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历来是被学生紧张,家长担忧的一个话题,那么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来说,考试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兴起的呢?
中国是实行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自西周起,至今已经有2000年左右,因此中国的考试制度也是比较完善的。古代考试制度分为“育才”与“考士”,“育才”是指对考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而“考士”则是指对官员选拔的考核。这两种形式在科举考试前并无必然联系,在科举制实行后开始联系起来。通过对历代考试制度演变的研究,可以探究历代考试制度的发展特点,了解各代考试制度对今天的启示,从而以古鉴今,展望未来。
“为什么要考试”[抠鼻]“烦死了,考不好又要挨批”[流泪]相信这是困扰着大家多年的问题,考试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政治意义而言
人才,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元素,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统治者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同时也给了考生证明自己能力,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考试制度取决于统治者统治国家的需要,从古至今,历代考试制度都掺杂着政治因素在其中。而同时考试制度又影响着学科发展与学校教育。因此,一个健康的考试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平稳有序向前发展,同时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来看看被无数学子“厌恶”的考试起源和发展吧[求抱抱]
考试制度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在11世纪,西周《礼记•学记》记载国学中设立学业考核制度。汉朝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最早使用“考试”一词。原始氏族末期的氏族社会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民主选举,到了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统治者更加认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重要性,实行世官和选举,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到了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到了科举时代,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开始联系,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自隋开始,唐朝达到兴盛,直至清末废除,前后经历1300年。科举制在古代封建制社会中曾占据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对今天的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
在上古时期,人们实行禅让式选拔部落首领的制度。相传舜耕历山,善于捕鱼制陶,以贤能与孝闻名;大禹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劳神焦思,泽行路宿”,终使“水患大治”,二人皆被推举(禅让)为部落联盟首领。(漫谈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原始社会中,人们没有固定的考核形式,“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体现当时选拔制度取决于民心所向。夏商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人们不再采取禅让制。“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从此由“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即世卿世禄制。到了西周,除了在卿大夫阶层实行宗法制外,在基层官员中开始选贤任能,主要有“乡遂”和“贡士”两种。“乡遂”又称“乡举里选”,由国都近郊的乡大夫每三年向朝廷推荐“能者”,或任用,或通过在国家教育机构学习后入仕。“贡士”,即要求各诸侯国向周王朝贡献人才。《礼记·射义》中记载:古代天子每年都要求诸侯推荐“贡士”。(1)到了春秋,百家争鸣,孔子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主张德才兼备,认为应“举贤才”“学而优则仕”。法家主张“量能授官”,墨子提出“尚贤”。“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列举的这些人物,皆是春秋时期从下层人民中被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各国纷纷选拔优秀军事人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
到了秦汉,实行选贤举能的察举制,统治者们希望“举贤良方正”,《汉书》卷4文帝纪中提到,(文帝十五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中国考试制度资料史选编》)。著名政治家晁错、张释之就是在“策对”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人才。(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策,由是迁中大夫。《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这体现出当时的察举制已经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而推行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有了联系。察举制通过皇帝“问策”,考生“策对”的形式来选拔对统治者有用的人才,到汉武帝时,除已有的“贤良科”之外,又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并实行策问考试。由皇帝提出关于如何治国的重大问题(策问),按难易分甲、乙等科,被荐举者抽取回答,叫作射策。虽然察举制在文帝时已建立,但在当时并没有成为选官的常制,被察举者基本上限于现任官吏。《汉书·董仲舒传》记载:“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自此,察举的主要标准就以儒家学识的高低而定。汉代在要求各级举荐人才的同时还实行“征辟制”(由皇帝直接任用为“征”,由官府任用叫“辟”或“除”)。在察举制盛行之时,由于人才标准不一,乡闾评(清)议、人物品题应运而生,在察举中被推荐的人都要经过评议。察举制在当时体现了统治者想要寻求治国能才的需求,在当时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比如晁错,著名的智者东方朔、文化大家杨雄、史学家班固、科学家张衡等,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豪门大族以乡闾评议控制地方察举,使权力更加集中,从而滋生了大量察举制。选人用人方面的腐败,从而使察举制成为门阀士族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需要的工具。(中元二年十二月)诏曰“…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无举者”(《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这体现了察举制发展到后期已经很大程度的失去了选贤任能的职能。
曹魏时期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为九等,由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才能任用为官。曹魏后期,人才品评也被门阀世族把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逐步走向没落。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认识到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决心改革考试制度。隋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 隋炀帝开进士科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此举开启科举制度先河,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联系起来, 此后唐、宋、元、明、清历代袭用此制并逐渐丰富、完善。
科举考生的来源,既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生徒,经学校考试合格后,可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也有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参加尚书省的“省试”,称为“乡贡”。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武举(武则天始创)等。(唐•李林甫《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考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谐。其科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考中后由皇帝当场授官,其余要由吏部按其才干选用授官。如果没选上,亦可由官员举荐为官,称为“论荐”。唐代以降,考生要拿上自己的诗文去拜见权贵或名家以求推荐,叫“行卷”。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对于考生作弊现象,在武则天时期有“弥封”,(将考生答题卡姓名装订起来)。到了宋代,对于科考作弊现象就有了更加成熟的应对机制,有锁院。这是为防止考官(宋代称为“知贡举“)与参试举人相勾结徇私的方法。糊名。也叫“弥封”,即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部分密封,代之号码,以防止考官阅卷时舞弊。以及誊录和殿试。这体现了科举制的逐步成熟。
明清仍以进士科考试最重要,从下到上依次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一般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贡院举行,多在秋季(农历八月)考试,又称“秋闱”。会试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春闱”,被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一般在四月进行,分为三甲:一甲取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从隋朝到清朝1300年间,共举行725次科举考试,选拔出98749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唯才是举,考试内容多为儒家文化对统治者封建事业有很大帮助,巩固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
我国考试制度从西周开始,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考试制度不断完善,考试形式逐渐成熟。考试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完善,这得益于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我们从悠久的考试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更为成熟,完善,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
祝看到本文的考试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