其是儿童,将晃动视为“过山车式娱乐”,认为特效增强了代入感。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因座椅晃动而全程兴奋,“比安静看2D更有吸引力”。
三、技术争议:特效适配与观影舒适度的平衡
4D电影并非新鲜事物,但《哪吒2》引发的争议暴露出技术应用的两大问题:
1. 特效与剧情的适配性:影片打斗场面占比过高,导致震动特效几乎贯穿全程。有观众调侃:“2D版喊‘打!’,4D版喊‘别打了!’”。特效设计若缺乏节奏变化,反而会让观众疲劳。
2. 硬件舒适度不足:座椅材质偏硬、震动幅度过大等问题被多次提及。有观众指出,长时间高频震动可能对颈椎和腰椎造成负担,影院需在设备舒适性上优化。
四、市场反思:沉浸式体验的边界在哪里?
《哪吒2》的4D风潮揭示出电影行业对“沉浸感”的极致追求。然而,当技术喧宾夺主时,观影的核心——情感共鸣与叙事逻辑——是否被削弱?
一方面,4D版本的高热度证明观众对创新体验的渴求。影院通过差异化放映形式吸引客流,尤其在春节档合家欢场景下,动态特效确实能吸引儿童及年轻群体。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物理刺激可能导致观影体验的异化。正如影评人所述:“电影的本质是故事,而非游乐场项目。”如何在技术炫技与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是未来4D电影发展的关键课题。
结语:一场“痛并快乐着”的观影革命
《哪吒2》的4D争议,本质是电影技术与观众耐受度的碰撞。它既展现了国产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也暴露出技术应用中的粗放性。对于观众而言,选择4D版本或许像参与一场“冒险”——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落荒而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争议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契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不应以牺牲观众的舒适度为代价,而需在感官刺激与情感沉浸间找到更细腻的平衡点。
(注:本文综合自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