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及答案(新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及答案(新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7-19 09:43:10
仿真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 )

A.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

B.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

C.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

D.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

2.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见以下表格。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A.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3.下表是通过《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统计。这反映了( )

A.诗人热爱体育活动 B.唐朝国力强盛

C.体育活动融入民间 D.全民参与健身

4.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这一现象( )

A.根本原因是宋朝政治制度改变

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5.1611年,西班牙殖民者要求居住在菲律宾的非基督教华人,每人每年必须缴付8比索的贡税。16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共征收贡税53 832比索,1635年共征收116 916比索。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 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这一状况( )

A.源于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B.折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C.导致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D.解决了中国的人地矛盾

6.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

(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7.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胜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这反映出二者( )

A.斗争精神的高涨 B.媚外观念的凸显

C.自强思想的萌发 D.忧患意识的增强

8.下图为江苏无锡电力灌溉区的相关数据。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资料来源:戚墅堰电厂:《戚墅堰电厂电力农田灌溉之成绩》,《电力》1930年第1期

A.近代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支持农业灌溉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电力在乡村中发挥主导作用

9.1951~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因此,许多大学的文、史、法学院或系实行合并,组建了多科性工学院,或独立成专门的工学院。这一调整( )

A.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设置

B.意在改变不合理的教育布局

C.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0.对下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B.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D.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11.法王路易七世在位时(1131~1180年)曾先后向城市颁发了25份自治特许状。路易九世执政期间(1214~1270年),实施了一系列司法、财政和军事改革。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成功迫使天主教士纳税。这些史实反映了当时法国( )

A.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B.城市自治走向独立

C.世俗王权不断强化 D.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12.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B.议会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

C.分权制衡保障民主与决策科学

D.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

13.下表是近代科学的部分主要成就。它们( )

A.表明科技中心多元

B.直接转化成为生产技术

C.引领工业时代发展

D.促进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

14.在1769年3月东印度公司发给孟加拉的通函中,规定对生丝的制造加以奖励,对丝制品的制造加以限制。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加强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附

B.保证了该公司在东方的贸易垄断权

C.导致孟加拉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D.加速了孟加拉农村生产关系的瓦解

15.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16.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国会的一次咨询中说:“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这表明,“家庭援助计划”的目的是( )

A.鼓励没有工作的人工作并接受训练

B.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实行援助

C.政府应该提高家庭援助计划的效率

D.希望福利更合理促进社会公平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中西会通”

材料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

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

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军区里有一批军旅漫画作者,他们以根据地为依托,以漫画为武器,转战太行,与日伪军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挥笔作画。墙壁、山石,是他们天然的画板;矿物质、红胶土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最好颜料。所到之处,笔墨挥洒,被人们誉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双枪漫画兵”……抗日军民在战争中逐渐发现,漫画传单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因而把它戏称为“纸弹”。——据郑化改《不朽的艺术传奇:追忆抗战

时期晋察冀敌后“漫画战”》

结合所学知识,以“敌后漫画艺术的价值”为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安排。

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20.(14分)有同学研究近代英国农业革命问题,收集以下三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经历了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和人口锐减之后,西北寒冷地区大多转变为牧场;中部密德兰地区成为“消失的村庄”;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东南地区。但随着16、17世纪英国人口回升,加之城市和乡村手工业迅速发展,非农业人口比例扩大,农业不得不向深度发展。由此,英国开始了农史学家埃里克·克里奇、E.L.琼斯等人所称的“农业革命”。——摘编自向荣《告别饥荒: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业革命》

材料二 下表为1300至1800年全英格兰三种粮食的产量(单位:万吨)变化情况。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三 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的土地圈起来……很多佃农被迫流离失所,漂泊不定。……你们的羊,曾是那么的温驯,那么容易喂饱,但现在却变得那么贪婪、凶蛮,甚至开始吃人。——摘编自[英]莫尔《乌托邦》

(1)材料一、二、三对于研究“英国农业革命”是否合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4分)

(3)若要全面研究“英国农业革命”,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4分)

参考答案

1.A 由材料可知,西周“策名委质”制度强调臣子要紧紧依附于周王,这强化了君臣的依附关系,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策名委质”制度同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排除C项;集权专制体制形成于秦朝,故排除D项。

2.D 据材料“乃今皇帝,壹家天下”“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奋扬武德”“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黎庶无繇,天下咸抚”,可知石碑内容大多在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万世功业和高尚品德,有利于增强地方百姓对秦朝统治的认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也只是宣扬秦始皇个人功业的一部分,目的依然是为了树立国家认同,排除A项;石碑批判六国乱世和已故诸侯也是为了凸显秦始皇的功绩伟大,凸显国家的观念,排除B项;石碑中的内容重心在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并未对六国吏治的情况进行具体描述,排除C项。

3.C 据材料“《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统计”并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体育活动更加的世俗化,融入民间,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时令节日民众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指诗人的兴趣爱好,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体育活动融入民间,国力状况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关,排除B项;“全民参与”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4.C 据材料“宋人已无士庶之别……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可知,宋代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获得“官户”身份,实现阶层流动,故选C项;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宋朝时期通过儒学、士绅等方式控制基层社会,排除B项;宋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 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自1611年至1635年的20多年间,华人数量增加且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华人的征税数量大幅增长,中国商船不但为菲律宾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带来了中国丝绸和瓷器,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把更多的畅销中国货品运往墨西哥并从大帆船贸易中赢得高额利润,所以造成菲律宾华人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海外贸易的发达,故选A项;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与冲突,但材料仅涉及西班牙殖民者的征税情况,没有明确东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冲突及表现,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日本经济封锁以打击倭寇,另一方面也在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而非与西班牙殖民相关,排除C项;菲律宾华人数量的增加无法解决中国国内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

6.C 据材料信息可知,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故选C项;计算税额只是颁发户籍凭证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统计可入伍人数,即征兵是户籍的作用之一,排除B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出逃,二者谴责,认为其误国,体现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要求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忧患意识,故选D项;斗争指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二者抵御侵略的主张,而非媚外(对外国或外国人巴结奉承,极力讨好,崇洋媚外)观念,排除B项;自强指国家自力图强,或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A 从材料看到,江苏无锡采用电力灌溉,电费消耗涨幅低于灌溉面积和用电度数涨幅,这反映出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主导”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D 据材料“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可知1951~1953年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培养人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院系调整的内容和方向,如“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所以,调整是为工业发展,而不是为完善教育,排除A项;布局的改变应该通过地址的调整反映出来,材料中只调整了院系设置,排除B项;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略微增长,经济发展放缓,但务工迁移量急剧上升,联系所学开放沿海城市后大量海外投资进入、城市扩张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故选C项;1987~1990,2010~2015明显不一致,排除A项;务工迁移量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说明工业化停滞,排除B项;21世纪初迁移返乡城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排除D项。

11.C 据材料“法王路易七世在位时曾先后向城市颁发了25份自治特许状……腓力四世在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国王为城市颁布自治特许状,赢得了市民的支持,在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占据上风,说明世俗王权不断强化,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法国王权的变化,没有涉及庄园经济,排除A项;据材料“曾先后向城市颁发了25份自治特许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城市只是取得了自治权,并没有独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法国王权的变化,没有涉及民族国家的形成,且材料时间是中世纪,不能表述为“近代”,排除D项。

12.B 材料体现的是议会从1721年至1835年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不断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一般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考查,故选B项;A项是题干中的现象,故排除;制衡是双向的,题干中没有体现彼此制衡,排除C项;题干也无从体现“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材料只是体现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排除D项。

13.C 据材料信息可知,17~19世纪,英国产生很多近代科学成就,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为英国引领工业革命奠基,故选C项;材料能看出以英国为核心,并不是中心多元,排除A项;材料反映近代科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英国,并未直接转化为生产技术,排除B项;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发生于14~17世纪,即文艺复兴,排除D项。

14.A 据材料“对生丝的制造加以奖励,对丝制品的制造加以限制”可知,孟加拉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加强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附,故选A项;东印度公司通过武力、特许状等方式获得了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对生丝和丝制品的制造进行了奖励和限制,未涉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导致孟加拉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化说法绝对,排除C项;英国的商品输出使得孟加拉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依然存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等,故这一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此时欧洲大陆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复辟封建主义的说法与时代潮流不符,排除B项;国际关系是主权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不存在国际治理体系的说法,排除C项;一战虽然削弱了欧洲实力,但欧洲依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排除D项。

16.D 这段材料有两个内容,一是尼克松指出美国对穷人实行的援助计划存在严重弊端,引起纳税人的不满;二是福利制度是必要的,并介绍了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这一改革的总目的是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结合选项分析,A、B、C三项说法体现的是家庭援助计划的具体内容之一,都不能选,D项说法符合题意,是本题正确答案。

17.答案:示例

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

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

此次“中西会通”折射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反映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盲目排外、志向高远,引进西学补中学不足,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方法,更新数学观念;二是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整理传统学术。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此类“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1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评析类型试题,评析类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分析事件的过程需要从背景、内容及影响多方面完整分析。故示例如下:据材料“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可知,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从原因角度分析,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从影响看,此次“中西会通”折射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反映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盲目排外、志向高远,引进西学补中学不足,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方法,更新数学观念;二是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整理传统学术。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此类“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

18.答案:标题(1分)

从政治角度看:敌后抗日漫画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从心底发出的呐喊,它令抗日军民振奋,令敌人胆寒。(3分)

从艺术角度看:敌后抗日漫画作品精炼、真挚,尽管有的漫画还稍显朴拙,但却粗犷、刚健,富有浓郁的烽火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传递着炽热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分)

从历史角度看:所有抗日漫画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野蛮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勇抗敌的无声的证词,而敌后抗日漫画是在烽火硝烟中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它给后人留下了政治、军事、历史、艺术、考古、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课题。(4分)

解析:据材料“伪军的三条路”“漫画传单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因而把它戏称为‘纸弹’”,可知从背景和效果来看,这些艺术作品是抗日军民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有利于振奋抗日士气,同时在思想上对伪军汉奸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两幅图画通俗生动,稍显朴拙,风格粗狂、刚健,有很浓厚的烽火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有利于得到普通抗战军民的认可,漫画所传递的抗战热情和坚定信仰,对老百姓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些画作都是反映当时中国人民面对日寇侵略,奋勇抗战的重要史料,是今天研究抗日战争的重要依据,还是当时烽火硝烟中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它给后人留下了政治、军事、历史、艺术、考古、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课题。

19.答案:原因: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改革措施稳健、手段温和,兼顾改革与稳定;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调动职工积极性;善于学习国内外管理经验。(8分)

出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6分)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1984年”,再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革开放”)可知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据材料“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可知善于学习国内外管理经验;据材料“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可知改革措施稳健、手段温和,兼顾改革与稳定;据材料“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可知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调动职工积极性。第二小问出路,据材料“1992年”,再结合所学(中共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据材料“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安排”可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据材料“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可知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20.答案:(1)合理。(1分)

看法:材料一、二、三分别从事件兴起的背景、效果、过程的残忍性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英国农业革命”。(5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物质基础;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矛盾。(4分)

(3)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艺作品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合理,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和所学观点相符,所以合理。第二小问看法,主要从材料的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从事件兴起的背景、效果、过程的残忍性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英国农业革命”。(2)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所学工业革命的背景可知,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物质基础;从材料三“很多佃农被迫流离失所”结合所学可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矛盾。(3)据所学史学理论可知,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艺作品等。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