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目前趋势来看,2023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肺炎疫情仍未xiāo声匿迹,美欧危机又接踵而至,本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将更加严jùn。关键时刻更见勇毅担当,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上,bō云见日,中国将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积极展开斡放,携手应对挑战,势力为世界开辟美好未来。
1.选文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踵而至(zhǒng) 开辟(bì) B. 接踵而至(chōng) 开辟(pì)
C. 接踵而至(chǒng) 开辟(bì) D. 接踵而至(zhǒng) 开辟(pì)
2. 选文中填入注音处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销声匿迹 严峻 拨云见日 B. 销声匿迹 严峻 拔云见日
C. 销声匿迹 严竣 拨云见日 D. 消声匿迹 严峻 拨云见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期,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制药机械博览会,各类新产品风云变幻,应有尽有。
B. 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热忱相助,不能漫不经心,麻木不仁。
C. 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我们并未袖手旁观,更不会火上浇油,始终劝和促谈。
D.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中国航天人从追梦、筑梦到圆梦,用奋斗书写着一个个传奇。
B.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C. 在珠峰地区开展的科考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机理,优化了青藏高原安全。
D. 坚持改革创新,是能否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
5. 请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写一段话。(不多于60字)
示例:对“风”的描写:风越来越狂,在天地间横冲直撞;树林像一块面团,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备选词语:秋雨 烈日 湖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B. 垂天之云 垂:悬挂
C. 志怪者也 志:标志 D. 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D. 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一幅鲲化为鹏,鹏扶摇直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 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C. 结尾处作者仰观苍天,想象大鹏俯瞰天地,抒发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感慨。
D. 文章将“野马”“尘埃”与鲲鹏进行对比,意在表明大如鲲鹏便可实现绝对的自由。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①、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②、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④之潃⑤,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射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②涅(niè):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③槐:香草名,汉叫白芷。④渐:浸。⑤潃(xiù):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11.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论证文章观点的?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1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用“凋伤”和“萧森”定下全篇萧瑟衰残的基调。
B. 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C. 颈联点明诗人在此旅居两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面上飘走,只能徒然落泪。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捣衣声,烘托出了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13.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14.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艺”,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B. “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具、“漏断人初静”的“漏断”是指漏声已断,指清晨。
C. 古诗词意象内涵丰富,“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是皇帝的命令的意思。
15. 根据原文默写
(1)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
(4)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送友人》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忧天下,表现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7分)
16.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①____的著作,全书共②___篇,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③___集,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17. “钢是在烈火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烈火中“淬炼成钢”的。请你结合小说的一处故事情节,加以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一)(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用量子打造“第二互联网”
赵君鹏
①虽说Wi-Fi人见人爱,但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Wi-Fi,而是它连接的互联网。众所周知,互联网并不安全,密码能挡住普通人,却挡不住黑客和情报机构,
②当前的互联网是通过电信号、光纤、微波等传输信息,虽然方便高效,但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截获。不仅如此,随着数学和算法的不断发展,基于计算的复杂性,传统加密技术不断受到挑战,互联网基本上已经无险可守。
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正如调侃之语:“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科学家将希望寄托于量子通信。
④在量子力学中,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各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将表现为整体的性质,这就是“量子纠缠”。如果测量某一粒子的参数,就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体的状态,所以无法精确地探测粒子的信息。受此启发,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量子通信模式,利用粒子叠加态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孤立粒子的“自旋”方向可以向上或向下,就像编码语言的0和1,也可以同时处于既向上又向下的状态,正如薛定谔的猫可以既生又死一样,人们利用粒子的这一特性来编写计算机语言,研究“量子密匙分发”技术。这使得对量子体的任何一次测量都是对它的一次修改,所以任何窥探量子信息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从而让网络通信的绝对安全成为可能。
⑤时至21世纪,基于量子力学的通信系统,包括运用量子力学原理搭建互联网,成为最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当前,一场全球竞争正在量子通信领域展开。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比如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
⑥美国也奋勇争先。2020年7月,美国宣布了“量子互联网战略蓝图”,又称“第二互联网”,计划率先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网络,然后逐渐将其应用到全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运用量子纠缠或亚原子粒子并行传输的、更加安全的网络,以弥补现行互联网的不足。美国计划在十年之内使用量子力学定律实现安全共享信息,连接新一代的计算机和传感器。
⑦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很广,早期将它运用到银行、医疗服务行业、飞机通信及国家安全领域,未来在地球物理、矿产勘探、医学、导航、天文学等领域也能大显身手。超灵敏量子传感器网络能用来监测地震活动,寻找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和成像领域,利用量子纠缠同步时钟,导航系统的精度可以提高到毫米级,量子网络可以将相距数千千米的光学望远镜连接起来,其分辨率相当于一个同等直径的单碟望远镜。
⑧虽然量子互联网的前景让信息专家倾心不已,但是要想将它变为现实,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加速海量数据的交换,如何实现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应用物理等领域的技术高度配合,如何利用大自然在远距离对象之间建立连接或使之产生纠缠,以及在没有物理连接的状态下实现信息的瞬间传播等。
⑨量子互联网能否弥补现行互联网的漏洞,它将怎样实现远距离无连接绝对安全高效地传播信息,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选自《知识窗》)
18. 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①②段从互联网的安全性开始写起,引出说明对象量子互联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中“任何”一词,是无一例外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④段第一句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量子纠缠”。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量子互联网工作原理、应用前景、取得成就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9. 下面关于“量子互联网
成就与前景”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中国已经构建了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这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B. 美国为争先量子互联网的研究,计划率先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网络,其目的是建立更加安全的网络,以弥补现行互联网的不足。
C. 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很广,利用量子纠缠同步时钟,导航系统的精度可以提高到毫米级。
D. 要想将量子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变为现实,还需要解决像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应用物理等领域的技术高度配合等许多问题。
20. 从第⑤段画线句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中国计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天地一体的有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
(二)(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背篓情
李复威
①九岁那一年,父亲从市郊集市上给我买了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当地生产的手工制品——儿童背篓。它小巧玲珑,竹篾光润,编织精细,棕丝拧结的背带美观匀称。我喜爱得抱着它不愿松手,我用它随大人一块儿买过菜、背过水果、外出旅游……未曾料到,在远离家乡40年以后,我又能与背篓有了“一面之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遵义火车站邂逅了一位“背篓老人”。素昧平生的相识和交谈,谱写了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难以忘怀的插曲。
②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③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④“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⑤“送这一趟多少钱?”
⑥“便宜得很,5元钱。”
⑦我以前上过这方面的“当”,“一趟”和“一件”一定要事先强调清楚,“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⑧“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归了包堆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又担心他一个人应付不过来:“要不要再叫一位?”
⑨他一听我这么说,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尽管放心。”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眼睛不停地向四面环顾……
⑩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载着破口的手套。满身的尘土,看得出送站活路的艰辛。
⑪老人倚坐的背篓也引起我的注意。黄褐色的竹篾表皮已经被磨损得异常光滑,篓顶的边沿用旧布绕裹着,中间有明显的破折处是用塑料胶条修补的。背篓已经歪斜变形了。这在一般家庭里,早就该被淘汰了。
⑫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得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
⑬“回北京。”“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北京大学。”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
⑭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⑮“哪样自己?”“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⑯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学生,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要买些书,多少有点应酬,放假想去外地见见世面。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
⑰老人这些扑面而来的、发自肺腑的滔滔话语—来自社会底层的、浸润着泥土气息和劳动汗渍的心声,在反复地冲击着我头脑中那些貌似天经地义的世俗的积垢。一个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背篓的“卑贱者”的强劲的、高贵的生命之光,直射入我的心魂间……
⑱说着说着,候车的队伍骚动起来。往前一望,原来检票员已经到位,开始进站了。只见老人赶忙把箱包一一放入背篓内,双肩挎上背带,一提劲利索地站了起来。我左手拉着一个小箱子,右手在老人身后托抬着背篓,缓缓地随着队伍前进。面对层层的阶梯,老人弓腰拄棍艰难地挪动着,一步又一步,嘴里发出用足气力的哼哧声……我真后悔没有找一位年轻的背篓工送站,别把老人累坏了。可又想到,找了年轻人,这几元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了,我感觉心口有点痛……
⑲湿潮的冬夜,老人满脸汗水,我掏出纸巾给他擦擦前额,老人深情地瞥了我一眼,向我摇摇头。看着老人弯驼的身影和沉重的步履,那一瞬间,我内心深处爆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敬仰之情。
⑳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㉑火车渐行渐远,老人扬着手还在喊叫什么。在茫茫夜色的斑驳灯火中,我凝望着老人缓缓逝去的身影,凝望着老人身旁那歪斜的背篓……
21. 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参照提示,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遇见背篓老人→①____“我”与老人闲聊→②____→“我”多付钱给老人
2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⑬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
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
2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⑰段画线句“一个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背篓的‘卑贱者’的强劲的、高贵的生命之光,直射入我的心魂间……”的理解。
24. 文中多次出现“背篓”,试结合全文说说“背篓”的含义和作用。
五、作文(60分)
25. 按要求作文。
请以“这么近,那么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少于20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