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下面是小濮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其中有些字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共4分)
同学们,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具有强大的聚合力与凝聚力。龙的精神究竟有哪些呢 团结统一、朝气______(篷 蓬)勃、奋斗进取、不______(屈 曲)不挠、敢于斗争、开拓创新、兼容并包等,这些都是龙的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几千年来,龙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为我们,为世界带来了丰富而绚烂的中华文化。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豫见成语】“豫见你”为探究成语渊源,收集到很多成语,分布在河南各地,研学组成员们打算来一次地图中的成语研学,请问下面的研学路线,哪一个更适合并说明理由。(距离远近不在考虑范围)(4分)
线路一:郑州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殷墟博物苑
线路二:开封焦裕禄纪念园、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洛阳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线路三:安阳汤阴岳飞庙、开封李清照雕像、洛阳白居易故居白园、南阳卧龙岗历史名胜景区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⑥③④①② B.⑤⑥③④②① C.③⑤⑥②①④D.③⑤⑥④①②
4、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1966年,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焦裕禄纪念馆准备选配一幅插图。A、B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4分)
5、网络用语有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倾向,如“YYDS”“绝绝子”等表达赞美的词,语言干瘪,缺少了汉语之美。你看,当你心灵被触动而潸然泪下时,你不是只会说:“破防了”,你也可以用杜甫《春望》)中移情于物的诗句“①________,②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你举目四望,看到夕阳余辉晕染下,山间云气缭绕,飞鸟相伴归巢,你不会只说“泰裤辣”,还可以用《饮酒》中“③_________,④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当遇到挫折,内心苦闷,但仍然高喊“我不要躺平”时,也可以说:“风休住,⑤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当你在贴吧里跟帖日本倾倒核废水的事件,你不仅可以用“耗子尾汁”来回帖,也可以用“⑥________,⑦_________”(《孟子三章》);当你的朋友收到挫折,你不仅可以用“奥利给”为他加油打气,也可以用⑧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来安慰他。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气。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6、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是怎样逐步认识、懂得“稠李子花,稠李子果”的。(4分)
7、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加点部分词语运用角度)
(2)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人物描写角度)
8、欲扬先抑是写文章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该表现手法的作用。(4分)
9、本文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在“勤”读中构建精神家园 周 勇
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速食”需求同时,难以避免地伴生一些负面效应,浮躁、功利充斥在一些人“选择性”读书之中,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之势。由此,勤读书显得尤为可贵。
②“勤”,首先是精选有益之书。目前世界上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书籍、文化作品问世,网上电子读物更是海量增长。开卷如何有益,需要“行万里路、读一本书”的精挑细选。要精选主题,挑出符合社会主旋律、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要遴选内容,挑出前沿专业知识、优秀人文典籍和特色文化读本;要优选形式,挑出符合个人阅读习惯的知识载体,书籍也好,网络也罢,运用之妙,收获方多。众里寻他千百度而终得精神大餐,一生受益,而乐亦在其中。
③“勤”,更要认真阅读,勤于思索。读书使人进步,思考使人深邃,读书思考使人蹄疾步稳。透过辞章字句潜心思考,结合案例典故深入分析,能够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出浩然之气。学而思的过程虽然辛苦,但那种深读悟透的趣味盎然、思为行先的豪迈畅意,回味长久、愉悦终生。
④“勤”,还要舍得下功夫,博采众长。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许多都学贯古今、融通中西,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造福时代的转化。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浪潮席卷全球,我们要顺应时势,摒弃狭隘思想,在活学活用、博学多读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要熟读中华传统文化,在去粗取精中汲取丰厚人文营养、赓续民族文化基因;要博读国外经典书籍和文艺作品,在借鉴吸收中扩大国际观瞻、提升战略维度;要博读前沿知识和时尚文化,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层次。博采众长能够让人获得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在兼容并蓄、转化吸收中不断夯实道德基础、厚实文化底蕴、开阔人文情怀,最终孕育形成促进个人发展、助推民族国家发展的正能量。
⑤今天,“勤”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自觉行动,在精读、深思和博采中构建高尚精神家园,为书写人生精彩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文本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意思是:要取得伟大的功绩,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而完成伟大的功业则需要辛勤不懈的工作。首先肯定了立志的重要性,认为立志是一切功业的前提和基础。立志之后须笃志。一个人,如果只是立志而不笃志,不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就只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此即程颐所谓“志不笃则忘废”。所谓笃志,就是在立志的同时,还要做到守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做到矢志不渝、恪尽职守、勤勉不怠。其中,“勤”是其基本义项。王阳明认为,“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一个真正勤奋的人,是真正具有坚忍不拔之毅力、纷扰不烦之耐心、贞固不变之气质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坚定不移之意志和不屈不挠之精神的人。他深深懂得一曝十寒、一作十休的危害,也明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道理,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其心,苦其志,劳其力”“曾益其所不能”,努力朝自己的目标挺进。“业广惟勤”一句中,“惟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节选自:甘生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删改)
10、请分析文本二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1、请以文本一第④段加点词语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
12、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都围绕“勤”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泉西流,汇为小洼①,莹澈泓澄,毫发不隐。繁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
(节选自宋濂《游五泄山水志》)
【注释】①小洼:亦作“水洼”。低凹积水处。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岸连山”中的“连”是不间断、连续、连接的意思,写出了三峡两岸的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B. “沿溯阻绝”中的“溯”是顺流而下的意思,写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大、水流之急。
C. “则素湍绿潭”中的“素”是白色的意思,以“素”饰“湍”,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水明净轻快的特点。
D. “西”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是名词作状语,向西的意思,互为印证,“泉西流”中的“西”也是向西的意思。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5、孙绍振评价《三峡》:“豪情之美、雅趣之美和悲凉之美乃构成‘三峡之美’主题的三重变奏。”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下面甲文段中的句子和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景时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7题。(4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18、有人说:“《水浒传》这部古典小说,是英雄形象的集中展示。”请从所给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经历及知识卡片中的解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黑旋风”李逵 “及时雨”宋江
知识卡片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英雄”有如下解释:①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③属性词。具有英雄品质的。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道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1)请以“把自己活成一道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8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8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