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诗歌鉴赏
需要答案请关注 评论留言
一、诗歌鉴赏
(2023上·云南昭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上·重庆·七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期末)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完成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②,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②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1)第二联连续用“ 问、惊、称、忆”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 。
(2023上·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这正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
B.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C.诗人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D.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甘肃白银·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6.联系《夜雨寄北》,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为什么将秋天称为“素秋”?请你根据对“素”字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河南漯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僵”和“卧”含义丰富,请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陕西榆林·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请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河南许昌·七年级统考期末)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请发挥想象,描绘颔联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默写时,你的同桌经常把颈联中的“生”写成“升”,请你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帮他记忆正确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淮上①与友人别
郑谷(唐)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②。
[注]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②秦: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境内。
14.甲诗题目中“次”的意思是 ,表明作于旅途之中;乙诗题目中“ ”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字里行间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句,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作者欲借幽怨笛声,烘托出离愁别绪。
C.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乙诗“君向潇湘我向秦”说明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分别,自己渡江北上潇湘,友人则南下长安。
16.试简要分析甲诗尾联和乙诗第一二句,诗人采取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河南许昌·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任选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湖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部分,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的热闹场面。
B.诗的后两句写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散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C.这首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D.这首诗虽短小,容量却很大,从白天写到傍晚再写到半夜。
22.本诗是如何表现游人之多、游情之欢的?请联系诗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①
纸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③,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中进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中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这是第三首。②纸屏:纸糊的屏风。③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后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不觉独笑。
23.下列对“手倦抛书午梦长”所体现的诗人生活情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 B.闲适安逸 C.困顿疲倦 D.飘零孤苦
2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竹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
B.诗人“莞然成独笑”,显然是在“午梦长”中有的妙悟,从而领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
C.“数声渔笛在沧浪”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此诗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感情抒发方式相同,都是直接抒情。
(2023上·湖北黄冈·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6.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3上·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两首诗都写出了“秋气之高远”,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描写了秋日晴空、一鹤排云的情境。《长安秋望》中“镜天无一毫”和“南山与秋色”表现了秋气之高远。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晴空一鹤排云上”意思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写出秋高气爽,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在云间遨游。“镜天无一毫”意思是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写出树林挂满了银色白霜,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南山与秋色”意思是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写秋色若同与天相接。都表现了秋气之高远。
29.(2023上·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客发苕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河南洛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0.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陕西榆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鹤”是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2023上·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末)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诗是有声画,请描绘这首诗歌其中一个画面,说说诗人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5.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这两句是实写,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6.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3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
B.首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C.颔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心情。
D.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3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D.本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及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
40.“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雄鸟常双双出没。
4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筒洁而色彩浓艳。
B.第二句诗,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第三句诗,诗人选择晚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D.第四句诗,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42.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乙】两诗中“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4.古人在诗词中用来描写情境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来入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湖南张家界·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6.请说说“轻烟老树寒鸦”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48.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小宇课堂善于倾听,课后善于总结,这是他整理的笔记,请补充完整。
鉴赏锦囊 | 小宇的摘抄 | 小字的整理与思考 |
①读诗题,了解诗歌内容 | 《赠汪伦》 | 从标题的 字,可以看出,这是留别诗,它往往表达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
②赏意象,感知诗情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象: 、 。 | 一切景语皆情语,两个意象渲染了暮春时节伤感的氛围,承载诗人复杂的情感。 |
③析修辞,明情意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 |
50.(2022上·浙江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深究诗之韵。
行舟
[唐]李益①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②碧流。
闻道③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凭。③闻道:听人说。
生:李老师,我从(1) (植物)读出,诗人行舟的季节是春天。
师:你读得非常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生:第二联的(2)“ ”字,给人感觉诗人正悠闲地泛舟在扬子江上。
师:粗粗读来,这确实是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但诗人身在春光明媚的扬子江上,却说“闻道”而不是“眼见”,这又是为什么呢?你可以结合诗人的情感去分析吗?
生:(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厉害!你的分析贴切准确,条理清晰。希望你继续努力。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马致远 岑参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52.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山东济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3.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对上面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B.“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写出了征人浓重的、绵绵不绝的乡愁。
C.诗前两句写的是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音,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
D.全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乙】 乌衣巷①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靠近朱雀桥。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②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人均为晋代名臣。 |
55.关于甲乙两首作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致同属一个季节,乙诗中的“野”字又为景致增添了荒僻气象。
B.两首诗的情感抒发都很含蓄,作者都将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读来回味无穷。
C.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现状的悲叹,乙诗则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
D.甲乙两首古诗都写于唐代,均为七言绝句,在写作时也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56.甲诗中“落花”一词言简义丰,请分析“落花”在诗中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对妻子深深地思念。
B.“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夜雨注满秋池之景,又流露出了不得归之苦。
C.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描写了诗人终于回到家乡和妻子秉烛夜谈的场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58.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上·江西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
谢逸①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②,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③。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④同。
【注】①谢逸:字无逸,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②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③画屏中:指如诗画一般的美景。④素光:形容月光皎洁。
59.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的上片可知时节在春暮夏初,地点在野外村郊临水的路边。
B.上片“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四句中前两句是远景,后两句是近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伤。
C.全词由写景到怀人;由眼前写到过去,又由过去写到现在。
D.词的下片后三句,以感叹作结,词人陷入难以解脱的苦闷之中,只能自我慰藉,强求解脱。
60.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后三句采用铺陈直叙手法,把满腔心事和盘托出。
B.词的下片开头三句,词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写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闻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淡扫的娥眉。
C.词人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全词风格清丽疏隽,情景交融,直露浅白,表达了词人凄凉惆怅的离愁。
(2023上·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①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茶③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②嗔:责怪,埋怨。③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61.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语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诗句 | 画面内容 | 画面声音 | 预期表达效果 |
板桥人渡泉声 | 山溪、木板桥、诗人 | 潺潺的流水声 | ① |
茅檐日午鸡鸣 | 茅屋、阳光、人、鸡 | ② | 田园的安宁美好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
62.诗歌三、四句分别写了 和 两个场景,“莫嗔”和“却喜”两词使一位 的农人形象跃然纸上。
(2023上·宁夏石嘴山·七年级统考期末)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①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②。
【注】①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②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6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为“秋月”,而笔墨却落在写小溪上,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构思独到。
B.“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C.诗的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后两句景物色彩暗淡、即景抒怀。
D.全诗虚实结合,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64.本诗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请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B.“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C.诗的后两句,实写出作者与亲友重聚时的欢乐气氛。
D.这首诗语言朴素,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66.简析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江苏南京·七年级南京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兄蝶诗》,完成各题。
见蝶诗
(清)熊澹仙
晓露零①香粉,春风拂画衣。
轻纨②原在手,未忍扑双飞。
【注释】①零:落。②纨:白色细绢。这里指用白色细绢做成的团扇。
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中画作《轻纨原在手 未忍扑双飞》后面附有葛兆光先生的如下评论:
古代绘画中,原也有仕女纨扇扑蝶图,古代小说里,那个很文雅的薛宝钗也曾经以扇扑蝶。尽管古代有过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世人大约也很欣赏“蝶恋花”,现在还有聚会“蝴蝶泉”的风俗。
(《丰子恺护生画集选》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1版)
67.朗读此诗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结合前两句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请反复阅读诗句“未忍扑双飞”,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补写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上·湖南株洲·七年级统考期末)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69.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0.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B.诗的第一句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境相同。
C.“排云上”既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诗情之旷远。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清丽,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有的感受。
72.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言“秋日胜春朝”,诗中哪一句体现出了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73.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
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
7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2023上·四川广元·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乙】
山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甲】诗通过“ ”一词正面写雨势之小;【乙】诗通过“ ”一词侧面写雨势之大。
(2)【乙】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借雨的猛烈来表达情感,但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江西宜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寄王卿②
韦应物
踏阁③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④思无穷。
数家砧杵⑤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①楼:指滁州北楼。②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③阁:此处指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④楚云沧海: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⑤砧(zhēn)杵(chǔ ):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7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设想与王卿登高望远的情景,写出了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B.第二句写诗人与好友因关山阻隔、路遥途远,而相思相望,颇感伤怀。
C.第三句中“秋山下”既点明节令, 又交代了“数家砧杵”的地点。
D.末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凋敝、凄凉景象。
7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奠定抒写离情的调子。
B.本诗采用了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手法,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这首诗以抒情起笔, 以写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空灵而深婉,颇有诗味。
D.三、四句从听觉写冷清的秋景,为怨别伤离之情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2023上·湖南长沙·七年级统考期末)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79.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C.《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为全诗笼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D.《天净沙·春》首句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80.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从云、风、河、山展示潼关景象,赞美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
B.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C.第二句写秋风猎猎,吹散清脆的马蹄声,显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D.末句写秦岭入潼关之态势,侧重说巍峨险峻,不侧重说桀骜不驯。
8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河南平顶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3.本诗写实景部分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找出实写部分写动景的句子和写静景的句子,抄写下来。
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唐·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8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86.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7.(2023上·浙江绍兴·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对话。
上洛桥①
李益
金谷园②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释]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大唐盛世时,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玩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即西晋富豪石崇德园林别墅。
小语:我发现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了金谷园遗址所见之景,描绘的是 (季节)的景象,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 比喻金谷园中摆动的柳条,形象地表现了金谷园中 的景象。
小文:是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比喻用得很妙,本诗的三四两句则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023上·黑龙江大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8.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足”字体现了农人款待客人的盛情。
B.颈联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春社”是当地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丽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画卷中。
D.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89.诗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上·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9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江苏宿迁·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①叶正稀。
所嗟②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注释:①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送别宴会,于此送别。②嗟:感叹。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9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江苏镇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95.这两首诗中 、 等意象可以表示秋季。
96.两诗中都有声音,《天净沙·秋思》从 ___________一词感觉到,《秋行》从 ___________ 一词听到。
97.两首诗都是写秋的,请分别概括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2023上·吉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这两首词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意象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合,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 【意象之美】: 【色彩之妙】:作者用“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
(2023上·云南丽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9.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