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学习爱走神的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急得直跳脚。
但无论再怎么焦虑,我们也要明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把一步一步的培养,落实到每天的小细节当中,润物细无声,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往更优秀的方向成长。
——虎妈
作者丨张书愿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上周末,儿子有张试卷要做。正好我有空,于是就打算一边看书一边陪他。
原本以为是一段岁月静好的亲子时光,结果我生生地被气到内伤。
说好要做试卷的,他却迟迟没法进入状态。
先是翻来覆去地研究他的魔方,一会儿趴在桌子上,一会儿跪在椅子上。
我看他一副很专心的样子,就没有打扰。
然而没多久,他就拿起旁边的一个沙漏发呆。在我的提醒下,他终于回过神来,以0.5倍速的慢动作取出了试卷和笔袋。
我抑制住自己想以2倍速播放的心情,耐心地等他取出铅笔和橡皮,以为可以正式开始的时候,他说:“妈妈,我要喝水。”
我给他倒了杯水,他咕咚咕咚喝了两口之后,才终于写下了第一个字。
我重新拿起书,心情已经有点凌乱了,刚调整好状态,就听见儿子说:“妈妈,我告诉你件事……”
我强忍着一肚子火,耐着性子跟他讲:你现在是在做作业,不要做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样效率才高。
儿子听了,确实没有再来招惹我。
但是,在他做试卷的这短短一个小时内,他又玩了5次橡皮,发了3次呆,喝了一杯水,去了3次卫生间。
原本幻想中的岁月静好,最终在老母亲的一声怒吼中支离破碎。
有一种磨蹭,叫三心二意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孩子独自写作业时会发生什么。
这才发现,原来为孩子磨蹭抓狂的老母亲并不只有我一个。
同一个世界,同一款孩子,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视频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爸爸离开后的9分钟里,完美诠释了一个孩子在做作业时会干的所有。
写了16秒的作业之后,开始敲墙10秒,来回摇门1分31秒,再做1分21秒作业,然后又开始敲墙、画画,翘起二郎腿思考人生、低头弯腰进行“瑜伽练习”,直至上厕所结束。
近9分钟的时间里,作业用时148秒,其它用时362秒。
很多网友惊呼:这可不就是我家孩子吗?
为什么磨蹭成了那么多孩子的通病?
专注力不够是磨蹭的第一大原因,而专注力是跟大脑发育水平成正比的,年龄越小,专注力越弱。
这样看来,很多家长松了一口气,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磨蹭似乎是天性。
然而,专注力虽与年龄相关,却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
墨子曾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环境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影响不言而喻,要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就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专注的环境。
在儿子一年级入学的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就特别强调:低年级的孩子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做作业时要把桌子收拾干净,就留下一个本子一支笔,最好连橡皮都不要有。
如果外界的环境总是让人无法安心做事,那么不专注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影响孩子的所有行为。
我见过很多吃饭时爱玩的孩子,在做作业也会三心二意。
因为不专注的习惯,会迁移到每一件事情上。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也不要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
孩子专注力本就有限,几件事并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件也做不好。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舒尔特训练法,来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
在一张纸上画15个方格,在格子中任意填写1~25个数字,让孩子用手指从1—25指出各个数字的位置,并大声诵读出来。
这种短暂高强度的集中精力的过程,经过反复强化,可以提升大脑的专注力水平。
专注力提升了,磨蹭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
有一种磨蹭,叫“我太难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说:磨蹭的孩子成绩大多不太好。
其实孩子不是因为磨蹭才成绩不好,恰恰是因为成绩不好,作业对于他来说太难了,所以才会出现磨蹭的情况。
我小时候有严重的偏科,语文学霸,数学学渣。
然而我在语文这门课上花的时间并不多,放学回家大部分时间是在做数学题,因为语文作业布置得再多,我也能很快做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常常一道数学题,我就能磨几个小时,还写不出答案。
当时妈妈总说我“磨洋工”,但她不知道,那是因为我想破脑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位父亲的求助:
他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做作业拖拉、效率低,每次辅导都会崩溃大哭,甚至说出“想要自杀”的话。
一位答主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并表示自己小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很差,在学校受尽委屈,回家后看到作业就烦。
当一件事难得让孩子总是产生不愉快的时候,他就会本能地往后拖。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曾经访问1000多个人:“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你快乐?”
最多的答案是:当全神贯注、投入忘我地做一件事时,最为幸福满足。
在心理学上,这种专心到“物我两忘”的最佳做事状态,就叫“心流”。
在“心流”状态下,人们会觉得当下这件事令自己高度兴奋和充实,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
而只有当任务难度适中时,人们才会进入到“心流”状态。
因为人们对太难的事情感到焦虑,太简单又会无聊,当难度适中时,更有可能产生专注和热爱。
所以我们应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并跟他一起制定合适的目标。
比如:
今天要花半个小时完成作业,休息15分钟后再看书半小时;
今天的数学作业比较难,碰到难题先跳过。保证1小时内完成大部分会做的题,最后再去研究那些不会做的;
如果难题在30分钟内还想不出答案,那就去问父母,或者第二天请教老师……
这些目标应该是孩子努力够一够就能达到的,当目标明确而合理,行动才会顺畅。
有一种磨蹭,叫“越催越慢”
曾经看过一个亲子类综艺节目《放学后》,其中有一期是关于小学生翰翰妈妈的求助。
翰翰每天做作业都会引发亲子大战,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
孩子一做作业就抓耳挠腮、走来走去、摸东摸西,什么都动,就是不动笔。
视频中的妈妈,在翰翰做作业时,全程陪伴计时。
过两分钟就催一下,实力演绎“孩子不急,急死妈妈”,那满满的焦虑简直要溢出屏幕了。
然而妈妈的催促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尽管她绷着脸,甚至拿出了戒尺,翰翰还是磨磨唧唧。
孩子磨蹭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催,但其实这是最没用的方法。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当一个刺激过多发生的时候,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
所以家长可以偶尔善意地提醒,但频繁的催促,只会适得其反,越催越慢。
想要让孩子改变磨蹭的习惯,首先要分析他磨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做作业会磨蹭?有一位网友的回答获得了很多赞同:
“因为不磨蹭会有更多题等着你。
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好了,得做家长布置的;语文做好了做数学,数学做好了做英语。
想休息一下玩个游戏,门都没有。既然如此,那就慢慢磨呗。”
这位答主道出了一部分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
不是专注力不够,也不是能力达不到,而是因为不想承担更多的作业,而又无法拒绝,于是他们选择了消极怠工。
对于他们,家长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学习任务,给予孩子一部分自由时间,他的磨蹭病立马就好了。
我们常常说,要允许孩子“慢慢来”。这种“慢”是给他空间和时间,让他循序渐进地适应、学会、做好。
但并不是说可以放任孩子总在事情的边缘打转磨蹭,却难以进入正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效率,千万别把磨蹭当成理所当然。
帮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让他成为一个做事爽利的人,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