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各地区的期末考试卷子一样吗(初一期末试卷满分多少)

初一各地区的期末考试卷子一样吗(初一期末试卷满分多少)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2 23:58:46

首届公民同招、全面摇号的初中生今年就要七升八了,可能还有朋友记得我在去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写过一篇《小升初摇号后首次期中考试,公立和私立冰火两重天,结果令人意外》,结果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然后我又写了一篇超长的《首届公民同招初中生的期中成绩出来后,公立和私立为何成绩相差大》的文章就一些问题以及会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遗憾的是太多人只是关注我是不是给私立学校打广告,我是不是在鼓吹私立教育好、否定公立教育。

并且有不少网友表示让我坚持写下去,让我们一起“走着瞧”。

其实后来也有写,比如七上的期末我就写了《摇号后首届初一期末考试,公私立学校成绩对比,问题到底出在哪了》这一篇文章。

果不其然,很多人还是更高关心我是不是私立的托,而不是关心问题的本身。

七下期中我确实是没写,原因也很简答,没有太多的数据了。

七下期中考试之后我们这里遇到了史上最严的不公布成绩排名要求,就连孩子的老师们最初的一段时间都只能看到孩子们的分数却根本看不到排名。自己班的可以轻松排出来,但是全校的就只能老师们凑一起简单排排前几名的情况。至于全区的排名更不用说了,根本查不到。

知道后来陆陆续续相关信息知道了都已经过去挺长时间了,所以就没再写。

而这次期末就比较好了,尽管排名看不到,但是自己孩子的成绩都可以通过小程序查询了,总算是跟上其他地区的步伐了。家长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孩子的各科成绩、等级以及在班级、学校以及联考中的“百分比排名”——你只能看到孩子的成绩所处的位置比例但是却看不到绝对的名次。

不过相关的学校、联考排名大都可以通过问老师获得,就算是不告诉你准确的名次也会告诉你一个大概的范围。

最后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基本上一些受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校(有公立有私立)就都变得清晰了。

说真的,对比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长知道分数、等级不知道名次时的焦虑,这次明显可以感受到家长们的“轻松”之情了——无论是对考得好的还是考得不好的来说,知道这些非常关键的信息之后,在跟孩子的沟通上、暑假的学习规划上都会方便太多了。

有家长感慨说:“与其明明白白滴‘死’也不想糊里糊涂滴‘活’。”

考得不好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是如果连差距有多大都不知道,那么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困难重重,不光是学习本身,就连跟孩子都很难达成共识。

一位家长说自己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和排名之后,尤其是还知道了同样参加联考的小学同学但是在另外一所学校就读的好朋友的成绩和排名之后,都不用父母说,孩子自己就主动把手机上的游戏、视频软件、聊天软件等都删了,然后做了一个学习计划准备在假期里追上、赶超。

家长说太意外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只靠自己说教、提醒,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真的没信心能够说服孩子在这个假期好好努力一下。

不过在分析之前我还是要继续强调一点,我这里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头部”学生,即所谓的各个学校的尖子生。至于为数更多的中间部分的学生成绩我这里确实收集了一些学校的情况,但因为不够量化,所以没太有可比性。至于成绩垫底部分的情况就不做讨论了,说真的,各学校甚至说几乎是各个班都有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这里也不做讨论了。

这一届在已知的这些数据中,很明显在高分段的结果还是公立初中完败

需要说明的是公立初中也有高分,而且是那种分数极高可以排名联考前几名甚至在过去排到过第一名的孩子。

但是在联考前10名、前100名、前200名的整个人数上,私立学校的优势可谓是压倒性的。

我举两个例子分数一样的(都是联考的学校)孩子为例:

A孩子在往年就是中考成绩在全市表现最好的私立初中学校排名大概是在130左右,这个分数在B孩子所在的私立初中(算是区域里最好的私立)可以排到50名左右,而同样这个分数在大部分已经知道的公立初中里是绝对可以排到班级第一、年级前十的,而且是在有的学校是前十中非常靠前的。

当然了也有公立初中很优秀的,这个成绩可能也就只能排到四五十名的样子,但这种公立学校太少了,凤毛麟角。

这一表现除了七下期中我们确实没有落实过,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基本上都是保持了这样的一个状态。

我们可以稍作总结一下,那就是公民同招政策的确是削弱了私立学校掐尖的影响,同时也确实给了公立学校输送了一批优质生源,从结果上看,私立过去的优势也确实被降低了一些,但是在“头部”私立优势依旧很明显。

说明一下,我们这里的私立真的不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是大多数的私立会有“分层走班”的安排,即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必须课程之外,会根据成绩给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例如对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进行培优,对成绩很差的进行补差。

至于作业问题,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很多都会给出“分层作业”的调整。

不要说什么私立摇号会有暗箱操作、会劝退学习差的学生之类的话,我确实无法证明一定不存在这种事情,但是我可以给你说几点:

1、摇号上去的名单都是公布的,很多成绩不好的也确实是被摇上了,而且也确实在那里上学了。

2、已知道的私立转学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听说过有确实因为自己孩子跟不上、适应不了而主动转学的,但是还真的没听说过又被逼着转的,并且转入转出都是是有的。

3、本地很多家长其实跟网上很多人的观点也是一样的,他们非常排斥私立学校的教育模式的,包括我上面说的那些中考成绩非常好的私立初中,在本地对这种学校极度不认可的家长非常之多——事实上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公民同招,摇号报名招生比最高的学校都是公立学校。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真的能给孩子报名去摇号这些学校的家长,他们当中除了少数可能真的是盲目了,但是大多数家长一定都是清清楚楚做出的选择。要知道,一旦没摇上,被统筹到更差的学校风险是很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很多孩子本就很优秀的学生家长干脆直接放弃摇号选择报名把握性更高的公立——结果也导致了很多公立也出现了摇号现象……

这里说个“公平”问题,很多觉得私立会偷偷操作的什么不愿意相信公立也能呢?

但现实却是我们也能看到有一些优质生源运气不好与公立学校擦肩而过。比如我认识一个孩子属于学霸中的学霸,常年校、区稳稳的第一名,结果报名公立学校竟然没被摇上……

那么作为家长是如何分析公立初中和私立初中尤其是“头部”这部分学生之间差距的呢?我这里汇总几点被家长们(公私立都有)比较共识的几点:

1、学校、老师管得严,尤其是在教学和管理上,私立学校的老师确实是更拼;

2、学校学习的强度私立比之公立普遍还是更大(部分公立也很大),而这个阶段的成绩也确实会跟练习量、练习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

3、家长在对老师、学校的配合度上,明显的私立学校普遍要比公立更高、更积极,不是说公立家长都不好,关键是只要一个班上有那么一两个就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4、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上,以“跟老师沟通”为例,私立的沟通无论是老师发起的还是家长发起的,就我们知道的情况而言明显是私立更多。半个学期、一个学期家长都不主动跟老师单独沟通一次的情况这种事情在公立真的不少,但是在私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至于很多比较关心的补课、上辅导班的问题说真的,我不知道大家哪里是怎样的,反正在我们这里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基本上都差不多——一点不上、不补的孩子我们几乎是找不到,偶尔听到也都是“我朋友”“我孩子一个同学”“我同事”等基本上也是“听说”为主的。

我倒不是说不信,只是说目前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大家的区别不过就是有人找在职老师补,有人是自己拼的课,有人是直接去机构,有的是线上,有的是线下,有的是补差,有的培优,有的报的多点,有的报的少点……

我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父母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学校、老师的角度来讲,没有学校、老师不希望把孩子都教好的。

但是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仅仅只是依靠学校,除非孩子上的是寄宿学校,否则单靠学校对多数孩子而言是绝对不行的。

我认识非常多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家长,我就这么说吧,到目前为止所有孩子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家长,在这些孩子的家长身上都有一个非常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并且遇到问题之后都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关于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看到了也参与了无数次,其实未必每次都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但是经过一番交流和讨论之后,作为家长真的可以更加全面的去思考、分析问题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围观”的家长也会收获良多。

比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家长,在一次讨论跟老师交流的问题时,她最后表示自己从孩子上学以来就从来没有主动联系过老师,从来没有跟老师主动交流交流孩子的各种问题。但是看完大家的分享之后,她的第一想法就是马上准备组织一下思路、语言,然后跟孩子的老师们交流交流。这让她顿时感觉到解决很多困扰自己、孩子很久的问题迎来了解决或者是缓解的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

成绩都是暂时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锻炼出来怎样的能力、养成了怎样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成绩的背后不仅仅只是孩子和老师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容易关注这些问题,其实是忽略了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重要的作用不会因为我们忙、没空、不懂等等就变得不重要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是感到无比焦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这么辛苦?其实您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在过去的这场竞争中,往往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纯粹较量,而在当下,你需要面对的是“孩子 家长(家庭)”这样的组合。

如果你不参与进来给自己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你孩子需要面对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成绩分析”其实都是“小道”,而纠结公立更好又或者是私立更好也终究不会有一个唯一答案,但是透过各种现象总结出哪些能够对我们有积极促进意义的事情才是最最关键的。

七升八,对孩子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槛,作为家长,你准备好和孩子一起并肩作战了吗?还是说你还是指望孩子一个人独自去面对如此激烈的挑战?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