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 |
单元名称 | 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 |
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 |
2.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亲近大自然 2.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比较阅读等多种读法,融人情境,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诗词意境,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方法,写作并修改想象习作。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掌握分号的用法。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材料,创设表达空间,让语文走向生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更详细。通过积累词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热爱,尤其是对我国西部、乡村等生活。 |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草原 | 课型:新授 | 课时:第一课时 | |
授课时间 |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 |||
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③思维能力: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 ||||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 ||||
2.学习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 ||||
3.教学准备:资料: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课件 | ||||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 ||||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
教师活动: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2.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4.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5.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 学生活动: 1.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 |||
活动意图: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 ||||
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 ||||
教师活动: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
活动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 ||
环节三:再读感知,品味美景 | ||
| ||
活动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 ||
5.作业设计 基础:书写生字、词语 巩固:熟读课文 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 | ||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
6.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
检查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2、丁香结 | 课型:新授 | 课时:二课时 | |
授课时间 |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 |||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②语言运用: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③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④审美创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培养自己豁达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
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 ||||
3.教学准备:课件、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 ||||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 ||||
环节一: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 ||||
教师活动: 1.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3.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4.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3)理解词语。 | 学生活动:
2.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3.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4.交流学习情况。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5.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 |||
活动意图: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 ||||
环节二:1.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2.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 ||||
教师活动: 1.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4.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5.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4.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
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
基础:书写生字、词语 巩固:熟读课文 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 |
7.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丁香结 | 课型:新授 | 课时:二课时 | |
授课时间 |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 |||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②语言运用: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③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④审美创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
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2.学习重点难点: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 ||||
3.教学准备:课件 | ||||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 ||||
环节一:1.复习检查 2.加深感悟 | ||||
教师活动: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3.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4.梳理:(1)形状(2)颜色(3气味 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品格?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李商隐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4.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5.研读第6自然段。 (1)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
|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3.学生回答。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4.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5.交流。 朗读:今年一次春雨,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 6.生交流: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7.指名读,全班齐读。 8.交流: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 |||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 ||||
环节二: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
教师活动: 1.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 学生活动: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
活动意图: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作业布置,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 ||||||
6.作业设计 基础:完成课后习题 巩固:完成小练习册 提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 ||||||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 ||||||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
检查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古诗三首 | 课型:新授 | 课时:二课时 | |
授课时间 |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 |||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识记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②语言运用: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③思维能力: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④审美创造: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 ||||
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 ||||
3.教学准备:课件 | ||||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 ||||
环节一:1.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2.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 ||||
教师活动:
2.师指导: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 学生活动: 1.认识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自读。 4.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 |||
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 ||||
环节二: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 ||||
教师活动: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师点拨。 5.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 学生活动: 1.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 2.学生回答,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明确这首诗的大意。 |
活动意图: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
基础:书写生字、古诗 巩固:熟读古诗并背诵 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 |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
检查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
检查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习作:变形记 | 课型:新授 | 课时:二课时 | |
授课时间 |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 |||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②语言运用: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④审美创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
思政元素:中国梦,我的梦。 | ||||
2.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 ||||
3.教学准备:课件 | ||||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 ||||
环节一:1.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2.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 ||||
教师活动: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 2.学生汇报: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 |||
活动意图: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 | ||||
环节二:1.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2.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 ||||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 | 学生活动: 1.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3.学生作文。 |
活动意图:问学生意愿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
作业设计 基础: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联系交际 巩固:同桌之间互相修改习作 提升:小组合作修改习作 |
板书设计 变形记 大胆想象 |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
检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语文园地一 | |||
授课时间: | 课型:新授 | 课时:第一课时 | ||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②语言运用: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③思维能力:体会分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④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感受阅读的美好和分句的作用,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 ||||
2.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 ||||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排比句习题 | ||||
4.学习活动设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在活动中强化知识点。 (3)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 | ||||
环节一: 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4.教师小结。 | ||||
教师活动: 1.教师激趣导入,提示阅读方法。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教师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 3.请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并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4.教师对交流平台进行小结。 |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平台,提炼本单元的学习到的阅读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2.通过教师的引导说说学习阅读的方法。 3.学生小组自主交流,推选小组代表汇报阅读成果。 | |||
活动意图: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 | ||||
环节二: 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1.引出排比句。 2.请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3.引导学生读课本上的例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5.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 ||||
教师活动: 1.过渡,引出排比句。 2.引导学生说听完老师分享读的排比句的感受,请学生体会并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3.请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例句,教师课件出示排比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1)课件出示例句,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4. 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5.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说说听完老师分享读的排比句后的感受,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例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3.学生自读课件出示的排比句,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4.学生仿写排比句。 5.分享朗读自己的排比句。 |
活动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再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 |
环节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 |
教师活动: 1.教师通过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1)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
活动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课堂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和知识点,运用的今后的学习中去。 | |
5.作业设计: 基础: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巩固:练习写排比句 提升:生生修改、师生修改。 | |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2、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词句段运用:排比句 结构整齐匀称 韵律铿锵有力 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语文园地一 | |||
授课时间: | 课型:新授 | 课时:第二课时 | ||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古诗,感受中华古诗词的文化魅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背诵丰富古诗词的积累。 ②语言运用: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在生活实际中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在句子的学习中,了解分号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并能运用在写话和习作中。 ③思维能力: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 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
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分号的使用;学习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 ||||
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路牌照片 | ||||
4.学习活动设计: | ||||
环节一: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3.小结分号用法,巩固积累。 | ||||
教师活动: 1.教师谈话导入分号的学习,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和分号的方法。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使学生懂得不能滥用分号。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 3.小结分号的用法。 4.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 学生活动: 1.学生分小组总结分号的用法。 2.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和分号的方法。 3.朗读《分号歌》,并借助《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 |||
活动意图: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根据学生创作的句子,分析分号的用法,进行例句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句的用法。 | ||||
环节二: 词句段运用第三部分 1.谈话引入,引出路牌。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3.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 ||||
教师活动: 1.教师谈话引入。 引语: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3.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路牌。 | 学生活动: 1.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路牌图片,然后讨论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2.通过教师总结,学会运用路牌。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 |
活动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地名和路牌,并能够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正确使用地名和人名的国际标准拼写规则。 | ||
环节三: 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学习《过故人庄》兴趣。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 ||
5.作业设计 基础:总结各标点符号的作用 巩固:练习用分号写句子、片段 提升:生生修改、师生修改。 | ||
6.板书设计: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 ——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 ||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
检查签字 | 备课组 | 教研组 | 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