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历来是一个大事,要想应对考试就要了解考试,至于怎么应对之前的专栏已经说过了,这期主题是解析考试。
首先考试作为一个考察工具,它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培养人才,包括中国教育制度也是。
第一,考试存在匹配度。
它的目的仅仅是筛选人才。
为甚么是筛选人才?
因为考试存在考察对象。
这个对象其实并不是人,也不是知识,而是所需能力。
比如让你站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商业街上,记住眼中看到10分钟的景象。
好了,十分钟过去,你能记得什么?告诉我。
是不是几个人?
那如果我的问题是,走过去的人中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分别有几个?或者是这些人有没有拎包?有没有带帽子?男的几个女的几个老的几个青少年几个残疾的几个?走得慢的几个走得快的几个?
甚至能问看到的建筑物有几座,店面有几个,建筑物和店面中的屏幕播放了什么,进入店面的有几个人,记得吗?
不记得了吧?
这就是考试的考察对象。
如果仅仅是考察知识本身,是永远考察不完的。因为知识是由众多元素构成的,必须通过解构才能记忆。
目前为止我也只听说过图像记忆还没听过能够录像记忆的。
并且就算是图像记忆也会涉及到两个因素,一是聚焦问题,对于图像中的哪部分会聚焦,哪部分会模糊;二是像素问题,记忆图像的清晰度和颗粒度是多少。
好,说到这其实就明白了一件事,考试考察的对象一定是细节的解构的部分知识,而不是统一的知识。
考不过考试,不代表你这个人就不行,只能说你和这个考试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当然,这种不匹配可能是智商问题,也可能是方向问题。
所以不要抱着书就开始啃,多看真题了解考试考什么是很重要的。
第二,考试存在区分度。
区分度在考试中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东西考察一个人并不准确,因为人的群体是非常多的,同样的两个60分他们的真实实力及其构成是不一样的,因为考试的时候题目考察的对象不一样,有可能一个60分是因为刚刚好考到他会的结果体现了60分,而另一个人60分则是因为他特别倒霉刚刚好考到他不会的。
而要均匀地考察,就需要把试卷来回倒,也就是循环出题,保证有些人不会因为运气问题一直失利,让他在下面几次考试中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模块。
除此之外,更出名的就是题目难度,也就是所谓的送分题中等题和压轴题。
这三部分分别区分了大致区间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断层。
当然,即便是两个考满分的人水平也相差甚远。
毕竟压轴题虽然难,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便压轴题也不能区分天才,卷子的上限只有100分,但有的人实力是200分,有的人却是10000分,这在数学领域是最常见的。
而考试也不能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就去否定原本的题目规划,因为这部分人是极其稀少的,最终要面向的还是大部分中等考生。
为什么不是低等考生?
因为低等考生一开始就不是要被考虑的对象,所以大家总会抱怨课本上和试卷上题目的难度差了十万八千里以及防自学功能。
其实课本上的知识本身没有错,学习本身就是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奈何考试的目的本身就不是培养人而是筛选人,它就是要筛选那些逻辑思维强能举一反三自行深化的天才,而不是那些只能一步步走上来的人。
大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20公里其实是拉不开差距的,如果一张试卷难度只有20公里,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满分。
但问题是,有些人是开着车开着摩托过去的,有些人只能用爬的过去。
就像高考一样,想要读好一门科目肯定是要钻研的,但书本多科目多时间短,根本不可能给你稳扎稳打的空间。
虽然就算你稳扎稳打也不可能满分,但堆时间争取把除压轴题外的拉满上985是绝对没问题的。
所以这个时候才能拉开差距,利用多科目来压缩考生的学习时间,藉此拉开区分度。
公考逻辑也是一样,但由于公考的备考时间很宽松,所以它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拉开区分度。
没错,又是20公里,但它给20公里限定了时间,这个时间大多数人是跑不完的,至少国考参加考生能做完的不会太多,不至于像事业单位人人能做完,这样比时间就更合适了。
所以我之前说过公考的本质就是智商测试,但他没法在所有人答完题后计算时间,所以直接就把题目堆到几乎无法完成的程度,就能避免计算时间的难题。
因此,考试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想着要做到最好再来参加考试,完全不需要。考试恰恰就是要在你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参与才能更好地拉开区分度。
在这方面,我依然是建议抱着速战速决的心态拉长战线。
速战速决是因为知识会遗忘,版本会过时,拉长战线是因为考试给的时间实在紧张,多学多得,对于正常人的天赋而言考试所提供的准备时间远远没有到上限。
第三,考试存在参照物。
参照物很明显就是上一届考试。
这点不论是对于出题人还是考生而言都是一样的。
出题人需要在上一届考卷的基础上根据版本变动以及题型情况加入新内容,但大体的框架也是旧的,因为出题人不会一直是同一个,或者说出题人也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其中,出题人分为出卷子和出单题,这都是有的。
出卷子就是抽卷子,整张卷子有一个统一的思路。
出单题就是抽题库,题目思路难以统一。
虽然思路可能不统一,但一般而言答案都是需要统一制定的,因为考卷都需要内部先做两边,一来是找错误,二来是讨论参考答案,而这个参考答案就是整个命题组的思路,因此大致上也是统一的,并且屁股决定脑袋,大家一定要根据命题组的水平来确定答案。
例如命题组是大学老师,那么答案就要严谨,高大上,思路简单但题不简单;是机关人员,那么答案就要规范,贴近常识;命题组是高中老师,那么答案通常都是贴近教材但思路复杂的题。
简而言之,大学老师就是单纯的难题,高中老师就是可以巧解的难题,机关人员就是考察范围极广的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范围广的题很多时候是不严谨的,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水平,时刻保持常人的视角。
并且,考试除了要参照题目,还需要参照难度。
因为中国中庸的思想,大家都不喜欢标新立异,一般来说随大流是最好的选择。既是有能力的出题人给上一届平庸的出题人一个面子,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防止到时候卷子出问题全是自己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确保分数线的稳定,尤其是对于那些技能性而非排名考试。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上一届难了就出简单一点,简单了就出难一点,这是常识。同时,在模块固定的情况下,题目涉及的具体知识也要进行轮换,在大框架的基础内求变。
所以考生也要有这个思维,差不多以五年为一轮吃透真题卷,因为太久的真题卷同样涉及到版本变化和重心移动、时政更新的问题,只能作为检测手段,当作考试参照就不合适。
分析好以上三点,就能吃透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