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没有批阅痕迹的答题卡丢失了什么?
技术在不断进步,试卷中的客观题由机读,成绩汇总、试卷分析都由机器完成,效率大幅提升。考试结束答题卡发给学生时,上面是没有批阅痕迹的。每次面对这样的答题卡我总觉得“生为鱼肉,师为刀俎”的感觉,心中不免升起悲悯之情。
我记得以前手批试卷时,上面不仅有老师对错的批阅痕迹,有对学生作答的点评,可能是表扬也可能是批评。发给学生试卷时,上面的朱批承载着师生的爱恨互动,现在想起来依然被那份温暖所感动。
教育讲求全环节育人、全流程育人。没有批阅痕迹的答题卡在考试评价环节把育人功能给弄丢了。这样的答题卡发下来,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就是老师把每位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分详情打印给学生,学生也依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因为上面没有得分或失分的小分批阅痕迹(要点或是步骤的给分标志)。
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或是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阅卷老师人数比较多、老师们对评分标准理解掌握不统一,难免有的试卷评分误差比较大。如果是双判还稍公正些,如果是单判就可能存在比较大的不公平,但学生找不到具体阅卷责任人。学生想申诉时,不仅找不到责任人,更没有申诉渠道。评价时(考试、评卷、反馈等整个过程)被评价人排除在评价体系外,教育错失一个很好的育人机会。
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阅卷人要有签名,加强阅卷人的责任心,同时有试卷需要申诉时,可反馈给阅卷人。试题要点或是步骤要标注小分,让学生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给学生申诉的时间和渠道,不要阅卷结束就关闭阅卷系统。要成立申诉评卷小组,制定申诉流程,申诉期结束再让系统出正式评价结果。建议通过技术手段给学生生成一份带阅卷签名、小分、批注等阅卷痕迹的电子评阅答题卡。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柔软的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评价带点温情,避免鱼肉刀俎的冷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最近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希望评价过程所涉及的家庭、学校、社会(软件企业)、教师个人也能协同。
没有批阅痕迹的答题卡能重拾“悲悯之心”,教育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