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才看到很多关于深圳南山区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的观点、想法,于是我也去看了这套试卷,我觉得这套题挺好挺有意思的,就是题量大了点。
自己家的娃才二年级,也没法让他去试做一下。不过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我就能感觉到,语文能力对一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年级入学没多久数学练习中就开始有应用题了,那时候识字量和对字词意思的准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二年级这学期初的一次数学考试中,孩子有错过一道题。那道题也是情境化的题目,字数特别多,而且除了要提取的有效信息外,和有效信息相近的干扰信息也很多。当时特地花了一些时间教他如何读题,如何根据问题去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因此,引起广泛争议的深圳南山区的这套期末试卷,我没觉得有什么要特别批判的地方,可能江苏这边早就是这个趋势了吧。而且深圳南山区教育局也回应说,这次命题是符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新趋势的。义务教育新课标里的关键词就包含跨学科思维、真实情景应用等。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要求上。
二、
我也在网上看过有些语文老师对这份试卷的题目逐一点评,发现他们的关注点大多都在试卷中的语文元素上,也就是那些与人文相关的材料上。但是,试卷中出现的情景材料,不管是小明去超市买2支3元/支的铅笔,还是李白去酒肆沽三百钱一斗的美酒,它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考察学生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就如南山区这份试卷中的第2题,选用的是与结绳计事相关的材料,题中关键信息就是“从右往左,满五进一”和图片中的信息。解题并不需要去纠结《说文解字》,也不需要去纠结“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意思,只要能发现这是关于找规律的题(或者再缩小些概念范围:关于进制的问题)就可以了。要拓展,完全可以考完试之后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
如果把上面图中的信息换成下图这样的,应该很快就能反应过来了。这就是小学一二年级都在考的题型了。而这难道不算代数的变形吗?
这其实也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没有从现象中看出本质的能力的问题。
三、
也有很多人说,给小学生出这种看起来像考公的题目,简直就是为难小学生。·要知道,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形成一种正确的、简捷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的。那么从小就进行这样的练习就是必要的。
而且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刚开始义务教育的小学生来说,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这一方面 。要学习如何运用语文,也就是学会如何正确的接收信息(听、读)和表达信息(说、写)。这些能力的高低是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也就是所谓的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