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00后都有过偏见,觉得他们脆弱、敏感,对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很多人都自觉服从家长为他们设计的人生。
疫情期间,和学生一起上网课,逛各种他们常去的网站,我的偏见硬生生给扭转过来了,重新发现了00后孩子们身上的亮点,这些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熟悉网络化生存,会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释放现实世界里的压力,并重新界定了什么是这个时代的“刻苦学习”。
真正扭转我对这些孩子认知的,是B站上一场“做练习题的直播”,那些被我们斥为“吃不了苦”的孩子,用他们的方式诠释了这代人是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残酷压力,如何在虚拟世界寻找彼此鼓励的动力,来对抗成人世界源源不断传来的压迫感。
直播:一天做完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我是给一个学生牵引着进了某站的学习直播室,主播是杭州某中学高一的小孩“蜡笔”。这天,他直播挑战的是“一天做完一本‘五三’”。
起初,我内心有点抗拒,现在的孩子真是什么都能拿出来当噱头,赚流量,真正进到直播室之后,才知道自己误会了这一代人的人生态度。
早上不到七点,这场直播就开始了,主播进场后一句话不说,蒙头做题,进直播间的人也老老实实守着围观。大家就这么沉默着一直到了中午,主播“蜡笔”离开直播间去吃午饭,沉默的观众开始着急,好多人大呼“接着学习啊,怎么走了”。
这种沉默的节奏一直延续到晚上八点左右,主播“蜡笔”挑战成功,硬生生啃完了整本“五三”习题集,满足地合上了书本。这时候,我这个70后已经被震得一头焦黑、哑口无言,原来,这就是新一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播间最高峰挤进来五六千人,一天下来,累积有4万多人溜进来围观过这个孩子。
他们不为别的,就是进来看看主播是不是还在做题,究竟刷了多少题,屏幕上不时出现的弹幕,更多是在表达赞许,其中一个词让我眼前一亮,有人称这个孩子“勇士”。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界定“勇士”“勇气”的标准,这个时代的孩子面对的“恶龙”就是刷题和题目背后的高考,满负荷的期待中,真正的勇士就是能攻克这个“堡垒”的孩子。他们是属于自己时代的“屠龙少年”。
漂浮在云端的同桌同样在这个网站里,除了挑战习题集的,还有不少漂浮在空中的“同桌的你”。大家默默地直播着自己学习、刷题的日常生活,不是为了博得关注,而是希望找到能一起咬着牙苦读的“同志”。
这帮在直播间展示自己苦读青春的孩子,被认为是视频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我从“蜡笔”的直播间出来,又被学生带进了另一个直播学习博主的直播间。这个小博主已经直播自己学习的情况七八个月了,疫情开始前,她就学着别人直播学习的样子开始了自己的直播。
刚开始,就是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给几个好友,大家一起学习,彼此监督,为了克服自己玩手机的冲突,她选择用手机摄像头来直播。慢慢地,关注她的人多起来了,粉丝上万,一天不直播就会掉粉,涨粉的渴望让她坚持了下来。
疫情中,只能在家学习,她的直播室就涌进了更多的旁观者,疫情快结束的时候,女孩收获了两种成果,一方面每天看她直播的粉丝超过了4万,另一方面,她的学习成绩从年级两百名左右,一路飙升到前100名。她在直播室里公布学习成绩的时候,引来了一片“恭喜”的声音。
Study with me——我陪着你一起孤独地做题一连几天,我都在这种学习直播间里晃悠,被家人嘲笑,说我真是当老师上瘾了,把别人的直播当成自己的课堂,总想巡视点什么。
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从最初的看热闹,变得越来越喜欢这些用直播分享自己学习状况的孩子,他们在用网络的方式展示这一代人的自律和孤独。
据说,这种直播学习的形式最早是在国外社交平台上火起来的,叫作“Study with me”,常用的形式就是在直播镜头前,不露脸,只展示读书和做题的过程,学习的科目所涉颇多,从高考到考研,延伸到托福、雅思,以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备考。
某站的直播区里,有几十个展示学习的直播间,从早上六七点开始,有些直播间会一直开到凌晨,镜头背后都是鼓足勇气准备接受考验的少年。
像我一样,觉得他们是在寻找噱头的成年人,需要承认自己心中的“小”,这些孩子更多就是想寻找志同道合的“刷题同志”,彼此鼓励、取暖。
看高一的“蜡笔”挑战“五三”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粉丝的留言。他从头到尾旁观了“蜡笔”搞定整本习题集的全过程,在最后一页题做完之后,这个旁观的孩子平静地说:“终于亲眼看着你做完这本习题集了!我从早上开始旁观,看你做题这么认真,我也跟着你的节奏写作业。写了一会儿,走神了。回过神来,看到你仍然如此专注,我就跟着继续。”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种孩子之间的交流,我们永远无法走到他们内心的这个角落。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中,督促孩子们刷题,对孩子和家长都是痛苦的事情。成年人觉得痛苦,来自枯燥的重复和自己读书时痛苦的记忆被唤醒;孩子们的痛苦,除了在青春躁动中要耐着性子应付应试,更多可能还是内心的孤单,以及不远处目标带来的内心的挣扎。
市面上所有的习题我都做过网上传过一个成功征服高考的学霸的访谈,面对记者,他来了一段吓人的自白:“高考考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机械反应,高中三年,市面上所有的习题集我都做过了。”
这样的孩子并不少。每年高考结束,都有各地学霸晒自己的“成绩”:垒起来和身高一样的习题、数不清的笔芯,或者,还有磨出老茧的手指。
前些年,每次看到这些报道,我心里多少都有些难过,最有活力的一代人因为生活的压力,把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试卷和习题集。虽然嘴上会鼓励他们,这些汗水和时光不会被辜负,因为你们还有梦想。但每次说这些话,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心虚。
直到发现这些直播自己学习的孩子们。
我的一个学生,加入了其中一个直播博主的微信群,里面有全国各地几百个孩子,他们的称呼都修改过,统统是:所在地 姓名 梦想的学校。我那个学生刚改好自己的称呼,就有和他梦想同一个学校的人过来打招呼,畅谈那所大学的专业设置、校园,因为有了这个梦想,大家似乎离这个梦想就更近了一些。
学生告诉我:大家彼此鼓劲,思想松懈的时候,大家一起在群里喊口号,把现实中的压力变成彼此监督和勉励的动力,用他律来抽打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这几天,大部分学校都慢慢恢复了正常教学,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我觉得自己的目光柔和了很多。不知道这些孩子有多少人潜身在各种学习的直播间,或者彼此鼓励的微信群里。
他们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虚拟空间里重新定义着什么叫“面对考试的屠龙少年”,这种组队打怪的孩子,正在网络世界里组队学习。高考是几代人绕不过去的美梦和噩梦,很多人提起备考有太多唏嘘,但这一代人不同,他们好像正在从这种新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并且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这一代人的“刻苦”和“奋斗”。
-END-
作者 | 康兮兮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