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14分)
班级举行“水润燕赵”主题朗诵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盛夏时节,赞皇县天台湖景区风光旖旎,乌雀翩然,流水潺潺,碧波 (dàng yàng),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登上塔坡山,可以俯瞰天台湖,感受一种 (zhèn hàn)的美。那种美让人窒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湖面上还有一个半岛,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由于天气的原因,有时候水汽在水面蒸腾,形成一层薄雾,袅袅升腾宛如仙境一般。水雾缥缈,构成了一道别样的美景,美不胜收。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 (dàng yàng) ______________ ② (zhèn hàn) 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泼墨 pó 薄雾 bó B.泼墨 pō 薄雾 bó
C.泼墨 pō 薄雾 báo D.泼墨 pó 薄雾 báo
(3)文段中的“窒”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部。(2分)
(4)根据下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胜”的解释,文段中“美不胜收”的“胜”意思是( )(2分)
A. 胜利;打败 (别人):取~;以少~多
B. 优美的 (景物、境界等):一景;~境
C. 能够承担或承受:~任;不~
D. 比另一个优越:事实~于雄辩
【任务二】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但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而且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白洋淀是在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洼地上汇水 (形成/造成)的。白洋淀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胜收。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①,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②,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秋天,芦花纷飞③,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天,地冻冰封,一片碧玉④,恰似一块巨大的明镜 (映照/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2)文段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3)小冀想引用下列课文名句,依次替换画线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谈谈看法。(2分)
①静影沉璧 ②沉鳞竞跃 ③落英缤纷 ④上下一白
第二部分(3-19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北国苦寒,《木兰诗》用“①________,寒光照铁衣”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艰苦卓绝。碣石山旁,曹操写下过“②________,若出其中,③_______,若出其里”的豪言壮语。黄金台上,既有诗人陈子昂吟诵着“④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可奈何,也有李贺笔下的将士们“⑤_________,⑥_________”的直抒胸臆,舍生忘死。
(二)阅读(共18分)
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4-9题。(共18分)
[甲]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柳开少好任气①,大言凌物②。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③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时,开衣襕④,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张景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⑤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丙]
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邓通⑥方受幸。时嘉入朝,而通居上傍⑦,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⑧!”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①任气:言任性、意气用事。②凌物:指傲视、凌辱他人。③主司:科举的主试官。④襕:一种上衣下衣相连的服装。⑤擢:选拔,提拔。⑥邓通:汉文帝时的宠臣。⑦上:指汉文帝。傍:旁边,侧边。⑧肃:严肃。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辍耕之垄上 辍:_____________
(2)开衣襕 衣:___________
(3)嘉奏事毕 毕: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 次:
5、下列对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B. 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C. 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D. 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富贵, 无相忘。
(2)中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7、甲文中写佣者“笑”有什么作用?(3分)
8、从乙文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9、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山剪纸:刻出活色生香的日子
①我国民间剪纸素有“北犷南秀”之说。根植于岭南山川大地的佛山剪纸,秀美之余,又品类繁多、个性鲜明,在质、形、饰、色、工各方面均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颇具辨识度的剪纸类型。
②剪纸,顾名思义是用剪刀在纸上完成的作品,但在佛山,刻刀刻纸才是主体,也是佛山剪纸最大的特色,所以老一辈的佛山人一般称“刻纸”。因用料和工具的不同,佛山剪纸又衍生出纯色、衬料、写料、铜凿四个剪纸大类,以及纯色、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九个小类。其中铜衬、铜写、铜凿,是以佛山出产的铜箔为材料,写色或贴色,或刻、写、凿结合,是最具佛山特色的剪纸品种。佛山刻刀、镂空、雕凿技艺是对荆楚、中原“镂金作胜”的习俗和“镂金剪彩”艺术传统的承继和发展,是将民间金属箔片与剪纸艺术结合创作的典范。
③佛山剪纸不仅以其“刀味”区别于其他剪纸,其独特性还在于“纸味”——它突破了“纸”的原料,就地取材,材质包括毛边纸、玉扣纸、玻璃片、铜箔、银箔和锡箔等。佛山剪纸的装饰之美也离不开色彩上的匠心独运,佛山剪纸的用色以本地出产的红丹或佛青为主调,灵活运用黑色线条衬色、铜线衬色、白底染色等不同色系,营造或喜庆欢快,或淡雅和谐,或富丽堂皇的效果。
④从传统到现代,佛山剪纸线条无不以纤细秀美见长,以剔透玲珑取胜,具有我国南方剪纸条理简洁的特有品格。佛山剪纸的图样设计追求造型与意象的和谐统一,构图中十分注意整体与各个部分的和谐布局,以及借喻、比拟、双关、 象征、谐音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巧妙结合, 完美诠释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中国智慧。
⑤佛山剪纸艺人吸收和借鉴本地其他工艺门类的工具、技术与风格,创造出剪、刻、凿、印等多种技法,极大丰富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每一张剪纸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密而通透,繁而不乱,细而不断,柔而不弱,所谓“连绵紧相扣,妙手巧裁剪”, 既是佛山剪纸艺人“千刻不落、刀剪不断”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佛山民众灵巧、秀丽工美特性的真实映射。
⑥佛山的剪纸文化产业开国内风气之先,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品型剪纸基地之一,商埠剪纸最为典型。佛山刻纸技术与其他地方剪纸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工艺类似于复印机,可以批量化生产,一次能刻10~30张,大大提高了剪纸的效率。佛山剪纸自宋代开始流行,明清呈鼎盛之势,作坊有300多家,剪纸的专门从业者300多人。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银写料是以佛山出产的铜箔为材料,是最具有佛山特色的剪纸品种。
B. 佛山剪纸的装饰之美既离不开就地取材的原料,也离不开色彩选取。
C. 佛山剪纸色彩淡雅和谐,线条以纤细秀美见长,体现“南秀”之说。
D. 第⑥段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佛山剪纸与其他地方剪纸的区别。
11、用“|”把下列段落划分三个层次,下列哪一种划分方式恰当?请简要分析。(2分)
【甲】②|③④|⑤⑥ 【乙】②③|④⑤|⑥
12、根据选文的相关知识,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选文中的剪纸作品图,并概括寓意。(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共17分)
年的味道 丁政
①百节年为首。金黄的响铃在油锅里吱吱翻滚,香脆浓郁的年的味道,瞬间充盈了整个屋子……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儿时的春节,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出生在偏远的山村农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经常自嘲是“高干子弟”,父母总是在高山上干活。那时家境贫寒,父母起早摸黑,辛勤劳作,要让我们兄妹三个吃饱穿暖【】上得起学,非常不容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少儿不知愁滋味。小孩过年,才不管大人困不困难。一到过年,不管怎么困难,让孩子们添件新衣、吃点好的,也许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了。所以小时候我们最盼望过年。过年了,可以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吃美食,那是我们翘首企盼的快乐时光。
③每年除夕母亲总要做一大脸盆的干炸响铃。做响铃要用薄薄的豆腐皮包上肉馅,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油锅时炸成金黄色,一口咬下去嘎吱嘎吱响,听着像“响铃”的声音,又香又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兄妹三个,总是围着灶台,眼睛偷溜溜地盯着油锅,看着母亲手上那双魔法般的筷子,不停拨弄锅里的响铃,让它们均匀地炸熟。一等母亲起锅,顾不上滚烫,大快朵颐。母亲不停宽慰又心痛地说,不要急不要急,够你们吃,够你们吃。一大盆响铃可以吃上十天半月,凉了再炸,炸了更香,既解我们嘴馋,又招待客人。母亲制作的响铃,成为我一生最钟爱的美食。响铃,像它优美动听的名字一样,寄寓了我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了我对儿时春节最醇厚、最久远的记忆。
④“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记忆中的春节,总是我们最繁忙、最有收获的节日。农村联产承包以后,父母发挥了他们肯吃苦善农作的特点,不但成了全县的种粮大户,还在自留山上开荒种橘。稻熟橘黄,一派丰收的喜乐。最多那一年我们家采收过一百多担橘子。精明的母亲并不在橘子采收时卖鲜橘,而是用松针把橘子贮存起来,到过年时再卖,价格可以比鲜橘翻一番。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父母和我们兄妹一人一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后架上都载了两大筐橘子,到临近各地的集市卖。用松针贮藏过的橘子油光发亮、金黄欲滴,深受市场欢迎。那几年春节前后,我们晚上挑拣橘子到半夜,白天一大早赶到集市上卖橘。虽然辛苦,但看着家里不断增加的收入,心里充满快乐。每年都要忙到除夕的下午,才有时间准备年夜饭。母亲亲自炸上她最拿手的响铃,煮上香喷喷的猪头肉,一桌美味,一杯米酒,一盘瓜子,一场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盘点一年的收成,憧憬来年的美好生活。
⑤古人云:“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在那个稻熟橘黄的季节,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母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年她才48岁,正值壮年。没有母亲的春节,父亲郁郁寡欢,不愿住在处处散发着母亲气息的老家,和我及妻儿一起,四个人挤在十几个平方的破旧公房里,度过了四五个春节。直到后来,父亲渐渐适应了母亲离世的生活,才回到老家独住。“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母亲走了已经快三十年了,没有母亲的春节总让人感觉冷冷的,有时我会突然抱着妻子嚎啕大哭。妻子已经习惯性地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又想妈妈了,又想妈妈了!每每怀念母亲在世时,太阳总是那么温暖,日子总是那么悠长,年节总是那么喜庆。虽然贤惠能干的妻子,也能炸一手如同母亲一般好吃的响铃,能够把家里里外外安排得妥妥当当,精打细算把每年的春节尽量过得有滋有味。但母亲在,家在;母亲在,年味才浓。年是妈妈烧制的美食的味道,是妈妈打扫院落尘土的味道,是被子翻晒蓬松后太阳的味道,是盼儿回家时那份被牵挂的味道,是 的味道。
⑥“旧岁此夕尽,新春今又回”。又是一年春节即将到来。现在年味比起以前越来越淡了。也许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平时吃得比过年还要好,就怕吃出肥胖症、糖尿病来,经常看到家长追着喂药似得给小孩子喂食,只要小孩子说想吃什么,大人屁颠屁颠开心得像过年一样。新衣服随时买随时穿,衣柜里的衣服多到挂不下,再不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相互显摆比阔。很多地方烟花爆竹也禁了,春晚不再是除夕的必须。年过半百的我们,早已不再为子女、孙辈们吃不饱、穿不暖而担忧,而是成为他们的依托,为他们营造一个个温馨的年节。有时年过得不但有些平淡,甚至有些无聊,亲朋好友相聚时还会对一些社会现象愤愤不满,似乎成了愤青。
⑦其实,仔细想想,是幸福的味道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所以少了历经千辛、阅尽千帆后的惊喜;是幸福的感觉无处不在、俯拾皆是,所以少了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后的快感。想想以前曾经走过的艰辛岁月,看看那些至今仍生活在战火乱世、忍饥挨饿中的国家的人们,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物产丰裕、精神富足;要感谢这个国家,让我们家国无恙,和平安居。
⑧“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寒冷的冬天终将过去,春天和阳光就在前方!
⑨年的味道,是盛世华年的味道,是岁月静好的味道,是代代传承的味道。
《光明网》(2024-02-08)
13、请简要概括与母亲有关的几件事情。(4分)
14、在第②段【】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分)
15、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兄妹三个,总是围着灶台,眼睛偷溜溜地盯着油锅,看着母亲手上那双魔法般的筷子,不停拨弄锅里的响铃,让它们均匀地炸熟。
16、展开想象,你觉得第⑤段加横线处“年”还是什么味道?请写在下面。(2分)
17、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18、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三、整本书阅读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7分)
论名著中的“山”。
(1)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有很多像“山”一样的人。请写出一个人物,并简述他(她)像“山”的理由。(不超过80字) (3分)
(2)下面含“山”的成语都能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到注解。请选择一个成语,用名著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与上面第(1)所选的名著不要重复,不超过100字) (4分)
A.山盟海誓 B.高山流水 C.恩重如山 D.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三部分 (20题,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代诗人袁枚曾经创作的一首诗《苔》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滴水知道,若没有自己坚持不间断的汇集,就不会有奔腾不息的江河;小沙砾也知道,若没有自己的堆积,就不会有巍峨的山峰。大自然用它生动的各种形式告诉我们,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不会有成功,微小的事物间蕴含的是巨大的能量。
围绕“小”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