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马上高三,7日当天晚上第一时间就尝试做了一下高考数学1卷,做得我直嘬牙花子啊!
当天还发过一篇文章,安慰考生和家长放松心态,好好面对接下来的考试,可是这种考砸了的压力,不是谁都可以坦然面对的。
现在翻过来看,我当晚只答了90多分钟就结束了,不是我水平高答完了,实在是空了太多不会了啊[捂脸]参照答案52分,不能再多了!虽然已经四十多岁,可是这两年陪孩子做题自我感觉还不错,去年高考题还能到108分呢!
分析一下试卷知识结构,高一的知识有:1,2,3,4,6,9,大题里18,19题可以做一部分,5题部分高一也能做,总分值55分吧,而高二内容接近100分,多选4道有3道是高二的内容,填空4道都是高二的知识,解析几何,导数,立体几何考的都比较多。
整张试卷不超纲,可是送分题太少了!多数都以中档偏上题为主,基础占比极少,而且计算量极大,如果只会通法,两小时真的答不完。跟我们想象中的基础60%,中等30%,拔高10%完全不一样啊!
那么这样的难度,对孩子们的影响几何呢?
不受任何影响的就是数学140 的顶尖学霸和完全不会的摆烂学渣。对于数学天赋极高的那部分大神,除了奥赛题目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对于既没天赋又不努力的那部分考生,坐进考场只是来碰碰运气。
而最受影响的应该就是天赋稍差一些但极为勤奋的那些孩子们了!本来平时都在120左右,这一次100分基本没希望,甚至因为时间限制和心理压力,80分都达不到,结果只能泯然众生了!
对于出题人的学识,我们深感佩服!试卷出得极有水平。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结果真的公平吗?高考选拔人才的宗旨是什么?这样的试题真的能划分出明显的素质档次吗?难道只要极优和差两个档次就足矣了吗?难道我们的未来只需要顶尖的数学家吗?数学天赋高值得赞赏,难道勤奋与认真的态度就一定要被打击吗?
忽然想起不知谁提起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真心为那些寒门苦读的孩子们心疼。他们的天赋也不一定会差,而且比谁都努力,因为他们曾坚信勤奋可以改变命运书写人生。可是只是因为上不起名校,没学过各种巧妙的数学解题妙法,就做不完这一张限时的数学试卷,就去不了心仪的大学,学不了喜欢的专业,人生也从此被改写。他们中有好多人真的想,也有能力为国家的学术研究奋斗终生,可是高考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反观家境优越的顶尖选手,从小安然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轻松打败寒门学子,进入可望而不可及的名校。可是正因为资源丰富,选择更多,很少能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术,出国,从政,经商,样样风生水起。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卡脖子技术?为什么中国男足是我们洗不掉的耻辱?不是我们13亿人都没有天分,只是有天分的大多没有被发掘,未入场,已出局。无论什么专业,最好的教育资源都已被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小部分人早早锁定,而这一部分人,无论为名或为利,都极少有人能像别无选择的寒门学子一样,继续勤奋认真的终生坚持自己的专业学术研究。
虽然没有理想中的绝对公平,但我们一直相信高考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可是这张数学高考卷真的让我们怀疑人生。尤其是文科生,也许今生选择任何职业,也不会需要去解这么难的数学题了[快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