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高考已经拉开序幕,这一届的高考学子们青春的梦想起飞了,虽然经历着特殊的洗礼,相信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回想今日,也会感叹!中国统一高考从1952年到今年,经历了近70个年头,历史上有些个时间节点值得我们重新回顾一遍,看看那些特殊年份值得记忆的事。
●1952年:第一次统一高考
1952年,建立起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考时间确定为每年的8月15日至17日,一直沿用到1966年。中国从此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从这一年开始,更多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从1952年的高考,到2018年为止,是录取率最高的一次高考。当年7.3万人报考,录取6.64万人,录取率高达91%。
●1977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冬季高考
1977年,是新中国经历磨难、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第一年。这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全国无数有志青年的激情与斗志。
1977年8月4日早晨,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并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则《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宣布恢复高考!
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这次高考,不同地区的考试日期也不相同,像北京是1977年12月7日、8日、9日3天,上海则是1977年12月10日、11日、12日3天。
这一年冬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从此,高考在历经多次改革后,稳步推进。四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张旧照摄于1980年开考前的考场,两名女生正在交谈。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1978年: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1979年:敲定固定的高考时间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3年:漫画第一次出现在作文题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984年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年:自费圆了大学梦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双轨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之前全国大学生都是免费的,国家政府投入给高校的经费不足,就改革成了双轨制,一部分缴费,一部分自费。”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双轨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
当时浙江只有温州师范学院等几所学校招收自费生,分数线一般比公费生降低10分到20分。当时的温州高校招生办负责人林定生介绍:“刚开始时温州考生对自费兴趣不大,公费很‘硬’,毕业后还包分配,自费生毕业后分配政策不明朗。”
1987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对上海高校刊登报道《上海高等学校收费走读生教学情况调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其中“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被列入了改革经验之一。
同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再次刊文《上海高校招生新热门 三千青年报考自费生》,报道称:“报考自费生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
198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先富起来的温州人逐渐对自费上大学表现出兴趣。1993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招收自费生,温州市高考录取人数从1992年的2414人一下增加到4433人,许多人自费圆了大学梦。
在“双轨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费方式走进高等教育的殿堂。调节性的计划指标按委托培养或自费招生,降分录取,缴费上学,毕业后由委托单位安排或自己找工作。
从1994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并轨制收费,并轨院校中的本科招生不再分统招、自费,录取时只划定一个录取分数线。
●1986年:黄冈成为了高考的金字招牌
到了1986年,高考逐渐步入正轨,教学、考试、阅卷、录取、逐渐趋于标准化。这年高考,黄冈中学的势头达到顶峰,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高达91.4%。黄冈中学还囊括了湖北省文理状元。从此,黄冈成为了高考的金字招牌,黄冈系的试卷、辅导书开始风靡全国。黄冈教辅,以“偏、难、怪”著称,和核心人物王后雄一起,成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高中时代的噩梦。直到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联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全新高考神辅《5年高考3年模拟》,黄冈教辅才逐渐跌落历史舞台。
1987年,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
●1988年:第一次出现“抄袭”作文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1988年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1989年:标准化考试正式施行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
●1990年: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
1990年10月下旬的某日,已在攸县一中高三理科136班学习了2个月的易威寰突然感觉到,“高考上榜”充满了变数。这一天离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攸县一中突然宣布高三学生重新分班,理由是国家对湖南高考实行改革,过去的文理科两组现在要变成“4×4”。
1990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正式公布,对湖南、海南和云南提出“4×4”方案,目的是改变现行高考中考试科目偏多,而有些科目与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但在决定考生能否入学时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弊端。
很快大家明白了这场被称为“三南改革”的试验要干什么: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
●1991年: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1991年,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考查科目为:劳动技术课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体育课由各校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试。会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根据会考学科中必修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区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考命题。
实行会考后,高考试题的内容将进行两方面调整:第一、降低试题的绝对难度;第二、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能力。如果在考查学生能力和降低难度发生矛盾时,应该服从降低难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这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1994年:大学开始收费了
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不再按照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两条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毕业后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这一年,37所重点院校试点招生收费并轨制。高校由此开始逐步探索“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新机制。
到1995年,全国已经有242所高校招生并轨,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0%。
1996年,全国高校开始正式试行招生“并轨”,取消招生自费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2000年之后,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1996年考入大学的陈鑫(化名)正好赶上了并轨制改革,“当时我爸妈还抱着希望,包括身边很多人,一听说我上大学了,下意识就觉得我毕业会包分配。”
“并轨”前,大学毕业生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除了当公务人员,还有去高校、报社、国企等单位就职。然而没有被“包分配”的陈鑫表示,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解脱,“其实当时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不太能满足大量毕业的学生了,没有那么多的职位,很多职位的存在其实没什么意义,只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陈鑫说,当时考入大学虽然不比1977年,但还是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命运被掌握在学校的手里。”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不少企业都缺少高学历人才,对大学生求贤若渴,虽然取消了包分配,但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了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
1998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年:高校扩招
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围绕着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上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扩大教育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即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继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7年的567万人。
●2001年:考生的年龄、婚否不再受限
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又一项新举措,即2001年高考中报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龄、婚否不限;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且可在毕业当年参加普通高考、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
经过广泛调研和意见征求,“扩限”政策公之于众后一批“妈妈考生”“爷爷考生”等欢欣鼓舞、跃跃欲试,甚至出现了“高考钉子户”,一心想圆“大学梦”。如果说应届高中毕业考生进入高校是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那么大龄考生则看淡了许多功利色彩,更多是纯粹为了求知、提升、完善自我。
据《广州日报》报道,2001年高考中有16265名大龄考生走进考场,占全国报名总数的0.36%,最终1900多人被录取。“原来也估计到了,即使放开限制,也不可能涌入太多的大龄考生。主要还是因为高考竞争的激烈,没有高强度的备考训练很难考得上”,刘海峰说。
●2003年:高考时间改在6月进行
2001年,教育部对外公布了2003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将从此前的每年7月的7、8、9号,改为2003年的6月7、8、9号。
据了解,从1979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以来,考试时间一直是7月的7、8、9号,这一做法已延续了20多年。
有关人士称,高考时间提前,可有效地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考试质量。但考虑到如果2002年起实行这一方案,将对应届考生的复习安排产生影响,因此,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实行这一新的考试时间。
●2016年:高考作弊可入刑定罪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组织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作为“刑九”生效后的首次高考,各地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考场作弊防控系统,严防高考作弊。不少媒体将2016年高考称为“史上最严高考”。
2016年3月8日,教育部还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综合治理考试环境,继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采用二代身份证现场报名确认、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同时,教育部还与各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签订了高考安全责任书。(读者报客户端整理)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