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走过中考的孩子高高兴兴进入了高中开始了新的学习,但高一一结束,很多同学对语文便失去了兴趣。语文课不听,语文作业不做。不听,是觉的听了也没有用,与考试没有关联;作业不做,是因为作业做不会,只会抄答案,觉得价值不大。老师们抱怨,语文学科边缘化,语文难教啊!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考试的问题。翻开我们给学生配的同步练习册,里面经常见到高考原题的身影;再搜索各地的高一期中、期末考试试题,那简直就是高考试题开大会呀,也就是说,我们在高一练的考的大都是高中毕业后的高考试题呀。如此高难度的试题让高一的学生去做,这样做科学吗?学生能会做吗?他做不会就对语文失去信心,不再好好学。学生无法找到语文课文学习同高考试题的直接关联,就会使“课文学习无用论”的观点泛滥。
其实,现实中不光是学生,某些语文老师也持这种观点,以至于讲课敷衍,把讲高考题作为讲课的最主要内容,在某些老师看来,高一做高考题就成了必然的了。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的循环,老师认为做高考题是合理的,而学生却怎么做都做不会,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语文学习陷阱。
打破这个循环,填平这个陷阱,需要老师们重新认识考试的作用。平时的单元测试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检验,平时的期中考试是对这半学期学习内容的检验,期末考试是对这一学年学习内容的检验。我们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所学内容和所考内容分开了,也就是说所考非所学,使教考分离,这放在考试的理论上,就是典型的“零效度”考试,或称“无效度”考试。这种无效度考试使好好学语文的学生不一定能考高分,也使不好好学习语文的孩子考的分数不一定低,都是因为学的和考的内容上不一致。在考试理论上,我们把不能反映孩子实际语文水平的试题称为“无信度”试题。如此用既无效度又无信度的试题来考查孩子的语文学习,考试的价值近乎为零。而实际上考试是检验督促学生的重要的手段,学生看不到学习和考试的关联,也就找不到提高成绩的门路,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这门科目的信心。
其实,考试分为形成性评价考试和终结性评价考试。前者的作用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情况,像平时的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即是。终结性评价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这一科目最终的知现掌握情况及能力水平,我们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即是此类。不同的考试因考查目的不同,所以命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但现在的问题却是,学校将一切考试,包括形成性考试,都当做终结性考试,用终结性考试命题的方法去命制一切试题,这是典型的测试工具的错用。对于这种做法一般老师可能不了解,但我们的专家,尤其是专职教研员应该是知道的。但他们既不指出这样做的荒谬,也不是力图去改变它,这就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很多专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却不去改变呢?当然我不是专家,无法做100%的推定。我们姑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揣测一下这些人的心态吧。
第一,要贯彻领导的观念领导说,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练。怎样执行这一思想呢?那就是用高考题当做练习题,当做考试题。
第二,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追求功利,无可厚非,但急功近利怎么说都不是个好词儿。既然高考要得高高分,那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练高考题了。
第三,不愿承担试验风险。以高考题来作为形成性测试的试题,是全国通用的做法。我如果改变了,万一影响了高考成绩,这个责任担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