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非常知名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会如何学习)》的视频课,看到一个知识点,有点颠覆以往的认知,分享给大家。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到了高三,对于考试那是做了专门训练的,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
记得当时的老师曾不厌其烦的强调过的一个考试技巧是:卷子拿到,拣容易的题先做,难题先放下,做完简单的,后边再做难题。
这个技巧的出发点是:难题一时你也没思路,卡在那儿会浪费你时间,还会影响后面做题的情绪,不如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把简单题做完,把该拿的分拿上。
但是,在《学会如何学习》这个课里,给出的技巧是:先做难题,再做容易的题。
02为什么给出这样的建议呢,它是基于对人脑认知机理的研究。
根据研究,人脑会有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专注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擅长以一种固定思维学习认知事物,而发散模式擅长以一种创造性思维产生新想法。
大脑总是在专注和发散两种模式中交替进行,当你刻意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进入的就是专注模式;休闲、睡觉、听音乐、散步、冥想时,有利于大脑进入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下,主要是在一个纵向上把一个东西抽丝剥茧的深挖、搞通,但这也常常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不可自拔。
发散模式下,主要是在一个横切面上胡思乱想,这时候思维极其活跃有利于迸发新想法,但可能不是那么严谨和完整。
通常,对于一个陌生的、原有经验世界不熟悉的东西,比较适合用发散模式来学习和理解。
这就是为啥你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会“灵光乍现”的原因,比如:
"遇到一个难题, 然后花费了数小时, 其中费尽心思, 绞尽脑汁也一无所获, 于是你决定不想了, 出去看场电影, 就在你乘坐公交车时, 答案却突然浮现在你脑海中“。
透透哥对此也深有体会,有时候给脑子里”种“一个问题,然后不经意间可能就在刷牙的时候、或是睡觉的时候,突然就想通了。
03介绍完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再说回为啥这个课里建议”先做难题再做容易的题“。
当然,它不是叫你在难题上死磕,而是让你先去做那些看起来难的题,然后如果发现做不下去了,1、2分钟之后就切换去做容易的题。
那它的逻辑,其实就是,做容易的题的时候,相当于让你的大脑进入了发散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既做着简单题,同时其实也在对那个难题进行着胡思乱想。
说不准,想着想着你就突然有了做那个难题的新思路,这时你就赶紧返回再去做那个难题。
其实,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很多人会在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大门那一刻,突然想到了某个难题的答案,但为时已晚。
把难题放在最后做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时间让大脑进入发散模式去找到新想法,你在专注模式下死磕难题,越磕越陷入思维定势、进入死胡同,直到听到考试截止的钟声,遗憾离去。
课程里举了个例子,把这种模式用大厨做菜的场景来做比喻,就是他在炒西红柿炒鸡蛋的同时,锅里炖着生硬的牛肉。
难题就是那块硬牛肉,不容易迅速煮烂;容易的题,就是西红柿炒鸡蛋。
一边炒着西红柿一边炖着牛肉,炖着,炖着,也就炖烂了,你的西红柿鸡蛋也炒好了。
至于,如果事先给脑子里“炖”一个难题,会不会影响做后面题的情绪?
课程里说:如果你担心的话,可以先在不那么重要的作业或是测验里,试用一下这种方法再看。
总之,看完这节课,透透哥倍感诧异:原来老师当年教给我的考试技巧是错的?
----------------
,铜臭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和分享普通人赚钱的思维、方法和案例,本所的理念是赚钱要趁早,致富要用巧,点赞、关注,让关注本所的人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