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情绪?其实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换句话说,它就是人们在生理反应基础上的一种主观体验。
一般来说,快乐、愤怒、哀伤、厌恶、惊讶、恐惧等都属于情绪,不过情绪的范畴非常广,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头脑所处的某种状态或者我们的某种感觉,更包含了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按照情绪构成理论来讲,情绪一般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
第一,认知评估。
即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比如,一个人意外碰到一个体型庞大且面目狰狞的怪兽,他的认知系统就会主动把这个事件评估为对自身有威胁的负面事件。
第二,身体反应。
即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比如,一个站在演讲台上的表演者,很容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具体来说,就是脸红、心慌、手抖、呼吸急速、胸闷、出汗,颈部和后背的肌肉僵硬等,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濒死感。
第三,感受。
即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比如,当一个人看到最亲近的人因为意外而离开这个世界时,其体内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可以统称为悲痛。
第四,表达。
即通过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比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偶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激动、兴奋、尖叫,甚至会掩面而泣,表现出一种亢奋的情绪。
第五,行动的倾向。
即情绪会产生动机。比如,在我们遭受不公平待遇,内心委屈难过的时候,总是希望身边有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听一听自己的倾诉,或者当我们取得某项成就,兴奋激动的时候特别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最亲近的人等。
从上述的诸多构成因素来看,情绪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它是由内部或者外部事件引发的,随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会接收到这一系列信息,人由此被唤醒,从而相应做出诸多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更系统地了解情绪,下面我们以小明同学考试为例加以说明:
考试时间快结束了,老师提醒大家做好交试卷的准备,而小明同学的作文只写了一半此时,小明的大脑接收到的信号是:考试快结束了,试卷马上要被老师收走了;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翻动试卷的声音,大家正在紧张地做最后的检查。
认知评估:作文已经来不及写完了,这会严重影响到自己期末考试的成绩,甚至会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训斥。
身体反应:握笔的手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心跳加快,头冒虚汗,思绪混乱等。
感受:内心紧张,惶恐不安。
表达:面色涨红,满脸愁容,唉声叹气。
行动倾向:渴望老师能够多给自己留一些时间,以便写完作文。
从小明同学的上述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体。一个人的情绪自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这五种元素便在短时间内相互交织,同步进行。
当然,我们在了解了情绪特征的复杂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情绪作用的双面性。《养性延命录》里有一句话:“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也就是说,情绪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我们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绪,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情绪带来的后续反应所烦恼。
比如,在某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你独自一个人在家。听着外面电闪雷鸣,恐惧的情绪一阵阵地向你袭来。这时,如果你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转移注意力,那么紧张恐惧的情绪就会进一步加强,你会由电闪雷鸣进一步联想到电视剧中的某个恐怖片段,再由这个恐怖片段联想到妖魔鬼怪、灵异事件等。这样你就会越想越怕,并持续地被这种恐惧情绪带来的后续反应所困扰。
基于“情绪有延续自身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早掌握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及时地采取措施,将自己从一段不好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这样才不会被负面情绪所奴役,从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划重点:
1.情绪是一个多成分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认知评估、身体反应、感受、表达、行动的倾向五个部分组成的。
2.情绪具有复杂性和双面性,每个人都应具备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免持续地被负面情绪带来的后续反应所困扰,从而沦为情绪的奴隶。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当我们在感知生命中的这些愤怒、悲伤、欢喜、惊讶等情绪时,脑子里不禁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常见的来源有以下三种:
第一,情绪来源于对生理反应的意识。
早期美国的心理学之父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生理反应在前,情绪状态在后,情绪来源于对生理反应的意识。
对此观念,詹姆斯进一步解释道:“情绪是伴随着对刺激物的知觉直接产生的身体变化,以及我们对这种身体变化的感觉。通常认为我们因失败而悲伤,而后痛哭;因遇到熊而害怕、战栗,而后逃跑。然而,实际上的顺序恰恰相反,应该是因为痛哭而悲伤,因为逃跑而害怕。”
与詹姆斯观点一脉相承的是丹麦的心理学家兰格的情绪学说,兰格也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而生理变化又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体验。
第二,情绪的体验是丘脑信息平行的效应。
这一观点是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提出来的。坎农认为内脏相对来说不是特别敏感的器官,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内脏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刺激之后的一两秒内,这样的速度远远不及情绪反应的速度,因此仅仅依靠反馈性很差的内部器官无法区分人类的多种情绪,故而内脏不能成为情绪体验的一种来源。
在沃尔特·坎农看来,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而丘脑唤醒是大脑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情绪的体验及其生理症状是丘脑信息平行的效果。
为了论证观念的正确性,他曾经将实验的小动物切去大脑皮层,只保留丘脑,结果这只动物依旧有愤怒的情绪,当把丘脑剔除,这个情绪也随之消失了。另外,小动物单侧的丘脑受到损伤,单侧的情绪表现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情绪反应产生于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这种观点最早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人的情绪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息息相关。之后,斯坦尼·沙赫特在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上又进行多次实验,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见解。
沙赫特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性作用。支撑沙赫特这一情绪认知理论的就是下面要讲述的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沙赫特和辛格(Singer J.)在1962年共同设计的,实验请来三组大学生,每组大学生都被注射了肾上腺素,被试者并不知道实情,只知道自己被注射了维生素。
事后,实验人员告诉一组被试者注射完激素之后会有哪些正常的反应,告诉另外一组被试者注射完之后会有头痛、手麻、脚麻等症状,最后一组被试者则什么也不知道。之后,三组被试者分别进入愉欣快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景之中。
最后,实验人员发现正确告知的那组被试者的情绪并没有受生理变化的影响,他们既没有产生愉快的情绪,也没有产生愤怒的情绪。而误告的那组和未告的那组则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他们到了愉快的环境中变得非常高兴,到了愤怒的环境中则表现得非常生气。
从这个实验中,沙赫特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被试者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与其对生理变化的认识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大不相同。换句话说,情绪既与生理反应有关,又与人们对导致这些反应情景的认知评价有关。
对于以上三种情绪理论,有人曾经举过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只强壮凶猛的野熊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用詹姆斯和格兰的理论来说:立即逃跑,然后感到害怕;
用沃尔特·坎农的理论来说:感到害怕,同时逃跑;
用沙赫特的理论来说:认为熊对自己有威胁,所以感到害怕,想要逃跑。
从上面三句简短的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情绪来源论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至于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未来还需要我们做更为科学深入的研究。
划重点:
1.我们想要解决情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情绪的由来。只有了解了情绪的由来,才能更好地识别情绪和管理情绪。
2.关于情绪的来源,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一般来说,常见的说法有以下三种:情绪来源于对生理反应的意识;情绪的体验是丘脑信息平行的效应;情绪反应产生于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