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听到一些闲聊的老人说,子女就是来讨债的。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困惑,直到刚刚,我突然想明白:问题的关键似乎在我自己身上。
我有两个儿子,老大11岁,老二6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老大学习成绩一般,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都不怎么好。而老二成绩还可以,(因为一年级,成绩没作为重点参考对象,平时也少有考试,从对他的了解来看,整体还不错。)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也都挺好。
我有时会想不通,同一对父母怎么会生出不同的孩子,老大小时候在我眼里也是乖巧懂事,挺优秀的一个孩子啊!怎么长大就这么叛逆了?
就拿今天早上的事来说,老大6:20就起来了,往常这个时间他还在睡觉。每天都是我做好饭再叫他和老二起床,今天居然自觉起床了,本来还有点开心,但你绝想不到接下来发生的事。
老大起来之后,他没有去洗脸漱口,而是坐在沙发上,手拿遥控器,想要看电视。我记得昨晚他跟我说过,在下周之前要完成一些内容的背诵,他当时还抱怨有点多,结果一起来就想看电视。我看到后立马制止了,还提醒他是否要背诵的内容都会了,早上是记忆力较好的时间,大声朗读有助于记忆,让背诵事半功倍。结果他一点不领情,没有任何行动,多次想看电视,但都被我严厉的眼神制止了。
你以为这就完事了吗?还没完呢!他不仅没有任何行动,还直接躺在沙发上,彻底躺平了。
“你不让我看电视,我也不看书”。
我猜:这或许就是他的内心独白吧!与此同时,老二也自己起床了。我告诉老二:“妈妈早餐还没做好,你自己先看会书,早上的记忆力是最好的。”老二听完就自己去拿书看了,他边指边读,读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一页的生字没写,然后告诉我。我让孩子补上了,告诉他可能是他之前请假那天忘记写了。然后肯定他的细心:好在你今天晨读了,还发现了这个漏洞,你真的太细心了。孩子听了很高兴,立马补上接着往后读。
相似的内容,为什么老二能听进去,老大却听不进去。老大一直躺在沙发上,我让他去洗漱,然后吃饭,他一动不动。我告诉他不要和弟弟比,弟弟可以晚点去,但是他不行。他不服气的问我:“为什么他可以晚点去?”
我说:“因为弟弟不用上早自习,他8:20才上课。他可以晚点去,你可以吗?”
老大知道自己的上课时间,便不再争辩,起来去洗漱了。饭菜都好了,我和老二也开始吃饭。今天有他们爱吃的西兰花,我和老二用的勺子,老大用的筷子。他夹西兰花的时候,筷子上还有米饭,我第一次说的时候,他没理会。我第二次说的时候,他说他喜欢。
我有点火了。我质问他:“如果你和他人一起吃饭,别人用沾着米饭的筷子夹菜,你觉得好吗?礼貌吗?”老大摇了摇头,我知道他已经懂我的意思了。我告诉他:“这是餐桌礼仪,下次注意。夹菜之前先把筷子上的饭处理干净。”然后又回过头对弟弟说了一遍,弟弟说:“我知道。”
我突然想起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告诉他们,我们本周末开一个家庭会议,我当主持人,哥哥当会议记录,弟弟是参与者。我们一起开个会,聊一聊“家规”。探讨一下: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可以做。怎么来共同维护好家庭的和谐。老二说:好。老大表现得不太愿意,但也被动接受。
送完孩子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中浮现出早上的画面,思索着原因。我突然想到了老大小时候,经常早早的被婆婆叫起来,婆婆给他打开电视,让他在沙发上看电视,等饭好了再叫他下楼吃饭。也许他这个习惯就来源于那时候吧!
加上每天晚上他都很难看电视,就算看,也是看弟弟喜欢的。因为老大放学晚一点,作业多一点,他常常都是晚饭后才开始做作业,等做完作业就九点半之后了。而我又规定了九点半之前必须上床,所以他很难看到电视。不过,这也怪他拖拉的学习习惯。
老二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我布置的作业。通常是50道口算题,一页拼音专项训练或者一页试卷,再加半页字帖。老二的作业加起来也不比老大的少,老二也看电视,但是他自觉。我一提醒,他就自己去做作业了,有时做累了他说想看电视休息一会儿,我也让他休息。一段视频看完,我会问他休息好了没?作业还在等他,他大多时候就是休息好了,继续做作业,就算偶尔没休息好,也就是再多看一两个视频,然后去写作业。所以老二一般都能在八点之前完成作业,最迟也不会超过九点,因为九点半之前我们还有睡前阅读。
但是老大就不一样了,他总是要等弟弟做完了他才开始做作业。放学一回家,老大就是吃水果看电视,你提醒他写作业,他说吃了晚饭再去。等吃完饭,你让他去写作业,他说刚吃完要休息一下,有时候会说,吃撑了,先吃个苹果消化一下。如果他吃完了还没去,可能就是说等弟弟全部做完他再去。
我就搞不懂了,书房里的桌子也不小,怎么就容不下他和弟弟同时做作业了。
说起作业也是一肚子的火。很多时候,数学题不会,拿过来问我,我一读完题目他就又会了。这明明是没有认真读题,题意没理解到就放弃思考了,不会的题,先读三遍题目,再思考,边读题目边把已知条件用图或者文字、算式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方法说了很多遍,他也不运用。
就好比昨晚的一道应用题:
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请问圆的面积是多少?
我读完题目问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他说:“边长乘以边长”。
我又问他:“那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他说:πr平方。
我说:“那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他愣了一愣,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又把题目读了一遍:“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请问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以边长,边长不就是半径吗?圆的面积是πr平方,算式不就出来了吗?”他这才明白过来,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我真的很无语。
可是,不管他有多少问题,他都是我的老大。谁叫我在他小时候没有带他上学,而是一年才回家一次呢!老二的好习惯是因为我长期的陪伴和关爱,可是老大却很少拥有这些。即便我现在在家,同时带他们两个,我也没有公平的对待。
如果老二发脾气,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我会抱抱老二,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他很优秀,然后陪他一起解决问题。同样的事情,若是发生在老大身上,我可能会说: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去努力啊!只要你想,别人可以做到,你就可以。
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是鼓励老大的话,可反思后觉得这是说教、是压力。老大同样需要我的信任,需要我用行动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句空话。
这学期,老大第一次月考英语43分,第二次期中考试英语74分。他第一次月考后,我找英语老师聊了聊。我说我自己也是英语爱好者,但是却找不到好的方法帮助孩子,看看老师有没有好的意见和建议。老师是这么回复我的:“既然你自己是英语爱好者,那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后面老师说,英语就是要多读多练,张嘴说,只要愿意这么做的孩子,英语再差也不会不及格。我对老师的回答有点无语。当天还跟老公吐槽:这样的回答不是等于没说吗?
对于老大的英语,我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我们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光。之前我教孩子读他六年级的课本,他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要学好久,因为有的句子或者单词有点长,他从最开始就没把英语学好,以至于现在如此吃力。可是孩子现在才六年级,英语还会陪伴他很多年,我不可能就这样放弃了呀!我能陪他的时间也就这大半年了,我真的要放弃他吗?
我一点都想不通,我自己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英语流利说,可以脱口而出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在孩子这儿就不行了呢?我反复思索着,那一天我写下了陪儿子死磕英语一个月的日记发表在头条。
我找出儿子三年级的英语课本,每天读一单元,周末复习读过的内容,只是带他读。同时,我不再辅导他英语作业,家里有词典笔,让他用词典笔帮助他完成作业。之前他的英语作业都是我朗读题目和选项,给他翻译,他自己选择,做错了就及时修正。现在词典笔取代我的角色,他自己独立完成。我当初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心力不足,他错题的时候我会控制不住自己,说话语气会不耐烦,甚至吼叫,我想避免和他发生冲突,不想自己用那样的语气对他说话。直到后来,他期中考试后,我才知道我这么做是多明智的选择。
我把孩子的期中成绩又写进了日记里,发表在头条。因为英语多了31分,他这次的整体成绩高了很多,从分数看,他的确进步了更多。可我最初一点都没有认可,虽然我嘴上承认他的进步,但是我心里想的是:这次就是运气好,毕竟英语百分之八十都是选择题。
就在这时候,一位头条的粉丝在评论区问我:英语是怎么提升的?我才开始反思,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做对了什么。归纳起来就是两点:
一、每天带孩子读英语课本,从三年级开始,因为简单孩子易学,不容易有挫败感,坚持读就会越来越顺溜,也不存在句子长无法完整读一句的情况。
二、用词典笔代替我翻译,不用守作业,孩子没压力。我翻译时他是被动接受,词典笔翻译时,他是主动接收。
等我归纳总结完,回复粉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老大是真的进步了,他不是靠运气。
我再一次意识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通过这些小细节,我也明白了:孩子有问题,大多是父母的错。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是优秀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给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没有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老大小时候我没有好好陪伴他,教导他,所以他现在的行为习惯,我有很大的责任。现在我想让他变好,我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陪他成长。
有一位老师说过: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孩子有问题,那问题的根源一定在父母身上。
从今天开始,我要从心里当一名全职妈妈,以孩子为中心,陪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孩子有问题,大多是父母的错。我要改过自新,还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