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2 03:24:54

2024年秋期期中质量评估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23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分享我的初中新生活”活动,请你一起来完成。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几位同学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A

学习了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感受到一年四季把生命的时间填满,人的心灵也随着春夏秋冬转换-在朝气péng勃的春天攒聚力量、采集希望,在热气腾腾的夏天niàng造春的花蜜,在高远静谧的秋季品味蜜的甘甜,然后在冬天里静看雾色迷蒙、美不胜收的万物。

B

C

在这段新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遇见了新的师友,他们总能在我疑惑迷茫时不吝赐教,在我彷徨无助时慷慨垂爱,在我发表高见时鼓掌喝彩。我们当不负师恩,志存高远,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D

校园是美丽的银河,朗朗书声是银河上回荡的粼粼清波,老师踏着清波,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希望就从这里开始。经过小学六年的锻炼,使我们都成为一个个战士,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 期的目标冲击!

任务一:补充朋友圈文案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1.同学A朋友圈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péng( )勃

niàng( )造

3.请你帮助同学B把朋友圈文案填写完整。(8分)

任务二:修改朋友圈文案

4.画方框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赐教 B.垂爱 C.高见

5.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任务三:设计朋友圈网名

6.一位同学将自己的网名取为“知新”,取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温故而知新”,借此鼓励自己要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你也想从《<论语>十二章》中取一个新的网名,请你设计并说明理由。(3分)

网名: 。理由:

任务三:点赞朋友圈回复

几位同学的朋友圈一经发表,同学们都纷纷评论,称赞他们学习有方,善于思考。

7.下列评论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你这样诲人不倦地学习,令人敬佩!

B.你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棒棒哒!

C.你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让人惊叹不已!

D.你能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8.一位同学想用一副对联来对同学的朋友圈进行评论,可是只想出了上联,请你帮助他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2分)

上联:指点江山秋光满目

A.纵观山川江河秀丽 B.激扬文字春意盎然

C.书载千秋宏图伟志 D.博学笃志彩笔生花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2题。(共15分)

夏感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9.请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3分)

10.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4分)

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加点的“涌”能否换成“托”,为什么?)

11.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请从情感、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为下面一段话设计朗读方案。(4分)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12.文章结尾段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共12分)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③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人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

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长大后,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④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⑤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3.文章围绕“父爱”写了哪些事?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②父亲为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和各种灯

③父亲炫耀我得佳评的作文

⑦父亲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14.文章第④段主要是写“我”和儿子,似是赘笔,可否删除?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4分)

15.亲子之情是纯粹的、美好的,但爱的形式和亲子间的相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秋天的怀念》以及本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的不同。(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19小题。(共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③,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④。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绥:安,安抚。③恣其所安:让人们安心地做事。④万里如一: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一致的。⑤师:以······为师。

1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与成语“不期而至”中的“期”意思不相同。

B.“太丘舍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与成语“去伪存真”中的“去”意思不相同。

C.“尊君在不”中的“不”同“否”,与“四十而不惑”(《<论语>十二章》)中的“不”意思不相同。

D.“法”有“法律、刑法”“方法、作法”“效法,仿效”等义项,“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是“效法,仿效”的意思。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甲文中是陈元方是如何待人以礼的?(2分)

19.两篇选文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陈元方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小题。(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结合诗歌颔联,说说作者是怎样情景交融的?(2分)

21.结合尾联,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2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2.我们可以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理解为“花”,有的“花”可亲,有的“花”可憎,有的“花”傲然······请你撷取其中的一朵“花”,结合相关内容谈谈这朵“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0字左右)

五、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50分)

同学们,不知不觉你们步入初中已经两个月多了,在这段开启新生活的日子里,你一定尝过酸甜苦辣种种滋味,是谁陪伴你经历这些呢?可能是你的家人、老师、同学,也可能是你的宠物、书包、铅笔,他陪你流泪,伴你欢笑,带你走进生活,走向成长。

请以“ ,谢谢你的陪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情感真挚,内容积极向上。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秋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调研测试答案

  1. 积累与运用

1.cuán mì(每个1分,共2分)2.蓬 酿(每个1分,共2分)3.①山岛竦峙②枯藤老树昏鸦③小桥流水人家④我寄愁心与明月⑤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一夜征人尽望乡 ⑦学而不思则罔 ⑧思而不学则殆(每空1分,共8分。错填、多填、少填不得分。)4.C(2分)5.删去“经过”或者“使”(2分)6.示例:笃志。 取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博学而笃志”借此鼓励自己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网名1分,取自哪个句子1分,寓意1分。)7.A(2分)8.B(2分)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9.①蝉儿长鸣 ②热风浮动 ③快割快打(每空1分,共3分)

10.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现了夏天的炎热和热烈,更深入地揭示了夏季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每点1分,共4分)

B:不能换。这里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用“涌”字更能给人以持续的动态感,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热烈和生命力的蓬勃。“托”字更多表现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所以不能换。(观点1分,分析3分,共4分)

11.示例:这句描写展现了夏天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喜爱和赞美。(1分)在朗读时,“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语速稍快,节奏急促,语调上扬,读出看到夏天农作物的喜悦之情;(1分)“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语速稍慢,节奏高亢,(1分)“旺盛”重读,读出对生命和自然的喜爱赞美。(1分)(共4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2.①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和夏天“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歌颂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劳动者的赞美。②用“有闲情逸致的人”的“不喜欢”和“我”的“大声地赞美”形成对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共4分)

13.①父亲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他自己糊的蜈蚣风筝 ④父亲不指点我画画 ⑤父亲建议我写“张猛龙” ⑥父亲拉胡琴,陪着几个孩子唱戏(每空1分,共4分)

14.不能删。①第4段记叙了“我”学拼音给孩子回信、乐意让孩子们叫“我”“老头子”等事件,表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正在把这种对孩子平等尊重的态度传承下去,深化了文章主旨。②揭示父爱对“我”的影响,自然地引出为结尾的议论。(观点1分,理由3分,共4分)

15.①《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隐忍的。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我”的各种反应,而“我”对母亲的爱一开始并不理解,在母亲过世后才幡然悔悟。②本文父亲对“我”的爱是宽容平等的。他会陪“我”唱戏,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并不强求。(4分)

三、古诗文阅读

16.A(3分)

17.友人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连头也不回。(2分)

18.①虽然“友人”在“后至”这件事上有错,但他问询时礼貌称呼“尊君”,陈元方也以“君”称呼,显得彬彬有礼;②当“友人”无理骂人“非人哉”时,陈元方也便以强硬的语气据礼直斥,同时仍不忘称对方这个长辈以“君”,在道理和礼数上无可挑剔。(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①甲文中的陈元方懂得“信”和“礼”的重要;对家父友人的辱骂辩驳得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并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②乙文中的陈元方的应变机智、谦逊有礼。他不仅能够准确回答袁公的问题,还能巧妙地把袁公和自己的父亲比作周公和孔子,既展现了其父的治理之道,又维护了双方的尊严。(每点2分,共4分)

20.诗人写的景物是潮涨江面宽广,船顺风疾行。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开阔的胸怀、豪放的激情、建功立业的志气。诗人的观察视点是在船上,视野开阔,容易表现心潮澎湃的状态。(2分)

21.尾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四、名著阅读

22.示例一:我选长妈妈。长妈妈是《朝花夕拾》中那朵可亲的花。她关心鲁迅。鲁迅念念不忘那本有画的《山海经》,长妈妈知道后,在自己不识字,甚至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情况下,还是想尽办法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5分)

示例二:我选范爱农。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那朵傲然不屈的花。他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鄙夷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同情底层劳动人民,对革命怀有满腔热情。然而他总是被排斥在人群之外,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助。(5分)

  1. 作文

23.(50分)参看2024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作文评分标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