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任务一:筑牢语用根基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打开九上语文课本,①我们可以欣赏秀丽风光,领悟人生哲理。读到《岳阳楼记》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们会想起那鲜妍( )明媚的四月天;读《湖心亭看雪》,西湖空旷( )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让我们产生莫名的遐想;②读《沁园春 雪》,我们会联想到[红装素裹]的大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读《论教养》,我们认识到:③优雅的风度,不是矫揉造作,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读《敬业与乐业》,会引发我们深沉的思考:④只要我们kè( )守初心,rú( )养精神,[心无旁骛]_,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幸福的人生。语文课本,[轻而易举]就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精神养料。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4分)
鲜妍( ) 空旷( ) kè( )守 rú( )养
2、文段“[ ]”中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相得益彰 B.红装素裹 C.心无旁骛 D.轻而易举
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用想象的手法,去描写一组事物,能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请参照示例,从下列备选事物中任选一项进行描写,诗意表达。(句式不限)(4分)
备选事物:①秋风与野菊 ②腊梅与雪花 ③溪水与柳枝
示例: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
任务二:阅读红色经典
5、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走进那段峥嵘岁月。(8分)
(1)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 )(3分)
A.《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在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
B.《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很多令人深刻的人物。如一家被灭口66人、让作者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家徐特立。
C.火焰山遇阻,孙悟空第二次变成牛魔王去骗取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第三次请来观音大士帮助,从铁扇公主那里再一次借出芭蕉扇,才熄了火焰山的火。
D.《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2)诙谐幽默是《西游记》叙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冷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莞尔。请你结合悟空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之前的具体情节,从夸张和含蓄中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西游记》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5分)
任务三:铭记革命先烈
6、学校开展“天下国家·爱我中华”主题活动,组织各班利用校外研学机会,观赏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为了让同学们更充分的学习,校团委准备制作一份研学指导手册,请你参与编写工作。
(1)研学手册设计了多个任务问题,帮助同学们在欣赏演出时得到更多收获。请你根据小文同学的填写,推断设置的问题任务。(4分)
问题任务一:
任务一填写:1949年11月27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惨案“11 27大屠杀”。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在距离重庆解放还有3天的时候,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为了讲好这段红岩故事,为了让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永远成为重庆人民共同的记忆,为了让来到歌乐山下的人们,能够接受一次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重庆话剧院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剧目——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 1949》。
问题任务二:
任务二填写:《重庆·1949》属于多维立体沉浸式演出,将红岩故事展现在360度旋转舞台上,观众与演员互动感强烈,可收获身临其境的独特观演体验。这种全新演出方式,迅速吸引了大批观众,一度造成一票难求的局面,该剧成为本土网红剧目。
(2)研学指导手册的最后一个问题任务是写观剧感悟,小文想引用诗词或名言来赞美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你认为下列句子中,哪句不太恰当,请说明理由。(4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D.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不恰当的句子是( ),理由是_________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7、水在世间呈现不同的状态。请按提示填表,补充诗句。(10分)
冰
①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霜
蒹葭苍苍,②______。《诗经·蒹葭》
江
日暮乡关何处是?③_______。崔颢《黄鹤楼》
河
大漠孤烟直,④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⑤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云
⑥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泪
杜甫在山河破碎时含泪写下了:⑦______,⑧_______。(杜甫《春望》)
酒
刘禹锡借酒表达了好友之间的互相勉励:⑨_________,⑩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肤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①,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②之姬也,瑷败,籍没③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④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⑤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⑥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宴语:在宴席上交谈。②庐江王瑷:唐太宗的本族叔父李瑷,封庐江王后,因谋反罪被杀。③籍没:官府把罪犯家人和财产登记没收。④贼杀:“贼”亦为“杀”之意。⑤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以示尊敬,谓之避席。⑥遽:立即、立刻。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B. 皆以美于徐公 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C. 安有杀人而取其妻 安求其能千里也
D.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齐桓公之郭国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威王与太宗都乐于采纳谏言,都有广阔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B. “徐公何能及君也 ”采用反问句,突出了妻和妾对邹忌的偏爱之情。
C. 【乙】文划线句正确断句:“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D. 邹忌的劝谏让威王明白“王之蔽甚矣”,王珪的劝谏让太宗明白不能“知恶而不去”。
11、讽谏,即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邹忌和王珪都采用了哪种方法进行讽谏?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5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2-16题。(22分)
想读一本你写的书 原上秋
咣咣,咣咣。小陈和小林边干着活儿,一边和这家的主人聊天。主人是个老头,相貌和善。小陈和小林很愿意在这样的人家干活儿。
小陈问,你做什么工作?
主人说,在报社,退休了。
是个领导吧?
副刊部主任。
小陈和小林讨论半天,副刊部是个啥部门,有副刊部就有正刊部吧。
房子已经很破了,主人在劳动市场找到小陈和小林,计划把屋里整一整。他们没有签合同,小陈和小林报了个价,主人就同意了。
主人退休在家,大部分时间,他不是把头埋在书里,就是埋在报纸里。
小陈就说,你很用功啊。
主人说,现在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另一只什么都看不到。
小陈和小林就停下手中的活儿,过来看个究竞。可不是么,一只眼睛里的眼珠子都泛白了。小陈问,一点儿都看不到吗?主人说,一点儿都看不到。
想不到,这个老人每天都是用一只眼睛看书看报看世界。咣咣,咣咣。小陈和小林做得很认真。主人不看书报的时候,会过来和他们聊天。问他们父母的状况,问他们有没有成家,问庄稼的收成,问在外打工的苦乐。小陈和小林会把自己的情况一一说给他听。
两天下来,他们渐渐熟悉了,俨然成了朋友。
和主人熟悉之后,小陈和小林的活动范围就大了。休息的时候,他们端着茶杯进到了主人的书房。书架上有很多书,小陈和小林只看,不摸。他们喝着主人泡的好茶,感叹,好多书啊。
主人说,上面两层是文学名著,下面一层是自己写的。小陈和小林吃了一惊。刘——亮——德,你叫刘亮德?
主人说,是我。
署名刘亮德的书有十几种:《白话人生》《眼光放在灯笼前面》《只眼窥世》……主人介绍,《白话人生》是在报社写的专栏,《只眼窥世》是一只眼睛瞎了之后写的。
小林说,写电视剧才挣钱。
小陈拍了小林一下,嫌他多话。他们和书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用一种敬慕的神态看了一遍又一遍。
小陈问,这些书里都写的什么?
主人说,人生感悟。怕他们理解不透彻,他讲了书里的一个故事:一个武士向一位老禅师询问天堂和地狱的区别,老禅师故意轻蔑地说,你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时间和你论道。武士恼羞成怒,拔剑大吼,老头无理,看我一剑杀死你。老禅师缓缓道,这就是地狱。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地纳剑入鞘,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老禅师接着说,这就是天堂。
主人说,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好事与坏事。
有意思。小陈和小林听得入了迷。
咣咣,咣咣。小陈和小林很长时间只埋头干活儿,好像一直在回味武士和老禅师的故事。
有一天,小陈和小林来晚了。他们互相埋怨,都说前一天不该喝那么多酒。主人笑着说,你们喜欢喝两杯啊。小陈说,他们一出来就好多天,有点儿想家,想家的时候喝点儿酒。小林插话说,喝了酒更想家。
小陈和小林干活儿没有精神,因为他们喝了很多劣质酒。主人问他们喝的什么酒。他们说了很多牌子,都是小饭馆里面的低档货。
他们感叹,哪一天挣了大钱,一定买一瓶茅台,尝尝啥滋味。
晚上收工的时候,主人拿出一瓶茅台送给他们。
他说自己平时不喝酒,这酒是一个朋友送的,就剩下这一瓶了。
小陈和小林欣喜万分,他们轮番拿着酒瓶看来看去。小林边看边说,这酒拿回老家喝才有面子。
几天后,房子装修好了。双方都很满意。主人给他们工钱的时候,小陈和小林也在心里数数。A.数到最后,两个人的心抖了一下。他们没说什么,拿着钱走了。
B.出了门,他们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数钱,数了一遍,又数了一遍。小林督促小陈,走吧,他眼神本来就有问题,哪能怨咱们。
小陈发了脾气,我们这样走了,对不起刘亮德。他们又折返了回来。
他们来还多出的两百元钱,他们还想让刘亮德送给他们两本书。刘亮德讲的故事,很吸引他们。
刘亮德在阳台上看到了他们。他想,他们一定是来还那两百元钱的。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那是刘亮德偷偷给他们的奖金。
小陈和小林跟刘亮德打招呼的时候,发现站在高处的他另一只眼睛好像已经好了,像从前一样,明亮有神。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06)
【情节·梳理】
12、根据提示,完成小说的思维导图。(4分)
【人物·点评】
13、请仿照示例,为文中的“主人”制作一张小说人物档案卡片进行交流展示。(4分)
示例:小说人物档案卡片
人物:于勒
出处: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人物身份:我的叔叔,菲利普的亲弟弟
人物点评:年轻时行为荒唐,后来有所醒悟,挣钱后想弥补之前的过失,不失善良:破产之后,在贫困线上挣扎,能够自食其力,不愿拖累家人,不失良知。
人物:主人
出处:原上秋《想读一本你写的书》
人物身份:报社副刊部主任,已退休。
人物点评:(60字左右。)
【心理·揣摩】
14、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句子中加点词,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刻画此时人物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任选一句做。(4分)
A数到最后,两个人的心抖了一下。
B出了门,他们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数钱,数了一遍,又数了一遍。
我选择( ),
【主题·思考】
15、上文最后一段写到:小陈和小林跟刘亮德打招呼的时候,发现站在高处的他另一只眼睛好像已经好了,像从前一样,明亮有神。这与前文中提到刘亮德“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意分析原因。(4分)
【话题·探讨】
16、同学们在阅读了这篇小说后,围绕文中提到的“善与恶”、“好与坏”开展了讨论。请你补全小语和小文的对话。(6分)
小语:我认为人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之分,只是取决于做的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朝花夕拾中》的阿长,谋害我的隐鼠是坏事,让我觉得她是坏人,但她想方设法帮我买到山海经就是好事,我就觉得她是好人。再比如 。(请结合《水浒传》中一个人物的经历,为小语再补充一个例子。2分)
小文:你说得对,坏事好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是由人决定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 ”是坏事,而“ ,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好事;李白《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坏事,而“ , ”就是好事。
(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7-20题。(18分)
【文本一】
近几年,《典籍里的中国》《遇鉴文明》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节目频频“出圈”,成为爆款。它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知识传播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通过对各种文化内容进行二度创作,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去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用悠久的文化滋养观众,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
(根据《浅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等创编)
【文本二】
①文化类节目之所以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航空等各个领域中实力的提升,增加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激增。内容取材于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文化类节目,带领人们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②中国文化类节目,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1.0时代,这类很多是用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去“套”传统文化内容,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不注重美学价值。2.0时代,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
③到了3.0时代,此类节目不仅在形式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而且坚持“唯美”理念,使这类节目迅速走红。创作者借助具有鲜明中国美学特征的内容设计、场景塑造和视觉效果,将尘封于故纸堆、展示柜、遗址遗迹中的历史记忆,“活化”为能够被现代人感受感知的具象内容,向观众展现了或典雅或清新的传统美学,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别样神韵,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进文化自信。
④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使文化类节目迅速走红。如央视的传播渠道:
⑤文化类节目的火爆也得益于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
(改编自金台资讯《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等)
【文本三】
①文化类节目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赋能国家形象塑造。它融合了场景复现、戏剧冲突、跨时空对话等多种叙事形态,弥合了经典文本与数字化内容之间的媒介鸿沟。从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等三个维度,为激活传统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打造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②文化类节目以精神内涵为核心,增强了文化的感召力。如《典籍里的中国》将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塑造鲜活的个体故事,让孔子、老子、司马迁、屈原等一个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滞留于古籍之中,还活跃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荧幕之上,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提升民众对鲜活又立体的中国形象的新认知。
③文化类节目以创意设计为抓手,提升了文化的浸润力。传统文化类节目借用、化用、活用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引发了人们强烈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诉求。从表达家国情怀的《精忠报国》,到灵动欢快的《唐宫夜宴》,一次次掀起属于中式美学的审美意趣,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提高了中国形象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④文化类节目以数字媒介为依托,巩固了文化的传播力。深度融合新旧媒体传播势能,进一步发挥并整合网络视听领域的平台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精准、有效、多层级传播,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灵活表达、生动演绎的展示平台,提升了中国形象。
⑤总之,传统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激活传统文化符号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其根本原因是文化自信,唯有立足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彰显出强大的时代活力,才能塑造更强大的国家形象。
(王子涵《文化类综艺节目赋能国家形象塑造》,有改动)
17、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类节目借助具有鲜明中国美学特征的内容设计、场景塑造和视觉效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B.文化类节目是对文化内容的二度创作,目的是传播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C.80后、90后都很喜欢文化类节目,因为他们能从中感受并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D.文本二第③段可以作为文本三第④段的论据,文本二的图2可以作为文本三第③段的论据。
18、请阅读材料二,概括文化类节目能爆火的原因。(5分)
19、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在下表括号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6分)
(1)第( )段 (2)提出中心论点:( )
(3)第( )段 (4)具体分析论证:( )
第⑤段 总结:分析原因,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20、你班准备将《桃花源记》打造为一个文化类节目,在学校艺术节上表演。作为导演,你将采用哪种文化类节目形式?请写出你的设想并作具体说明。(4分)
四、作文(55分)
21、以下两题,选做一题。(55分)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题一:下面三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1)没有堤岸,哪来江河?——金斯伯格
(2)风筝是因为线的牵引,才能飞得高。——刘同
(3)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题二:学校专设了名著阅读课,李明觉得自己小学就看过了四大名著,于是在名著阅读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请你以语文科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激发同学们热爱名著,积极阅读经典。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