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
1.(4分)今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如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2~3题.
2.(4分)如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的“用工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分)“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4.(4分)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大陆架,生物光合作用强
B.有寒流经过
C.位于河流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
D.盛行上升补偿流
5.(4分)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完成: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6.(4分)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 )
土地利用 形态 | 地价 | |
Ⅰ阶段 | Ⅱ阶段 | |
甲 | 低 | 中 |
乙 | 低 | 中 |
丙 | 中 | 高 |
丁 | 低 | 中 |
A.①③ B.②⑦ C.④⑧ D.⑤⑥
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7.(4分)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问题.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8.(4分)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如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9.(4分)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10.(4分)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4分)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30分)根据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 | 乙(36°54′N) | |
1月气温(℃) | 9.3 | 4.7 |
7月气温(℃) | 17.1 | 25.7 |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 、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 .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13.(26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 、 .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
1.(4分)今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如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当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当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解答】解:当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当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图中2、3、4为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借助热点问题雾霾来考查大气运动形式的差异,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图形化的转换.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2~3题.
2.(4分)如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的“用工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的“用工荒”局面是指部分廉价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因劳动力成本升高,而雇佣不到廉价劳动力的情形,从图中读图找出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最重的工业.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④四个工业部门,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分别是18%、40%、20%、60%,其中④工业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最大,最可能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企业。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要求学生能会读图,理解什么企业“用工荒”,结合图解决问题,需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4分)“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分析】“用工荒”问题的产生,使劳动力的工资提高,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生产成本增加,所以能够刺激东部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解答】解:A、“用工荒”是因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而不是劳动力回流到第一产业,故不符合题意;
B、“用工荒”问题的产生后使劳动力的工资提高,能够刺激东部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优化,故正确;
C、“用工荒”问题使劳动力在东部地区数量减少,促使劳动力的工资提高,故不符合题意;
D、“用工荒”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用工荒”为背景考查了用工荒带来的影响,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用工荒,需要学生知识面较广.
4.(4分)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大陆架,生物光合作用强
B.有寒流经过
C.位于河流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
D.盛行上升补偿流
【分析】浅海大陆架附近、河口三角洲附近、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所在海区渔业资源比较丰富.
【解答】解:A、钓鱼岛附近地处大陆架,太阳光照充分,浮游生物较多,光合作用较强,故符合题意;
B、附近并无寒流经过,故不符合题意;
C、岛上淡水资源缺乏,并非河流入海口处,故不符合题意;
D、上升流多分布在大陆附近的沿海,是由补偿作用形成的,该处没有上升流,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察洋流与地理环境,难度中等,熟练掌握洋流的分布是关键.
5.(4分)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完成: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及图2可知:①处流速高于②处,且①处为河流的凹岸,②处为河流的凸岸,所以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凸岸受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对照该河段景观素描图和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可知:甲处是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乙处是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地势平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仓储用地等.
【解答】解:A、甲处是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组合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乙处是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地势平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仓储用地等,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组合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乙处是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地势平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仓储用地等,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组合错误,顾不符合题意。
D、甲处是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组合正确,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读图判读两岸的流速及外力作用,并分析外力作用对两岸的影响及两岸土地利用方式.
6.(4分)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 )
土地利用 形态 | 地价 | |
Ⅰ阶段 | Ⅱ阶段 | |
甲 | 低 | 中 |
乙 | 低 | 中 |
丙 | 中 | 高 |
丁 | 低 | 中 |
A.①③ B.②⑦ C.④⑧ D.⑤⑥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通过图层的叠加,图层叠加后再根据表格选择符合要求的地块.
【解答】解:据图1和3可知甲区域分为①③,乙分为②④,丙分为⑤⑧,丁分为⑥⑦;据图2和3可知③④⑤⑥属第I阶段,①②⑦⑧属第II阶段,再结合图和表格,可知第I阶段甲中③、乙中的④、丁中的⑥均为低等地价,丙中⑤为中等地价,第II阶段甲中的①、乙中的②和丁中的⑦均为中等地价,丙中的⑧属高等地价,而题干指出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符合要求的地块只有②⑦,所以选B项。
【点评】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位的选择和地理图表的综合判读能力.
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7.(4分)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问题.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分析】该河位于山谷中,山谷白天由于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而成云致雨,夜晚谷底温度高大气抬升水汽易凝结从而成云致雨.
【解答】解:A、夜晚谷底温度高大气抬升水汽易凝结从而成云致雨,故不符合题意;
B、夜晚谷底温度高大气抬升水汽易凝结从而成云致雨,白天山谷易形成逆温现象而不是夜晚,故不符合题意;
C、该河位于山谷中,山谷白天由于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而成云致雨,故正确;
D、山谷白天由于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而成云致雨,而不是升温迅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结合图形理解山谷风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平时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及读图能力的培养.
8.(4分)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分析】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解答】解: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有利于统一管理保护,①对。
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平衡,不利于保护工作,②错。
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可减少对景区的影响、破坏,③对。
防治湿地退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对。
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内容,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就失去了景区的文化特色,⑤错。
所以B对。A、C、D错。
故选:B。
【点评】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
如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9.(4分)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分析】从图中可以得出,未标符号的曲线代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零,所以人口总数上升.
【解答】解:A、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故不符合题意;
B、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故不符合题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故不符合题意;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0.(4分)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最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最高,故①为非洲人口变化过程;欧洲人口出生率最低,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或负增长,故④为欧洲;1950年以后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政治上较稳定,出生率仅次于非洲,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减少,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故②为亚洲;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也低,自然增长率也低,故③为北美洲.
【解答】解: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也低,自然增长率也低,故③为北美洲。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
11.(4分)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分析】解析思路如下:晨昏线圈为大圆,其中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可以判断出该点位晨昏线与纬度相切的最高点;由于有一点为12时,故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根据“五角星”的五个点的分布可以类比分析,不相邻两点可能同时位于晨线或昏线上,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应是大圆的劣弧,而晨昏线就是大圆,所以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与晨昏线重合.
【解答】解:A、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与晨昏线重合,根据“五角星”的五个点的分布可以类比分析,不相邻两点可能同时位于晨线或昏线上,所以有可能同时出现日落,故正确。
B、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不可能经过太阳直射点,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晨昏线不和纬线重合,所以不可能是一段固定的纬线。故不符合题意。
D、晨昏线圈为大圆,其中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可以判断出该点位晨昏线与纬度相切的最高点,由于只有一点为12时,故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所以不可能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均以经线为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考查晨昏线的特征,试题难度较大,要正确理解晨昏线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30分)根据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 | 乙(36°54′N) | |
1月气温(℃) | 9.3 | 4.7 |
7月气温(℃) | 17.1 | 25.7 |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光照充足 、 地形平坦 、 生长期长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交通运输 、 技术装备等 .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分析】(1)影响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水源、生长期长短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市场、交通、技术水平、劳动力等.
(2)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可以得出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
(3)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形、天气状况、洋流等因素.
【解答】解:(1)从气候上看,我国新疆棉花产区与美国棉花产区共同点: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充分,热量较为充足,生长期较长;从地形上看,盆地或平原地形都比较平坦.
(2)西北部的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差异大,变化快;由沿海向内陆数值增大.影响因素主要考虑地形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在山脉的西侧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东侧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山间盆地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3)表中数据显示,甲城冬季气温高(可以联系地形阻挡寒冷气流产生的影响),夏季气温低(可以联系洋流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
(2)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3)甲城比乙城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的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难度很大,既要掌握读图要领,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又要熟练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13.(26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大气污染物排放少 、 风力大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禅修 、 游艇 、 海钓 .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分析】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区域环境质量问题,第二小题考查交通运输中的点的区位选择,主要涉及港口区位选择,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属理解层次的考查,第三小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涉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均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属双基类考点的考查.
【解答】解:(1)本题考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可以使空气质量好.从舟山群岛的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析,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最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少;沿海地区,风力较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根据题目叙述: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该地可以发展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2)本题考查港口的区位因素.港口的修建需要考虑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我国长江流域的钢铁工业发达,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运量大,时间不紧,一般要求运价越低越好,故多选海运;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故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
(3)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城市化的概念.根据图示:2007年﹣2010年舟山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都属于城市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故答案为:
(1)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点评】命题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