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8分)
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请你跟随“探寻游记意蕴”的小队伍,一起深入感受游记的魅力吧!
任务一:聚焦“独一无二”的评价
1、下面所摘录的名家评论中的字音字形存在错误,请你帮忙改正。(4分)
作家徐迟说:“游记,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它描摹山水风光、记录人文胜记、抒发游者情思。沿路途中,可以呼吸那沁(xìn)人心脾的花儿香。游记里或有芳草如荫的春色、或有汹涌澎湃(bài)的波涛、或有鹰歌燕舞的美景……
(1)字音修改:沁(xìn)人心脾 汹涌澎湃(bài)
(2)字形修改:芳草如荫 鹰歌燕舞
任务二:凸显“乐山乐水”的灵魂
【甲】品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仿佛能看到令人震撼的冰原,敬畏自然的情绪油然而生;《登勃朗峰》体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人生态度,雪山美景令人叹为观止;《一滴水经过丽江》里变幻的光影,让人目眩神迷。【乙】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为游记的一个常用标准。【丙】游记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向哲学、历史、道德、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向拓展。【丁】因此,优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更是文化文本。
2、指出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3分)
A. 油然而生 B. 不以为然 C. 叹为观止 D. 目眩神迷
3、将“故游记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句话如果还原至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3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任务三:分享“回味无穷”的余韵
4、小语阅读完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后,有感而发。请你以小语的阅读感悟为例,分享你阅读游记《壶口瀑布》后的感悟,句式不限。(4分)
小语的阅读感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我读出了自然的神奇瑰丽与严酷冷峻,它使我懂得了敬畏自然。
5、 “每一部名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他(她)的重新出发带给你的成长启示,帮助我们充实行囊,更好地前行。(5分)
备选名著:①《西游记》 ②《红星照耀中国》
综合性学习(9分)
6、临近毕业,为让初中三年的青春时光不留遗憾,班级同学打算在“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上制作一本班史,请你也参与其中吧!
【制作班史】
(1)下列是同学们编写班史的思路图,请根据提示,补全空缺处的内容。(4分)
【拟写邀请】
(2)班史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想在展示班史时邀请班主任刘老师在扉页写下对全体同学的毕业祝语。请你根据下表信息,拟写一封邀请函。(5分)
邀请对象 | 刘老师 |
班会时间 | 5月30日下午4点 |
班会地点 | 九年级(1)班教室 |
邀请人 | 九年级(1)班全体同学 |
落款时间 | 2024年5月22日 |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7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
7、下面是校长在远足动员会上的讲话稿(部分),请你将其中的诗文补充完整。
远足,是一次美好的相遇!我们会因“芳草鲜美,① ”(陶渊明《桃花源记》)而陶醉;也会因“② ,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而忘忧。
远足,是一次意志的比拼!山峰再高,只要我们拥有“③ ,④ ”(杜甫《望岳》)的坚定决心;道路再险,只要我们心怀“⑤ ,⑥ ”(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精神,就一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远足,是一次精神的修行!走进茂林修竹,才能领略到“⑦ ,⑧ (陆游《游山西村》)的惊喜,顿悟困境中亦有希望;登上峻峭山峰,才能感受到“⑨ ,⑩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勇毅,获得前行的力量。
怀热血,赏春景,笑语欢歌舒豪情。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去感受春天生命的活力,去倾听青春绽放的声音吧!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浮山记 [清]戴名世
浮山去县治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人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而负郭道旁之山无可观者,而相率游者甚众。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①;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
辛酉之秋,与二三子者浮舟出江滨,经浮山之麓,私心独喜,庶②陟而浮焉,以娱吾志。二三子者不可,曰:“去!去!及风之迅也!”先是余在舟中望见之高不一里广袤不二三里若无奇焉。而其中岩壑秀丽,盖已工绝。夫以远且僻不得售其奇,而其奇又隈藏③含蓄如此,此其所以至之者少也。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减)
[注]①其奇不得售焉:柳宗元《永州八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意为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明写小丘遭遇,暗含着作者自身的贬谪遭遇。②庶:但愿。③隈藏(wēi cáng):曲折隐藏。
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
方法 | 加点字 | 参考 | 解释 |
课内迁移法 | (1)其奇怪名天下 | 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动词 | |
(2)车船辄穷日而至 |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
字源推测 | (3)庶陟(zhì)而浮焉 | 左边“阜”,意为台阶或山丘;右边两个“止”是一前一后两只脚。 | |
查字典法 | (4)盖已工绝 | 绝:①断绝,竭尽;②极,非常;超越 | (填序号) |
9、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限断三处)(3 3,共6分)
先是余在舟中望见之高不一里广袤不二三里若无奇焉
10、浮山“岩壑秀丽”,但“县之人罕有至焉”的原因是什么?联系文本简要回答。(3分)
11、阅读此文时,小语对文中加色画横线句子所在的位置产生困惑。请结合《游浮山记》和《马说》,从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两个角度,帮她解惑。(4分)
《马说》中,作者在文末发出“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游浮山记》一文中,作者为什么在第1段就发出“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的感叹呢?
三、现代文阅读 (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2-16题。(22分)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惶。
几任县太爷都曾筹划建桥,只是缺银子。
多年前,“乐仁药堂”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示贴出多日,共捐得大洋十几块,徐水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幼时卖菜,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干完活,常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匾额,多是方树林墨宝),方树林便常指点一二,还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世明的字竞有了几分气魄。
那年春节将至,城中人来求方树林写春联,他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城里纷纷贴出了世明的字。世明便抛了卖菜挑子,做了药堂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方念桥,年纪与世明相仿。
一日,方树林在喝茶,看世明记账,问:“世明,做我干儿如何? ”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途中不幸船翻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师父走后生意冷落,店里人多开销大,我想告退。”念桥一怔,横一眼世明:“说昏话,走也轮不到你。”世明道:“都是老伙计,怎好让谁走,还是我走。”念桥怒道:“不行。”世明道:“师妹,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开了间“写字坊”,挂出“方树林师父传人”的牌子。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人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便是方树林当年故友,他也分文不让。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某日,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世明。世明正写字,念桥喊他,他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
“不知润资多少 ?”
“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
“还好。”
“那么,每字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
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念桥冷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 ”世明面色安然,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丝不动。
几年后,一支军阀队伍开进徐水城。军阀人称耿司令,竟也喜舞文弄墨。司令驻下头件事,即派兵把虞世明请来。世明道:“虞某润资高,恐长官不肯出钱。”司令一怔,继而大笑:“不知虞先生开价多少? ”
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司令:“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你? ”
世明:“若便宜了长官,他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司令到底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字。
半年后,念桥嫁给“庆和药堂”陈掌柜。又半年,陈掌柜进货途中遇害。念桥便将两家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她请过几个书家写匾,都不中意。
这天,世明正在聚英楼闷闷饮茶,抬头一看,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溅到桌上。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块匾,不知润资多少? ”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声道:“听说方老板生意不如往日,虞某不敢开价。”念桥沉了脸:“谅块匾还是写得起!”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
念桥并不还价。世明换盏热茶,饮过,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念桥不禁喊道:“好字!”她掏出银票,放在桌上,捡字便走。世明轻唤:“师妹留步。”念桥款款站定。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赠与贵店。”
念桥怔了一下,笑道:“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 ”说罢下楼。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念桥看罢,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世明写字坊,却已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桥,桥宽可并行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同学们想将《暴水桥头》改编为舞台剧,请你一起讨论,并完善下面的改编活动记录单。
《暴水桥头》舞台剧改编活动记录单
编写分幕剧情
第一幕 暴水河河险桥窄,方树林欲募捐建桥,鲜有响应,无奈作罢。
第二幕 虞世明受恩惠入乐仁药堂,后来方树林身遭不测,虞世明痛心。
第三幕 12、(1) (2分)
第四幕 军阀耿司令求字,虞世明不让分文。
第五幕 (2) (2分)
第六幕 虞世明捐资建桥,桥成身退。
帮助导演说戏
13、小语作为导演,想从人物表演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给演员说戏,请你帮他完善第四幕选段中横线处的内容,并阐述理由。(4分)
司令 (背手敛起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你
世明 (① )若便宜了长官,他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理由: ②
探讨 剧情
小文:第三幕和第五幕剧情有重复,但也有不同。这样设计有什么意图 ?
我: 14、 。(5分)
揣摩角色安排
15、小文认为没必要安排那么多群演戏份。请你阅读研读卡,联系全文,向他说明小说多次呈现围观群众的必要性。(4分)
研读卡 | |
《范进中举》 邻居 | 范进中举前,范家无人问津;中举后,邻居们一涌而出,范家门庭若市。作者借此道出了人情冷暖,讽刺了世人趋炎附势之丑态,儒林扭曲之根源。 |
《孔乙己》 酒客 | 酒客们与孔乙己的对话只有五句,说的是他偷书被打的短处,揭的是他屡试不中的伤疤,肆无忌惮,冷漠残酷,且比语言更诛心的还有他们的笑声。他们以冷漠与麻木合力完成了对孔乙己的精神虐杀。 |
探究原作之妙
16、本文作者叙事时,有时“捂住了剧中人物的眼睛,却没有捂住读者的眼睛”。他为何不“捂住读者的眼睛” ?请以方念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5分)
(二)(18分)
课间十分钟是我们每个学生上学日子里都会遇到的时间段,该词在2023年却上了热搜,让我们阅读以下材料,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材料一:
材料二: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破喉咙。”
——歌曲《哦,十分钟》歌词
材料三:
“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学生被圈养”亟待破解
【专家视点】
“课间十分钟”的价值功能:生理解乏、心理成长 “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早在1954年,心理学家通过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就已经证明:即使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固定着躺在缺乏刺激环境的实验室里,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报酬,人们也最多只能坚持两三天。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人们最基本的反应,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天里,一些参与者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认知活动严重失调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幻觉。可见,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比如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朋结友。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其中,儿童解决冲突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程度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对学生成长而言价值非常大。人类天生就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根据由国际上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专家合力著述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的阐述,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社会化情境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儿童在和成人、同辈的互动过程中,变得逐渐社会化,他们的人格也呈现出社会适应的特征。因此,“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生有动力、师能安心。 多年前,“课间十分钟”往往与欢声笑语、做游戏、踢毽子、跳皮筋等关联在一起。那个时代的课间完全属于学生,是热闹的课间,教师也得以放松休息;而今天很多学校的课间,是安静的课间,是教师紧绷神经、盯防学生的课间,是学生不敢大声说话、大步走动,背负心理压力的课间。这种变化不仅是时间的变迁,更是由空间和理念的变更所造成。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的教学楼不再是低矮楼房甚至平房;现在的学生比他们的父母辈当年上学时物质条件更为优裕,自我意识更强,思想更为活跃,对教师而言管理难度更大;现在的家长也比他们父母辈当年做家长时对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从满足于孩子“有学上”升格为希望孩子“上好学”,这种心态转变,必然导致其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更高的要求。这些时空和理念因素的变化,综合导致了现如今很多学校“课间圈养”生态的形成。对此,家长有看法,社会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从学生角度而言,应是时间上不被挤占,保证充足十分钟;空间上不被约束,楼道、花园、操场等公共场所随意可去;安全上有底线保障,校园里有一定危险性的区域被物理隔离或软包处理等。从教师角度而言,应是安心地放松休息、静心地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必进班管理、在楼道监督学生。可放眼现实,当今很多学校因物理空间受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家长利益诉求多元,很难回到若干年前完全“放养”的课间生态。因此,笔者提议,探索营造一种安全有序、方式健康的新型“半圈半放”课间生态。
(整理者:四望梅川河)
【现象 慧眼观察】
17、阅读材料一的两幅图,请结合图表说说你的发现。(4分)
18、阅读材料二,请概括歌词中的“十分钟”有怎样的特点。(3分)
【本质 慧心剖析】
19、“课间圈养”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因素,请阅读材料三,完成下列思维导图。(5分)
【策略 慧行实践】
20、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如何破解“课间圈养”现象向校长室建言献策,请写出三条建议。(6分)
四、作文(55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卡片,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答案
1、
21、参考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