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个朝代的完善,秀才考试程序逐步规范,虽然分为3级,但程序大同小异。程序如下:
第一级县试。
1.发布公告。由本县县官发布考试具体日期,一般在考试前一个月。
2.报名。打算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向县衙署礼房报名,填写档案资料,包括:姓名、籍贯、年岁、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在世、去世、曾否作官等履历,过继给别人的要写亲生父母三代的情况。
考秀才,在年龄上没有限制,最小可以十岁,大的也可以五六十岁。如明朝首辅杨廷和,10岁中秀才,12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清朝林则徐14岁中秀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25岁中进士。依次可以推断出他们参加秀才考试的年龄。
3.提供担保文书。要有同时考试的5人互相联保、同村4名村民担保,1名秀才保结证明联保和担保的真实性。证明内容包括:籍贯属本县、不在服丧期、不是冒名顶替,不是假造姓名、身世清白。其中下列情况不得报考: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的直系子孙;祖上有作奸犯科的人;主考官子弟。如果上述情况不属实或者考试作弊,担保人和保结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老秀才给考生提供保结证明可以收费,一般二三十文钱,因为一个秀才可以给多人保结,一次考试也能得几两银子。
4.考试准备。试卷纸由县衙署准备,统一规格为每页14行、每行18字的红格纸,共十几页,附草稿纸,交卷时答卷和草稿纸一齐交。考试用笔墨、食物自带。
5.正式考试。考试地点在县衙后面临时搭建,穷县的考生要自带桌椅。
考试当天天不亮就开始集合、搜身,然后点名,给人保结的秀才当场确认是自己出具证明的人;发卷子纸、座号;所有考生都坐好后公布试题,开始答卷。书写用正楷,按八股格式,文章要点句、每一股画一勾标明,叫“勾股”,方便考官阅卷,证明文章要素齐全。当天下午交卷。文章篇幅要大于300字小于700字。考生做题完毕交卷,如果考生交卷的时间都比较早,时间比较宽裕,主考官还会当场出对子面试,文章做得好,答对得体的,可以当场会宣布考生通过县试,但大多数还是要等主考官阅卷完毕才能决定是否晋级。县试因为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并不严格,没有糊名等繁琐程序。
可以考5场,但最重要的是第一场。第一场作为正场考完,其他场次不过只是走个形式,不考也可以,考官甚至对其他场次的文章连看都不看。但不少考生愿意参加后面几场的考试,好不容易到县里一次,吃住差旅花费也不少,来都来了,就权当考场锻炼的机会,作为将来参加其他级别考试的实战练兵。
6.阅卷发榜。因为县试仅仅是预选,参加人数众多,连糊名都不需要,就更不实行誊录制了,考官直接阅判原卷,阅卷完成后按成绩发榜。榜不是竖排式,而是每50人写成一大圆圈。第一名先写抬高一字,第二名以下依次按逆时针方向按圆形次序书写,至第50名正好写到第一名之右侧。第二圈第一名即第51名不再提高,但仍在另一圈的上面正中间。
考试成绩在前二三十名的,县官要面试。县试录取的名额一般没有人数限制,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相对容易,但录取率也仅约10:1,毕竟县试在本县举行,参考成本不高,有很多“水货”也想碰碰运气,或者刚读几天书的孩子去锻炼一下。“县案首”不需要参加府试和院试,可以直接获得秀才资格,不用参加府试和院试。
第二级府试。在县试之后的四月举行。府试3场,每场必考。
考试地点通常在府城学宫附近,比较正规。担保人是5名同村人,1名秀才保结。卯时一刻接受初查后入考场大院,在考棚门口再经过细查搜身,进入考场。
府试比县试严格的多,除“准考证”以外不允许带任何物品,纸、笔、墨统一提供,在考场内过夜的被子也是考场提供。前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考两天,也就是说3场考试共需4天。每场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出考场,但每天可休息3次,考务人员送来饭食和饮水,上厕所有专人引导监督。交卷时拉响身边的小铃铛,有两个人过来糊名、收走笔墨,考生离场。
府试录取率较低,每次录取数十人,一般不超过百人,录取比一般30:1甚至是40:1,因此考生们也称府试为“府关”。府试成绩分为甲、乙两等,甲等是前十名,乙等是录取的其他名次。“府案首”也不用参加院试,直接获得秀才资格。
通过了县试、府试,就取得了“童生”资格。
第三级院试。是考取秀才的最后考试,在端午节前半个月内举行,要考两场。这样算下来,要取得秀才资格,最多要参加县试5场 府试3场 院试2场,共10场考试。
该考试由学政主持。学政多从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员中选任,不是从这两处选任的其他官员一般也带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的官衔,所以童生接受学政的考试,叫作“院试”,考场叫贡院、试院。学政还兼有派往省份考试武生的职责,因而又加了一个提督衔。学政3年一个任期,基本职责有3项:第一主持“院试”;第二主持“岁考”;第三主持“科考”。学政是朝廷的使节,不受督抚的节制,因此官职不大但地位很高。
参加院试要有6名同村人担保和2名秀才保结。由此可见,级别越高的考试,担保要求越高:县试是4 1,府试是5 1,院试是6 2。
考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十分严格,保结秀才当场认准被保结人,考务人员搜查所带文具物品,领弥封卷进场,然后放炮封门。学政坐在大堂,当场亲自写试题,由文书把题目用大字写在木牌上,考场工作人员扛着在考场中四周行走,考生抄下题目后开始作文,当天下午三点前交卷。第二天,学政可能还要指名面试某人,叫“提覆”。
第一场考试是正试,录取人数一般为最终录取人数的一倍,然后进行一场复试。为了防止作弊,阅卷、评卷通常请五百里以外书院的山长或幕友来进行,相当于现在的异地请考官。两场考试后三天发榜。
经过县、府、院试三关通过,榜上有名,秀才就产生了。秀才考试不像进士那样按行政区划分配名额,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学风不同,具体到某个县的录取人数也不同,一般在二三十个左右。南方学风兴盛,考生众多,如江南贡院是苏、皖的考场,每次都有两万名考生参加考试。明朝嘉靖年间,三年内两次共录取秀才4万多名,平均每县13名。
明朝成化至嘉靖四朝共100年,秀才的录取率全国平均3.95%,山东最高5.6%。清咸丰朝,全国参加童生试的约450万,考中秀才的约15万,录取比例率3.33%,与刚恢复高考时的大学录取率相当。清朝末年总人口为4亿左右,有秀才46万、童生约200到300万,童生秀才比例为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目前,公务员国考录取率大约1.5%,省考大约1.7%,也就是说秀才的录取率是公务员省考的两倍左右。
我曾参观过两个科考场所,由贡院的规模可以窥见当地秀才的数量。一个是全国最大在南京的江南贡院,考试号舍有20644间,能接纳两万名考生同时考试。另一个是山东的济南贡院,虽然已不是原样,但一些资料和残存建筑还有迹可循。济南贡院位于大明湖南岸,现山东省政府南边正对着的一条路还叫榜棚街。该贡院由三进院落组成,最初号舍规模5000间左右,随着考生人数不断增加,到清光绪年间,号舍达到14500余间。两个贡院的考棚样式基本一致,都是成排设置,每个考棚都是东、西、北三面墙,南面敞开,有道木栅栏,考生入棚后锁住。每间高约2.5米,宽1.5米,深约2米,里面搭一高一低两块木板,白天是考试的桌凳,晚上并在一起当睡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