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视频版:
前言
普通话声调的一声、二声,也就是阴平、阳平,其实都是由中古时期的一个平声分化而来的,这一变化在元代已经完成,是近代汉语声调的重要演变之一,称为“平分阴阳”。
平分阴阳后,使得先前反切注音法中平声反切的声调拼切不再和谐,那么如何根据反切语确定被切字是阴平还是阳平呢?平分阴阳的原因,或者说条件又是什么呢?这期文章探讨了这些问题。
这一期是关于反切注音法比较深一点的知识,但也很有趣,还可能触及到知识盲区,所以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反切注音法是用两个汉字,反切上字表示声母,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来给一个汉字注音。这里我们着重关注平声字的反切。一般来说,由于反切下字表示声调,所以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当遇到平声反切时,却出现了问题。
来看个例子,“东”,德红切,“东”“红”同是平声字,这是个平声反切,按照反切原理,反切下字“红”的声调应该和被切字“东”一样。但是,现在我们看“红”(hóng)的声调是第二声阳平,而“东”(dōng)的声调是第一声阴平,它们俩的声调并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声调发生了演变。现代的第一声、第二声,也就是阴平和阳平,其实都是由古代一个平声分化而来的,在古代只是一个平声,所以它们的声调本来是一样的,即都是平声。而后来平分阴阳,古代平声分化为了阴平和阳平这两个声调,于是就出现了以阴平切阳平、以阳平切阴平的不和谐情况。(本文作者是阅读甲乙)
那么我们拿这些早期平声反切就束手无策了吗?也不是的。这其中还有规律呢,我们仍然可以凭借反切上下字推出被切字是阴平还是阳平。
这个方法,就是遇到平声反切时,声调不再看反切下字,而是由反切上字决定。具体来说,就是看反切上字的声母清浊来定被切字是阴平还是阳平:当反切上字是清声母字时,被切字是阴平;当反切上字是浊声母字时,被切字是阳平[1]。
比如,“谈”,徒甘切,“谈”“甘”同是平声字,这是个平声反切,那么我们想要确定被切字“谈”是阴平还是阳平,就要看反切上字“徒”了。“徒”的声母是定母,根据古声母表,查到定母是浊音,即反切上字是浊声母字,所以被切字的声调应该是阳平[1-2]。
再回看一下“东”,德红切,我们查到反切上字“德”的声母是端母,端母是清音,即反切上字是清声母字,所以确定被切字是阴平。
一句话,平声反切具体是阴平还是阳平要由反切上字的清浊决定[1]。
会觉得复杂吗?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清阴浊阳”,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其他声调的阴阳分化[3]。这里我有个谐音记法,分享给大家,就是把它记成“请鹰捉羊”,脑海中也浮现一个请老鹰捉羊的画面,借此希望能帮助大家记住它。或者就记着发音相近的清(qing)和阴(yin)是一对就行了。好,来测试一下吧,“恢”,苦回切,反切上字“苦”是清声母字,“请鹰捉羊”,“清阴”,所以被切字的声调是……阴平,没错,大家多练几次就会了。
好的,这里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平声反切被切字的声调要由反切上字决定呢?
那是因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由反切上字的声母清浊决定,其实就是由被切字本身的声母清浊决定。而被切字声母清浊的不同,正是平分阴阳的原因。音变一般都是有条件的,平分阴阳的条件,就是按其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古平声字,其声母是清音的后来变成了阴平,声母是浊音的后来变成了阳平[1,4]。因为反切上字代表其声母,所以才可以根据反切上字的清浊来判断被切字的阴阳。
汉语语音不断演变,古今读音并不相同,面对这种音变大家不必惊讶。语音变化,一般是因为声、韵、调的相互影响。平分阴阳,就是平声字受了声母的影响而造成了声调的改变[1]。其实不光平声,其他调类也可能分化成阴阳两类,比如现代粤语、闽语的调类,而且阴阳分化也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当然,平分阴阳在方言中更为普遍,平声分化造成的差别也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平声的元音较长,所以附着的声调的差别就更明显[1,4-6]。
平分阴阳发生的时间存在争议。一般来说,大约从唐代就开始了,宋代的文献材料也有这方面的反映,而到了元代平分阴阳已经完成。第一次明确把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的,是元代《中原音韵》这部韵书[1-4,8]。元代以后,古人看以前的平声反切也感觉不对劲,于是就对其进行了改良。明清韵书《交泰韵》《类音》《音韵阐微》等,就直接改变了反切下字,一律改成了以阴平切阴平,以阳平切阳平,也就等于要平声反切下字的声母和被切字同清浊,这样就“音和”了[2,5,9]。
当然,以上讲的都是调类的变化,也就是中古的平声分化成了现代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两类。但是,至于古代声调的实际调值如何,即古代那个平声怎么读,这是很难考定的,至今也没有定论,而且历史上同一声调的调值不知道演变了几多次了[5]。
最后,再讲几个语言学大佬赵元任先生的相关逸事吧。“声调”这个名词就是赵元任在民国时期发明的,过去是称作“四声”,“阴平”“阳平”这两个名词也是他推广的。他还发明了五度标调法,是科学研究现代汉语声调调值的先驱[1,6,10]。
好了好了,讲得够多了,我们就此收场吧。(阅读甲乙|2024-03)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33 59 170-187.
[2]王力.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M]//王力.王力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38-39 66.
[3]万献初.音韵学要略[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33-34 115.
[4]王力.汉语史稿[M]//王力.王力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3:189-190.
[5]王力.汉语音韵学[M]//王力.王力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40 173 302 341.
[6]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0-76.
[7]王力.汉语语音史[M]//王力.王力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283.
[8]李丽霞.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8-9.
[9]刘纶鑫.音韵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26.
[10]谢纪锋.音韵学概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