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2024中考模拟试卷政治(2024广州中考政治试卷与答案)

广东广州2024中考模拟试卷政治(2024广州中考政治试卷与答案)

首页政治更新时间:2024-07-24 20:41:09

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读诗就是读礼乐。请阅读以下内容,完成1-3题。

《诗经》是中国礼乐制度的演绎者。读诗就是要用诗经所反映的美好境界 感化大家,树立纯正无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然,礼乐属于制度层面,某种意义上含有政治意味,带有一定的 作用,而诗不仅具有和风细雨、漫细润的特殊更有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大众。这种qián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与周王朝所推崇的礼乐制度,方向完全一致,目的高度qì合,并且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实践形式。

《诗经》的编撰体例[A]无疑也属于制度范畴[B]在具体的编排时间上,《诗经》大体遵循了“自今往古”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先从眼前说起,逐步向古溯源[C]这种做法开创了我国诗歌集编撰顺序的先河[D]也为后来的诗歌选编奠定了一个基本法则。

1.以上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jìn 浅 锲 zuǎn B.qìn 浅 锲 zhuàn C.jìn 潜 契 zhuàn D.qìn 潜 契 zuàn
1.答案:C评分:选对得3分。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读诗就是要用诗经所反映的美好境界 感化大家,树立纯正无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然,礼乐属于制度层面,某种意义上含有政治意味,带有一定的 作用,而诗不仅具有和风细雨、漫浸细润的特殊 ,更有朗朗上口、喜闻乐见的大众

A.指导 强迫 效果 效应 B.指导 强制 效应 效果

C.启发 强制 效栗 效应 D.启发 强迫 效应 效果
2答案:C评分:选对得3分。

3.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诗经》的编撰体例[A]无疑也属于制度范畴[B]在具体的编排时间上,《诗经》大体遵循了“自今往古”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先从眼前说起,逐步向古溯源[C]这种做法开创了我国诗歌集编撰顺序的先河[D]也为后来的诗歌选编奠定了一个基本法则。

A., B., C.。 D.,

3.答案:B评分:选对得3分。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②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③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国作斗争的历史。

④100年来,中国共产觉带领各族人民,艰辛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⑤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有着深深的渴望。

⑥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⑤②①④⑥ C.⑤③②①④⑥ D.②①③⑤④⑥

4.答案:B评分:选对得3分。

5.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班级将举办以“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4分)

⑴下面是八年级(1)班班委会拟写的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低碳生活,远离雾霾”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最近一年以来,大半个中国百余座城市连续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之中,M2.5居高不下,空气呈现重度污染状况。屡屡发生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出行,更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为此,我们八(1)班全体同学向全校师生郑重倡议:

1.尽量减少在雾霾天气中停留时间,外出要戴上口罩加以防范。

2.选择步行、骑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使用私家车。

3.改变饮食观念,抵制城市露天烧烤。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低碳生活,远离雾霾。

2024年5月9日

八(1)班全体学生

倡议书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修改:

5.评分:内容1分,结构1分,共2分。其他符合对联规则的答案亦可。

(1)“八(1)班全体学生”和“2024年5月9日”调换顺序。评分:2分

(2)为了向同学们宣传低碳生活的意义,小语写了一副对联。(2分)

上联是:四处美景,绘出美丽画卷。

下联是:

(2)千户人家,谱写低碳乐章

6.读名著,促成长。(4分)

(1)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解读其书名。(2分)

A.《红星照耀中国》 B.《儒林外史》 C.《朝花夕拾》

示例:《骆驼祥子》,祥子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他善良淳朴,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对生活具有路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祥子的人生经历中,还曾与骆驼有过一段故事,并因此而得名“骆驼祥子”。

6.评分:结合题目关键词1分,符合小说人物内容和情节1分,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1)答案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本指红军战士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它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答案示例二:《朝花夕拾》,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喻指鲁迅晚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在晚年回忆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

答案示例三:《儒林外史》“儒林”指的是读书人,“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这本书记载了许多不被正史所记载的读书人的形象。《儒林外史》的书名含义深刻,它不仅是对古代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特定称呼,而且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2)阅读选段,回答问题。(2分)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 (填人名)的名著《 》,这本书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2)朱自清 经典常谈 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7.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文天地,我们惊奇不已。(5分)

①诗中有景,《宿建德江》中“( ),( )”这两句描写天高地远,野旷无垠,明月高挂,倒映江中的景色。

②诗中有声,古诗里有不少借乐器抒情的佳作。这些乐器,或弹出欢乐,或奏出愁怀,或吹响愤懑,或敲出悲壮。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③诗中有志,于谦在《石灰吟》中借石灰之口表达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的诗句是:“( ),( )”。

④文中有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点明国家灭亡的两种可能性,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⑤诗中有情,崔颢在黄鹤楼上远望,写下“( ),( )” 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7.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4分)汉宫春·立春日①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③未办、黄柑荐酒,更④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作者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南归之初,他寓居京口。此词可能是他归于南宋后的第一首词。②春幡:与下文“黄柑荐酒”“青韭堆盘"都是立春日的习俗。③浑:全然。④更:何况。

【译文】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

B.“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

C.“浑未办”三句,写作者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贫困。

D.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春幡摇曳,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

8.答案:C

解析:C“作者生活贫困”理解有误。通过上下句可知,这里是说作者连节日应酬也无心为之。

9.这首词“极回荡之致”,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

9.评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借景抒情。全词由春回大地的喜悦写起,借袅袅春幡、乍暖还寒的风雨、黄梅染柳的东风、寻找西园的燕子等,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表达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伤,传情含蓄而深沉。

示例二:以乐写哀。春光可人,本是乐景,但在浩荡东风和美丽春景面前,作者感觉到的却是“清愁不断”,急欲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却志士投闲徒任芳华老去,有家难回,对比映衬,倍觉苍凉。

示例三:比喻、拟人 情感

(二)(8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弗食,不知其也 旨: ②然后能自也 反: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 ④小学而大

10.①味美 ②反思 ③以…为耻 ④丢弃,放弃

11.甲乙两文分别讲了怎样的道理?(3分)

11.甲文: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批判了耻于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从师的必要性。

12.简要说明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3分)

12.甲文:类比论证。文章通过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这种类比说理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乙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反面举耻于从师、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例子,正面举圣人无常师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文章举圣人无常师的例子,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8分)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

13.结合全文,探究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4分)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③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3.答对1点得2分,共4分。

①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文中多次描写洪水,交代了故事背景,突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紧张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小说写暴雨洪水,突出其狂暴凶险,衬托出老支书在特殊环境下的镇定心理和挺身而出的魄力。

③推动情节发展。洪水肆虐,群众撤退,才有了老支书“揪”出小伙子;人们撤退完后,老支书又用力“推”小伙子上桥,都与洪水暴雨有关。

14.从人物表现的角度就选文所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赏析。(4分)

14.评分:手法2分,分析2分,共4分。

示例一:出色的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一句中“冲”“揪”“吼”三个动词极富力量感,写出了老支书的果断,也似乎有一些恼怒,与前面他的冷静、坚定、岿然屹立形成对比。

示例二运用对比,形成反差,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组织群众桥上撤退时,老支书“揪”出小伙子;当洪水爬上胸膛时,老支书又用力“推”小伙子上桥,前后举动形成反差。这既制造矛盾冲突,又为故事结局埋下伏笔,凸显了人物的崇高境界。

示例三、在情节突转中展示人物性格。在生死攸关时刻老支书让儿子留下,把逃生的机会留给群众,表现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在只剩自己和儿子时,把求生的机会给了儿子,这种情节的突转,凸显了老支书的崇高境界。(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四:环境烘托。

(四) (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小题。

【材料一】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材料二】

(甲)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乙)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丙)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

(丁)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

(甲)科技的发展,传播信息不再需要书信这种传统的形式,致使书信已经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遗憾!针对这种情况,国内顶尖视频制作团队成功制作了首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让观众体会到书信的魅力。节目开播后,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这种火爆网络的态势,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知道、提及、观看、分享、力荐。

(乙)《信•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读信栏目。节目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甄选了50多组信件,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一直到最近五年。其中内容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传递着“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每季选择一个书信主题,由著名演员以及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等念读,由主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

(丙)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分别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这六个温暖而热血的角度出发,精心筛选了30封古人的书信,每5封信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些书信里,包含着修身、齐家、教化、友谊等中国传统伦理的精华,正义、保家卫国等民族文化中闪耀的光辉。“好看并有趣”是《书简阅中国》的一大特色,它以年轻人喜爱的视角,通过情景再现,众多演员穿上古装,重新踏入古人生命之河的跨时空中,以小片、旁白、解说、自白等形式,兼顾时间线和不同主题侧面,立足当下,对信札人留存的表达内心感想的文字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材料展开细读,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建构信札人的心路历程,讲述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材料四】

(甲)“家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有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而《傅雷家书》等更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典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承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丢。

(乙)不管是《见字如面》还是《信•中国》《书简阅中国》,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观众们从这些节目中体会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书信是有情物,每打开一封书信都像进入一个十分真实的场景。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与深耕,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15.探究【材料一】中的两个图表,分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15.①大学生与家人的联系方式主要是语音通话(电话),其次是微信,而写信的人很少。②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家书不够快捷方便,最明显的不足是书写慢、邮寄麻烦。

评分: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16.阅读【材料二】,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4分)

16.评分:本题共4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①家书有家教功能,可以把人生经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②家书有收藏价值,可以看出写信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可以考证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或可以用来补充、证实历史);③家书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④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

17.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思考在手写书信这一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应该如何弘扬家书文化?4分)

17.评分:答对1点得1分,共4分。

①开设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主流媒体搭建平台),展现手写书信的魅力;②利用新媒体技术完美演绎,激起大众的情感共鸣;③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家书文化,倡导手写家书(身体力行,用手写书信的方式给家人写信);④不断传承创新,利用先进的通信工具发掘和深耕家书的文化价值。

18.答案:①勤劳、质朴。每到收刈时,母亲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把无数的汗水洒向田垄,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质朴。②关爱家人,用自己的爱温暖家人。“我”的脚趾被镰刀扎到,母亲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这一情形一直温暖着“我”。③热爱生活。收刈本是非常辛苦的劳作,但是母亲总是嘴角挂着微笑。

(三)(16分)被镰刀收刈的时间

李新文

  ①镰刀,在梅溪乡下又被喊作“镰子”——半尺长的木把儿,捏在手里,小巧、轻便,好似抓住一串日子。薄而弯曲的刀片上,带有不少细齿,随意一晃,锋利的光芒呼啸而出,而这锋利,压根不是柴刀的“砍”或朴刀的“剁”可以比拟的。准确说来,是“刈”,与剪刀的裁切不相上下,于轻快中夹杂着几分果断。农忙时节,在稻秆上一走,出现齐整的切口,似与季节做了个了断。

  ②这样的刀,好像是冲着乡下女人来到这世上的。比如,捏在我娘手里,有着天然的美。那时候她一点儿都不老。收刈的前一天,我娘准会到下畈的梅子市供销店买几把,顺便砍点肉什么的,随后折回来。镰子的光芒随着手臂的晃动忽闪而出,有点儿浪漫,有点儿迷离,并与嘴角边挂着的笑形成呼应。趁着没人,我将家伙偷出一把,跑到大门口画格子。不一会儿,地面现出一条条印痕。谁知,几只蚂蚁屁颠颠地窜来,在格子里乱撞,我以为是捣乱,不由分说一顿猛扎,稍不注意,扎到自己的脚趾上,痛得哇哇大叫。娘闻声赶来,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一边鼓着腮帮吹气,一边说没事、没事。好长时间,这情形常在梦里出现,还有一股隐隐的痛从心里漫出。睁开眼,到处是夜色和了无边际的迷茫,以至于我老觉得像一片叶子在异乡的夜里漂浮,找不到回家的路。

  ③年少时的情景,成为甩也甩不开的记忆。而记忆的面积,往往比不过田野的宽展。盛夏会用大片的谷物召唤镰刀的到来。这时候,我娘起得早,鸡叫三番便开始张罗茶水、草帽和镰子什么的,随后,掀开门帘朝我直喊:“起来、起来了,太阳晒屁股喽!”而我最怕刈谷子,一想起白花花的太阳就浑身不自在,像每个毛孔都在冒汗,因而赖在床上,磨一阵算一阵。

  ④出门一望,月儿挂在西天上,散发着旷古的清辉。我猜爹娘准是去了门前的四斗丘。那田大,而且紧挨溪水。日里看它,尽是黄得不能再黄的谷子,状若燃烧的火焰。此时的谷物,经过播种、育秧、匀插、分蘖、散叶、圆梗、开花、抽穗、结实等诸多环节后,它们的芳华一展风采。想必天边的月儿受不了谷子引诱,干脆加大皎洁的比例,以营造出物与象、光与影、声与色、时间与空间互为映衬的效果。

  ⑤现在,田野叫月光笼罩着,显出无际无涯的宁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把镰子拿到溪水里泡一阵,以积蓄足够的力量。娘走到溪边,将镰子一截一截、郑重其事地伸进水里。这一刻,我似乎看见铁的坚硬与水的柔软悄然融合,心照不宣。人的影子和月光漂了一溪,俨若时间里的倒影。不一会儿,镰子泡好了,取出来,轻轻一划,一片月光哗然破裂,纷纷落向地面。

  ⑥一双双赤裸的脚板踩在田泥上,凉沁沁的。还有一股甜腥气在漾,咂一口,通体爽快。或许人只有与土地近距离接触,才闻得到谷物成熟的气味,听得见它们的呼吸。稻田上,镰子一字排开,牵着人的身体在动,一线线耀眼的光芒照亮谷子的归程。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而钢质般的谷粒声呈发散性传播开来,像宣布一件顶为重要的事儿——开镰了。

  ⑦面对重重叠叠的谷物,你能轻易掂量其中的分量吗?比方一株稻秆要经历多少风雨磨砺,才长出硕壮的姿态?一穗谷粒,融入农人几多辛劳、汗水和憧憬……这些对我来说,无异于一道难上加难的数学题。只是,娘亲口告诉我:刀要捏紧,秆要抓牢,脚要张开,心要放空,才像刈禾的样子。兴许,这是开镰的要领,亦是她多年的心得。

  ⑧起先,我满以为镰刀不过是见惯不怪的物件。长大后,一翻许慎的《说文》,才知:镰者,锲也。用时下的话讲即杀伐的意思,从古代打仗杀人的武器转化为今天收刈粮食的器具,不单砍伐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连光芒也柔和了许多。这么说吧,从砍头到劳作,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取向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彼此间,可能都会流血,但前一种是恐怖的,叫人不忍目睹;后一种却是温和的,宁馨的,说不准还是诗意的凸显。至少,我先前被镰刀刈伤后,不是很痛,尤其经我娘的抚摸,那种酸酸的痒痒的感觉,不可名状。与此同时,还有一股温暖贯穿身心。也许因了这份温暖,我的生命注定与镰刀有关。

  ⑨要说,我娘未必不是在这种温暖的力量牵引下,走向一个个日子的。每年一度的收刈,她总是起早摸黑,播种、育秧、春插、施肥、间稗……把无数的思绪和汗水洒向田垄,在生命的版图上踩出一串串脚印。等到扬花、抽穗时节,又在稻田边抚摸着一穗穗谷粒,兴奋的目光里,看得见一个个日子移动的痕迹。

  ⑩设若以时间为参照系,我敢肯定,每个乡下女人一生的作品不外乎两部:一部是满田的禾稼,另一部是她们的儿女。

18.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①勤劳、质朴。每到收刈时,母亲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把无数的汗水洒向田垄,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质朴。②关爱家人,用自己的爱温暖家人。“我”的脚趾被镰刀扎到,母亲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这一情形一直温暖着“我”。③热爱生活。收刈本是非常辛苦的劳作,但是母亲总是嘴角挂着微笑。

19.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文字。(4分)

  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而钢质般的谷粒声呈发散性传播开来,像宣布一件顶为重要的事儿——开镰了。

答案:(示例一)锤炼词语,精准表达。“弓”“迈”等动词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收刈时动作的娴熟,体现了母亲的勤劳。

(示例二)巧用修辞,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月光幻化为摄影师,生动地描绘出母亲辛苦劳作时的画面。

(示例三)富有口语特色。“哧溜”运用拟声词,口语化表达,形象地展现出母亲收刈时真实的劳作场景,充满生活气息。

(示例四)化抽象为具体。“钢质般的谷粒声”,谷粒声具有了“质感”,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20.就本文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4分)

答案:(示例一)虚实相生。第①段中“镰刀,在梅溪乡下又被喊作‘镰子’——半尺长的木把儿,捏在手里,小巧、轻便,好似抓住一串日子”,从抓住镰刀到抓住日子,由实到虚,含蓄深刻。第③段由虚到实,从记忆中的情景回到盛夏时节母亲唤“我”刈谷子的描写。第⑤段先实写母亲刈谷子前磨镰刀的准备工作,再虚写“我”的心理感受,虚实相生。

(示例二)照应。第②段,“睁开眼,到处是夜色和了无边际的迷茫,以至于我老觉得像一片叶子在异乡的夜里漂浮,找不到回家的路”与“时间”照应,照应文题,深化意境,写出了作者失去母亲找不到回家路的悲痛。第⑨段,从收刈写到母亲,从母亲写到生命和时间,最后一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时间回到母爱,紧扣文题,升华主旨。

(示例三)景物描写。文中多次用月亮渲染环境气氛,生动别致。第④段,“出门一望,月儿挂在西天上,散发着旷古的清辉”,用景物描写写出爹娘劳作时间早。第⑤段,“现在,田野叫月光笼罩着,显出无际无涯的宁静”,写出了田野的宁静,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第⑥段,“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人景结合,刻画出母亲辛苦劳作时的画面,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真诚赞美。

(示例四)多感官描写。第⑥段,“一双双赤裸的脚板踩在田泥上,凉沁沁的”是触觉;“还有一股甜腥气在漾,咂一口,通体爽快”是味觉;“或许人只有与土地近距离接触,才闻得到谷物成熟的气味,听得见它们的呼吸”是嗅觉和听觉;“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是视觉。运用多感官描写,写出了谷子成熟带给母亲的丰收喜悦和母亲辛勤劳作的情景,增强了画面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21.文章结尾段意蕴丰富,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4分)

答案:①展现普通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深的热爱。宽阔的原野、满田的禾稼,都是母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母亲在与土地近距离的接触的过程中享受土地给她带来的丰收的喜悦。②展现作者对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女性的赞美。满田的禾稼,是母亲用勤劳和汗水浇灌而成,通过“作品”二字展现。③展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把儿女也比作母亲的一部作品,既展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和全心全意的付出,更体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期盼。

二、 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柔弱的小桃树是一束光,激励贾平凹不懈地追求梦想:坚韧的母亲是一束光,让史铁生变得乐观而坚强;智慧的莎莉文老师是一束光,给予海伦·凯勒以光明和希望:卑微而善良的老王是一束光,让知识分子杨绛有了一种精神的自省……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的世界,引你前行。

请以“那束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