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成绩快要出来了。今年高考的学子特别不容易,考前那些波折就不提了,又上网课又延期的。就说高考当天也真够难的,有划着脸盆去考试的,有坐推土机进考场的,还有考到一半发现震了,又跑出来的。
不过困难归困难,跟咱古人的高考比起来,那还是爽快多了。古人高考之难,简直超乎你的想象。建议这篇收藏,以后但凡小孩儿跟你抱怨读书苦,就可以翻出来怼回去:读书啥时候不苦呢?
进京赶考高考第一关:进考场。古代可没有出租车、网约车,也没有交警叔叔帮忙维持秩序。古代高考压根就不在家门口。
除了小升初(院试考秀才);中考(乡试考举人)离家比较近,不出省就能考了,高考(考进士)是一定要去京城的。
如果是河北、东北的考生还好,骑马骑驴就去考试了,如果是云南的考生,那离高考还有半年、三个月就要动身。一路上车船劳顿,骑马坐船,一个都不能少。要是运气不好,走着走着生病了,走着走着遇到强盗了,那就连小命都交代了。
古代高考多走水路,水路比较快,又不容易遇到强盗。但有的考生晕船,坐船坐得肝都要吐出来。真有考生因为晕船中暑走到一半逃回去的,从此死了这条心的。(相比较而言,坐坐推土机简直是小case)
到了京城,考试前得准备带进考场的东西。古代高考也是三天,但这三天24小时都要在考场里待着,不能出来。绝对不像现在高考这样只要准备好文具、准考证和水就行了。
古代高考没有食堂和外卖,吃的用的都得考生自己带。想想现在的小孩随便去哪三天还不得装满一个旅行箱,那里头还不包括饭呢。
古人要把3天的食物,炊具,铺盖和文房四宝装进这么一个小篮子里,还是很不容易的。
考篮look:
考篮是有要求的,不能用木板做,一定要藤条编织的,防止夹带小抄。除了笔墨纸砚这些文具以外,要带考试隔间挂的帘子,油毡号顶,卷袋,被褥铺盖,一个小炉子(鸡鸣炉或风炉),铜锅,碗筷餐具,蜡烛、烛剪、钉子锤子,还有米、盐、酱醋、鸡蛋、小点心等考试的时候吃的。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带茶叶、熏香、提神药等杂物。
《孽海花》
我真的想象不出这么多东西是怎么塞进篮子里的。
这里头有一个炉子,碗筷,铜锅,米面这些吃的,考试3天,考场不管饭,得自己做,就用那个小炉子搞点粥饭,就着酱菜、盐、酱油这些吃。
巧克力是没有的,但是家里条件好的会给考生搞点干桂圆(家里提前剥好的),小点心,再有钱的考生家里会准备人参片,这可是熬夜提神利器。家里穷的就只有带干馒头啃。
康熙年间有个状元叫李蟠,因为家里穷,就带了36个馒头上考场,三天全吃完。后来康熙知道后觉得他能吃苦,专点了他做状元。
(3天吃36个馒头,光是想象一下就要便秘。没有汤,没有菜,就一点水吃下去,寒门士子太不容易了。不过有钱公子哥儿也没好到哪去,别的不说,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公子哥这会儿只能吃白米清粥,还不能太稀,因为马桶是搁在考试隔间的,这滋味,啧啧。换了我估计会带肉夹馍。)
考试:先上考场look:
进考场前考生要挨个过安检。那时候也没有金属探测器什么的,要进考场先要排队脱光,连鞋子、袜子也要脱了,检查有没有夹带小抄。
考场修得好像联排厕所。每一间大小也就跟现在的公共厕所差不多大。
考场内部就是这个样子的,真的好像厕所。
考场只提供一块板,白天当桌子,到了晚上可以把板铺在地上睡觉。考间的顶帘、门帘都要考生自己钉。所以要带钉子、锤子进去,自己现装。
吃喝好解决,上厕所怎么搞呢?每间隔间有个马桶,小号直接在屋里解决。如果大号。亲,这边建议直接憋一憋呢!因为虽然可以找考官申请上大号,但是考卷要交给监考官,回来以后卷子上就给盖上一个黑印。有这个记号的卷子一般都是会被阅卷老师鄙视的,太晦气了。
所以实际上考生也不太敢在考试的时候大吃大喝,事关前途,这次没考上,3年后又要再来一遍。
这么小的地方,考生睡觉一般都是蜷缩着睡的,而且要非常小心,不能打翻砚台什么的弄脏考卷。考卷如果脏了的话,那任你学问再高,也别想过。古代卷面分直接一关pass,字不好,你写了啥,人家看都不看的。
上一份状元卷子:
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一次试,古代高考大体而言是公平的,但是到了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面试这儿,也会出种种幺蛾子。
比方说古代高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一般探花郎都比较年轻帅气。恶趣味的皇帝就会专找长得好的点为探花,哪怕人家本来考第一,也给人家点到第三。更有为了凑连中三元的彩头调换考试名次的皇帝。
长相、字迹、姓名,任何偶然因素都可能决定最终名次。
比如清朝最后一次高考,原本排第一的名叫朱汝珍,是广东人。第二名叫刘春霖,是河北肃宁人。
慈禧一看,第一名名字里有个“珍”字,立马就想到珍妃,再加上他和康有为一样是广东人,脸就黑了。再看第二名,刘春霖,“天降甘露”,加上他是肃宁人,老佛爷期盼天下肃宁很久了,就把第一名和第二名给互换了。
说回高考,无论古今,高考都是一件人生大事。但今时比起古时,条件好上太多了。一想到要在厕所那么大的地方待3天,就令人窒息,更不说一路上还要受尽颠簸之苦。但莘莘学子依然趋之若鹜,只因为读书实苦,可比起生活的苦,这点苦又算不得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