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试卷很简单但是分低(为什么卷子简单反而考得很差)

感觉试卷很简单但是分低(为什么卷子简单反而考得很差)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9 09:38:35

本学期即将结束,孩子们又要迎来期末考。考试后、放假前的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会发给每位家长一张细细长长的成绩条。不可小瞧这张小纸条的分量,它可能左右着一家人整个假期的情绪。

家长们与其将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孩子整个学期是否努力的标准,在意孩子与同学考分上的显性差距,不如多多关注孩子间学习能力的隐性差别。以下三个能力,可是影响孩子成绩甚至未来的"软实力"。

把问题“闷”在心里,

答案不会自动长出来

在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里,孩子们的提问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家长也最容易忽视这项能力。孩子不会问,学习就越来越吃力。

曾和一位数学老师交流,他说很多学生不喜欢开口问问题,即使有不会的也不主动提出来。每到课间或者自习时间,这位老师总会到教室里转转,就希望能有学生主动来问他。然而,来问问题甚至可以与他争论的总是那几个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难道其他同学都会了吗?其实不然。

这位老师说,他知道有一部分学生在外补课,如果孩子学有余力在外“加餐”还可以理解,而对于那些连学校所教授的内容都没有吃透的孩子,与其在外面盲目乱补,不如先夯实基础,搞懂学校内容。遇到不会的就来问任课老师,老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讲解,也节省了外出补课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经常提问的孩子,学习更专心,对学习更有责任感,质量也更高。

老师,最怕孩子没听懂,却又不来问。而很多孩子,宁愿将问题“闷”在心里,或者自己苦苦思索,就是不愿问,也害怕问。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问出来的问题很傻,会不会被笑话;

第二,思路混乱,头绪太多,不知道如何开口问;

第三,有些小时候非常喜欢提问的孩子,却变得不爱提问、不会提问了,他可能正在失去主动思考的意愿,进入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不会积极解决问题的人。

欧美教育也比较认同知识的输入和内化,并不单纯靠孩子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背诵,而提问恰恰是他们用来深化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工具。

我在《学习的格局》书中,推荐过美国学校老师经常使用的"K-W-L图表"法,来巧妙提升孩子的提问力。

▲ 巧用"K-W-L"提问工具

"K"就是英文里的"know",代表"我知道的内容";"W"就是"want",代表"我想知道的内容";"L"就是"learned",代表"我学到的内容"。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K-W-L"有三个竖的栏目,分别代表了孩子学习进程中的三个阶段。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家长和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要开始讨论学习关于小兔子的话题。

K栏目

讨论前让孩子先想一想"我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在第一竖栏里列出自己已知的内容。比如,小兔子是什么动物?长得什么样?引导孩子把关于小兔子的已知知识点全部写出来。

W栏目

孩子在预习过程中问自己"我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在第二竖栏里记录下自己想知道的内容。比如,小兔子爱吃什么?平时喜欢做什么?会咬人吗?

L栏目

孩子学习完毕后再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然后在第三竖栏里总结出自己新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新的内容。

当图表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主题的学习有了一定进展。

教孩子积极提问,是拓展学习的重要过程。真正理解了意思,掌握了思路,才能举一反三。

数学试卷惊现大段阅读题,

孩子还没读就怕了

再说说邻居家的豪豪小朋友,他的妈妈告诉我,孩子读了初中以后,每次语文考试都做不完试卷,特别是几篇阅读理题,要么文字量太大,要么就是需要思考的地方太多,如果拼尽全力做完阅读理解,可就没时间写作文了。而且,数学物理试卷的最后多次出现开放题,整个题目就是一篇小短文,虽然文字变多了,但如果能读完并理解了,难度并不大。可孩子一看到那么一大段文字的数理化题目就怕了,干脆不读了。

邻居就怕豪豪现在做不完,以后可能更做不完。这个担心并非无缘由,因为未来的学习对阅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考语文要求变化之一,在“阅读”部分,强调了“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还将文言文阅读要求改为,“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而"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字数要从现在的7000字增加到1万字,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这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透露的关于未来高考的改革方向。

主编老师的话,反映了阅读力对孩子学习和成绩的重要性。阅读能力不强的孩子不仅语文难得高分,政治、历史,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等理科成绩也会受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多米尼加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生进行过一项调研:

研究结果是,从整个小学层面来看,阅读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但如果从每个年级的水平来看,小学二年级的阅读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属于中度关联。然而到了三年级,两者的关联性逐渐变得强烈起来。该结论指出,随着孩子小学年级的升高,阅读对数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阅读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书面表达能力要靠长期写作积累,越早抓越利于孩子的成绩和学习。

1.环境里要有书,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到电子用品前,先把家布置得到处都能遇到书,触手可及就能拿到书,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冲动去摸书、玩书、读书。

2.读的书不能太难,借鉴"零难度阅读法",挑选与孩子阅读能力相匹配的书,并听听孩子的想法,培养和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自觉自愿地一直读下去。

3.采用亲子共读的三阶段阅读法,这三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阅读前"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孩子对即将阅读内容的兴趣。比如,你为何要读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故事是什么?谁读过这本书了?

"阅读中"阶段,这时的共读重点应该聚焦在孩子的阅读理解上。可以鼓励孩子在熟读一本书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细节复述出来,加深孩子的记忆和理解。每一次复述时,还可以引导孩子使用阅读时学到的新词汇、新知识,这也是在帮助孩子活学活用和现学现用。复述时还有一个关键不能错过,就是鼓励孩子做总结,讲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阅读后"阶段,重点就是延伸讨论了。家长可以借用提问的形式,与孩子展开深度讨论。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之间互相交换书籍,找到更多可以延展阅读的书单。

学习拼到最后,

就看谁更能扛得住压力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谷底的反弹力。”

抗挫力决定了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里能抗多少挫折,而且,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从小到大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比拼到最后,其实比的是心理、身体的承受能力,扛得住事儿的能力。

有的孩子遇到挫折能够奋发向上;

有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

还有的孩子面对挫折,先往坏处想,怎么办,我要输了,会不会被老师批评,会不会被妈妈骂?紧张已充斥孩子的内心,是没有动力再去奋斗的。

孩子每天被无边无际的挫折感包围着。最绝望的是,看着别人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最好,可是自己却连怎么做对,都还没弄不明白!

竞争的重压之下,孩子自我的评价系统,给自己的表现亮了红灯警告。很多孩子因为过重的学业负担已经有了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又是一起因学业问题酿成的家庭悲剧,读后无法呼吸。

12月13日,江苏省某市,发生一起凶杀案,经初步调查:遇害者徐某,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儿子考学,在高中旁边租房陪读。12月12日上午,是个周六,因为学业问题,母子二人发生争吵,后引发肢体冲突。盛怒之下,儿子将母亲杀害,现在案件还在调查中。

如何才能真正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抗挫能力?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三大方向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1.培养孩子对现实逆境的掌控感,不要制造恐惧。

我的小儿子语文成绩相对欠缺一些,他对接下来的语文考试有点担心。我看出了他内心的不安,找机会和他聊了聊。

我先是倾听了他内心的焦虑点,接受他的情绪;

然后帮助他分析了上次语文考试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虽然只得了60分数,却是次“有效失败”,增强他的自信;

我再用压力和动力的关系,说明考前的适度紧张是正常状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缓解他的不安;

最后肯定他只要努力了就是胜利,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强调不要只将分数作为对自己的评判标准,给他鼓励和安全感。

2.培养孩子面对困境的担当力,不过度使用惩罚。

如果孩子失败了,不要随便责骂孩子,要理智地对孩子的生理、行为和作息等问题展开排查。

电影《传奇诞生》中,球王贝利在练习中受挫时,爸爸耐心地陪伴贝利,告诉贝利:"不急于求成,享受这个过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

当他在比赛中受挫,哭着打电话回家,妈妈却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而是含泪道:"这是我们一起做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决定!不管发生什么,我和你爸都永远爱你。"

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改变教养方式,从三大方向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3.用日常生活小事帮孩子身心变强大。

比如积木倒了还可以再搭起来,画纸破了还可以再画一张,游戏输了还可以赢回来,等等,帮助孩子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失去、失败和失利。

还可以带孩子做一些能让他身心放松的运动,以打消他的害怕和负罪感。

通过环境里的正向的驱动,提高孩子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安全感和掌控力,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孩子抗挫力一步一步增长。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