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是成都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升维”
也是惠民生、增福祉的暖心实践
成都市自2013年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先导,按照“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内涵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固强补弱,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呈现格局性变化,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优质学校占比均近60%。2022年,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等4个区(市)县被教育部确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2023年,有6个区(市)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4个区(市)县通过省级督导评估。
成都市以务实担当的态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异不断缩小,通过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高位进阶”,带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提供“成都方案”作出“成都贡献”。
“成都教育发布”连续推出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
带您走进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双流区
双流区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
从民生上抓教育
从规律上办教育
把教育作为城市发展“先锋力量”
积极担当建设教育强国区域样本
生动谱写空港教育新篇章
01
“四维联动”促均衡
聚焦民生期盼书写“双流答卷”
“党政主导”推动优质均衡
“十四五”时期以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双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支持政策9项,高水平建成义务教育学校10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项目19个,新增学位3.1万余座。
“校地共建”做优教育生态
先后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5所附属学校,建立“设施共享、品牌共用、人才共育、特色共创”的“四共”合作机制,做优“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
“名校集团”孵化优质资源
结合群众需求和学校成长情况,先后5次对名校集团进行优化,重点瞄准教育理念和育人能力,开展“造血式”扶持,建立起优质教育资源“再孵化”机制。
“强校工程”抬升品质底线
按照“成熟一个,建制一个”的原则,完成5所小学校区(教学点)独立建制。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3所相对薄弱初中创建成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02
“四套加法”强师资
突出尊师重教彰显“双流主张”
“长效 专项”提升教师工资收入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两项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区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
“交流 共享”激发城乡教师活力
出台名优教师乡村学校交流支教激励、评价措施,成立教师共享中心,打通新老学校、城区和镇域学校领导班子交流壁垒,建强36个省、市、区名师工作室,盘活城乡师资“一盘棋”。
“规范 激励”增强队伍发展动能
区人社局、区教育局联合设置“教师激励岗位”,累计惠及教师700余人次;专项经费激励教师学历提升;每两年开展1轮校级后备干部考评培训等增强教师发展动能。
“内培 外引”构建名师倍增格局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长园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新三名工程”的实施方案》等队伍建设专项政策4项,引进、培育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91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骨干教师增至2.2名。
03
“城乡一体”抓内涵
深耕教育改革打造“双流样本”
“一十百千万”打造“双减”改革样本
成立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减”专项经费5500万元,制定29个区级部门和镇街任务清单,实施“双减”工作“一十百千万”工程,实现培训机构、培训收费、培训时间、学生负担“四减少”。
聚焦“双新”构建课程改革样本
区教育局牵头确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主课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子课题研究55个,全覆盖开展“课标教材解读与作业设计”大赛和主题研培。全区5项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教育样本
坚持应用为王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建立全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遴选精品课1700余节,打造优质课件、试题库等优质教育资源2.6万余个,下载量超过25万次。
“1 5 N”做强特教改革样本
创新“行政保障 专业支持”双轨支持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和融合教育集团,制定10余项支持政策。构建形成1个资源中心,5个片区二级资源室,N个校本三级资源室随班就读“1 5 N”模式。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小邹 校对|木子、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