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复习高考小说阅读,让学生做2017年浙江省高考阅读题。想起当年高考后在网上引起轰动的一件事,当年考试用的小说叫《一种美味》,作者是巩高峰,有人叫巩高峰自己来答题,结果并不好。作家答不好自己写的文章的高考阅读题,这在当时引起了对高考命题的各种质疑。
前几天,我把巩高峰的答案找出来,把它跟标准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打分并分析原因。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在这里我把它整理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还做了一个课件,可惜不知道怎么上传。(原小说附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小说)
巩高峰:专栏作者,杂志编辑,靠谱青年。
忙时固执卖命,闲时吐槽卖萌,
常年爱 做梦,偶尔很 懒惰。
写过小说集《一只不符合审美标准的猫》。
写过畅销书《一觉睡到小时候》,最新作品《把世界搞好啊,少年》即将上市。
2017年高考因文章《一种美味》中一条眼睛闪着诡异的光的鱼而走红。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 陌生的气息: (2分)
标准答案: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巩高峰答案:
(1)母亲那一辈人,每年过年过节才能有机会吃一次鱼、肉,所以平日里看到鱼,会有一种陌生的惊喜。
(2)一个几乎从没吃过鱼的六岁孩子,亲手抓到一条鱼,能给全家带来一顿鱼汤,这种他没品尝过的味道,对他来说当然是陌生的,后文也呼应了."他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得分:1分
分析:①没有分点作答。没有分析“陌生”的含义,“气息”的理解也不准确。
②审题不准确。题目要求答含义,他却在解释原因。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画线句: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标准答案: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巩高峰答案: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可是三个孩子,前两个都没能进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生活稍微改善了一点,老三却可以上学了,这对两个哥哥显然不公平。所以,母亲的端着碗出神,对着黑糊糊的夜出神,用叠加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愧疚。
得分:1分
分析:①没有分点作答。
②没有抓住具体词语进行赏析。
③没有突出手法。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标准答案: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巩高峰答案:
美味有三重意蕴:
第一重,实指,美味就是鱼汤,一条巴掌大的草鱼和豆腐一起熬出的鱼汤,对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一家人来说,它就是美味。
第二重,美味是反讽。因为文章明明写的是苦难。兄弟三个有两个不能上学,一家人好容易熬一锅“鱼汤”,却因为三子可以上学而各有心事,最后都没喝成,这是一种悲伤的美味,用美味反讽现实。
第三重,美味是一种希望。虽然鱼汤没喝成,两个哥哥没能上学,可是三子上了(原文是有写这个细节的)。那么三子就是这个家庭的希望,一种有一天可以随时品味这种美味的美好寄托。
得分:3分或5分
分析:①四个题目里答得最好的一个。
②依据标准答案改,可能只能得3分。作者的第二点意味着直接推翻了命题者的第二点,可能作者的说法更靠谱,所以作者的答案应该得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标准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巩高峰答案:
文章结尾用了一个欧亨利式的反转,揭示这一家人其实没喝到鱼汤,而是喝的豆腐汤的现实。于是文中弥漫的苦难和悲伤的气息因此更加浓郁,悲剧是把现实撕开给人看,而作者在结尾才撕开结果,让故事更有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
得分:4分
分析:①没有分点作答。
②缺少答题的技巧,没有考虑手法。
总得分: 11分
启示:
①只有11分,甚至可能只有9分,中等学生得分水平。作家答不好自己写的文章的高考阅读题,虽有点滑稽,但也正常。
②按接受主义文学理论,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对一个作品,读者有一定的解释权。写是作家的事,评是读者和评论家的事。(参看后面附一的作者感言)
③巩高峰的失分主要是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如分点作答、紧扣词句作答、使用术语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一定专门训练。
④反而言之,希望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阅卷应该适当放宽标准,对考生有深度的个性化解读予以宽容包纳。
附一:作者感言
最后啰嗦几句,答这道阅读理解题的过程很不愉快,因为当初写这个小说的心情就很压抑,它不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没惨到这样,是一个朋友父亲身上发生的真实的事儿。可是这种苦难中国作家写得太多了,很难能写得吸引人。所以用了部分虚构手法,让它成为一个小说,希望它更有力量。
做题时虽然我时刻提醒自己,这是我写的小说,我写它的时候心里很干净,一片空白,所以没想过意义,也没有刻意用技巧和词语体现什么,甚至没想过这样结尾会有什么好。
可是我显然也被多年的应试教育同化了,做每道题几乎都下意识地去讨好出题老师,想想TA出这道题的目的,怎么样答才最安全,能尽量靠近得分更多的方向。。。。
所以,特别理解高考生们在语文考场上的一脸槽遇,更接受大家在考试后解压和宣泄情绪的围观和调戏,这种生活我没过过,95后高考生显然更不可能经历,对大家的阅读和理解来说,挺有难度的,可是现实就是,你吐槽归吐槽,有些苦难离我们真的不远,近到连一代人都没走远呢。
这几天过得很烦,但是也很开心,一种中年男人竟然会有这么多年轻学子来跟我交流的开心。
希望这么重要的考试之后,大家能真的放下心结,好好享受暑假,因为三个月后,你们将换一条通道,继续跋涉你们的人生
高考很大,可对人生来说,也就是刚刚上路吧。接下来,你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会有很多迷茫、烦恼,会经历喜悲,愿意的活:咱们一起哈。。
附二: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1) 陌生的气息: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