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人教版高一语文试卷)

高一人教版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人教版高一语文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5 22:51:08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在脱去逻辑的硬壳之后,需要的是新鲜的语言和它所呈现的极富内涵的心灵。每一首传世的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境界”就是心灵的状态。后工业时代的中、西方普遍患有境界被污染病,或者作者干脆不知境界为何物。一次当我翻阅了一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青年诗集后,合上书,我痛苦地感到这厚厚的一本选集里只有很少的几首除外,其余都没有里尔克或华兹华斯所追求的高度。心灵的沙漠化使得很多年轻诗人的诗充满了灼热而干燥的热风,没有意境可言。爱情与欲望成一体,肉体的探险成为刺激的源头,或是塞满平庸的细节,如同杂货店的货架,诗不再给你飞越,而是沉重、平庸,读完这种诗后我开始怀疑诗存在的必要,因为后工业社会日常的生活早已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

也许是东方人的关系,我的文化使我理解:诗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化成他诗歌中不可穷尽的艺术的美和力。杜甫、李白从来不会让他们生活中的痛苦成为平庸的琐碎的流水账。然而打开今天的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有不少诗像不在意地输入计算机的记录,没有光彩,没有生命。是不是计算机文化已经使得诗魂如此麻木?我暗暗为我们今天有些年轻诗人担忧。

“境界”是沙漠里的绿洲,它出现在沙漠的侵略与压抑中,但却代表沙漠的灵魂中暗存的力量与追求。如果只在诗中报道沙漠的沙粒如何如何,那真是只见沙子不见绿洲,这样的诗,有的诗人辩解说它更真实,是后现代的真实。我仍然认为诗的功能不在于统计沙子的数量,而在于点出绿洲的力量。无尽的沙子这一存在是数也数不清的可见者,它正在遮蔽我们渴望看见的绿洲,而诗人的职责正是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触到那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

追求表面的真实与准确的诗人,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什么时间的“昏鸦”?在追求琐碎平庸之物的“精确”描写时,却看不见那存在于这些平常之物后面的不平常,得到了琐碎与平庸,却失去了潜在的生命的、艺术的魅力。诗能不能揭示这种暗含于可见物之后的潜在力量,是一个价值标准,至少是我在判断一首好诗时的标准之一。诗的境界代表诗人超常的悟性,穿透了可见、可数的事物的表面存在,悟到那潜在的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深邃不可测与人的相对渺小。

在现代西方世界,物质财富的力量占据了舞台中心,中国也许会滚向那个中心,被吸向那个物质崇拜的圣坛。我作为个人的选择与对诗歌的选择,却更感到诗歌的悟性的深意能让我穿透黄金的耀眼的光亮,看见那被遮蔽了的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审美总是哲学的折射,人的价值观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欣赏“二战”后美国当代的诗,因为那时的诗人是在痛苦中追寻崇高,而今天的年轻的美国诗人的作品,就我所接触到的,似乎更陶醉于可见的富足的存在与物质的创造,更屈服于物质的刺激与科技的力量,他们的心灵在紧张的物质追求中,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去考虑精神的需要。当然也还有一些诗人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将思维引向无边的宇宙,走出了紧张平庸而丰富的第一世界——日常生活。也许正是这人与自然的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能解救富足的第一世界的诗,使它能走出丰富的物质的封闭。

极端崇拜物质与极端推崇寡欲同样造成对人的损伤,然而历史常常摇摆于二者之间,进入感性丰富而不迷失于其中,穿透感性丰富的表层而找见隐于其下的精神潜文本,这是诗和哲学的探险。以所有的笔墨永无满足地沉湎于感性外表的描述,或与之相反,对感性世界麻木和畏惧,空谈精神的崇高,同样都是自我欺骗,是诗和哲学的悲剧。

(选自郑敏《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这说明中国古代诗人境界没有被污染,心灵没有被沙漠化。

B.“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这样的鉴赏不可能触到诗中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

C.无论西方世界还是中国,陷入物质崇拜都可能影响诗人价值观,从而使其作品遮蔽了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

D.作者认同诗人“在痛苦中追寻崇高”,但同时又认为“空谈精神崇高”是自我欺骗,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境界之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失却这一灵魂的诗作,其内容往往呈现的是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生活。

B.“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此处杜甫升华了痛苦,不是生活的流水账,隐含深沉的家国情怀。

C.作者认为不少诗人借助计算机写作使得诗歌缺少诗魂而失去光彩和生命,这引起了作者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担忧。

D.“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顾城的这首诗是诗和哲学的探险,符合文中好诗的标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成了阳春白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沦落到曲高和寡。(葛兆光)

B.诗人昌耀善于将古汉语熔铸进自己的诗歌当中,因而读他的诗歌,会获得一种新鲜的古老感。(张伟)

C.诗人要活在时代里面,要能够把时代的痛苦、欢乐、希望、动荡……最深最广地体现于一身。(郭沫若)

D.生活中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好的诗人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耳朵和眼睛。(张二棍)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2024年6月6日,《星星》诗刊杂志计划发起新一届诗歌大赛,假如你是评委,请根据上文为组委会制定入选好诗的三条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书

王金大

说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最常见、最简单的文化表现形式,对文化素养不高的村民而言,听书是他们最乐见的文化生活。

那个年代,不是每个村子里都会有说书的人,也不是每个村子都会请人说书。说书人技艺能力强,请他的会多些;村子里的经济实力强,请人说书的场次也就会多些。书场里听说书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男人,当然也少不了村里的“小皮猴”们。孩提时我就喜欢听说书,年轻时,在请不到说书人的春节茶馆里也学着说过几回书,虽然没有正儿八经说书人说得那么动听,倒也很少有人中途退场。

那时,农村里没有固定的茶馆书场,集镇上的茶馆也是季节性的,茶馆里也不一定会有人说书。春节就不同了,无论集镇还是大队(村)里开设的临时茶馆,都会请来说书人,让茶客过一回听书瘾,也算丰富春节里社员们的文化生活。

茶馆里设施简单,几块木板一拼,就成了说书先生的舞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响木,一把纸扇,一壶茶水,说书人往上一坐,响木一拍,嗓子一亮,书就开场了。

说书人会先说一段书引子,算是开场白。一般都是引人发笑的小故事,或者是说书人根据地方上情况现编的人民勤劳、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粮丰林茂之类的好话,听书人正听得喜笑颜开,说书人突然话锋一转,“许我不一一道来”,便转入正题。

《烈火金刚》是那时说书人最拿手的抗战题材书。当说到大刀英雄史更新刀劈日军身负重伤,生命危在旦夕,为救英雄性命,组织把艰巨的买药任务交给了侦察科科长肖飞时,说书人倏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行个举手礼,嘴里喊着“保证完成任务!”。听众被他演绎的场景动作所感染,书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说到肖飞身无分文要去被日本人控制的药店取药时,听书人眼神都聚焦在说书人身上,他的每句言语,每个细微动作,一丝一毫的脸部表情都成为调动听书人情绪的晴雨表。

每当这时,说书人会故意卖个关子,抓起台上的紫砂壶送到嘴边,喝口茶润润嗓子,故意咳嗽一声再继续他的下文:肖飞大摇大摆地走进由日本人控制的药店,从兜里掏出药方往柜台上“啪”地一拍,冲着伙计喊:“买药,买药!”然后,胳膊肘往柜台上一搁,侧身靠在柜台边,慢条斯理地掏出卷烟点着,眼睛从店内转到门外,心里盘算着取药后脱身的途径和方案。

这时,书场里一片寂静,听书人的情绪完全被他控制住了,就连爱打闹的小屁孩也鸦雀无声。

伙计拿过药方看了看,向肖飞投去怀疑的目光……

“看啥看,有啥好看,还不快给老子抓药……”

这时从内室走出一位年过半百的胖男人,横肉贯脸,三角眼倒插在布满疙瘩的脸上,看样子是这里的掌柜。伙计赶忙递上药方,胖掌柜看了看,又瞟了肖飞一眼,从牙缝里挤出“给他配药”几个字。

那胖掌柜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主,他是日军派驻药店专门监视八路方面买药的汉奸。

伙计配齐药包好,扒拉一下算盘要肖飞交钱。

肖飞假装在口袋里掏钱,嘴里不停地唠叨:“钱呢?我的钱呢?钱到哪里去啦?”

伙计一听没钱,伸手要把柜上的药包收回去,说时迟那时快,肖飞一把抢过药包笑对伙计说:“对不起,钱丢了,你跟我去拿钱吧。”

伙计不依,胖掌柜狡黠的眼光盯着肖飞,话里有话地问:“去哪里拿钱?”

“东关医院。”

“东关医院?那可是日本人控制的医院,哪里会没有你需要的药?”胖掌柜好生怀疑。

胖掌柜冲门外喊了一声:“来人!”两个戴黑色礼帽,穿黑色衣裤,腰圆膀粗的大汉进得门来。

肖飞一看就知道这俩是特务。

胖掌柜对他俩使了个眼色,挥了挥手说:“你们跟他去东关医院拿药钱。”

肖飞不慌不忙地走出药店门,把药袋挂在自行车把上,掏出卷烟递给两特务,推着自行车朝前走去,特务寸步不离紧跟在后面。到十字街口,人多热闹起来,肖飞趁两人不注意,故意让右脚踩脱左脚鞋帮,稳住自行车,弯下腰来拔鞋。好一个肖飞,趁特务不注意,使出扫堂腿,把一特务扫翻在地,顺手从他腰间拔出驳壳枪对准另外一人,“砰”的一枪,将其撂倒,再拔出此人身上的佩枪,飞身上车,直奔城门而去……

说到这里,说书先生来了个急刹车:“要知肖飞能否冲出城去,且听我夜场分解。”

您还别说,夜场人气还挺旺,日场的人不但不缺,还牵三拉四增加了许多人,把茶馆挤得满满的。要说这说书先生还真是个人才,不仅能说,还能模仿各种声音,马叫、犬吠、鸟啼、虎啸……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镗镗镗”的兵器撞击声,“哗哗啦啦”“滴滴答答”的风雨声,“呼哧呼哧”的抽泣声,“哈哈哈哈”的狂笑声都能从他口里表演出来。说到高兴时扶额大笑,听者笑逐颜开,说到伤心时呜呜咽咽,闻者悲悲戚戚。时而轻声低语,时而声急如潮,时而声泪俱下,时而仰天大笑,把整个书场里人的情绪调集在一处,不同的脸不同的表情,无论是张大嘴巴,露出牙床,还是紧抿嘴唇,睁大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说书人,等待着他把下面的故事说出来。

说书人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是识字断文的大文化人,不然,这么厚的书要看下来,记下来,再通过嘴巴说出来多么不容易!一场书下来,说书人有些唇干舌燥,听书人却把疲劳忘得一干二净。

当年的说书人大多已经过世,说书这门艺术在农村已经很难找到传人,说书人的音容笑貌和听书的场景,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也不会抹去。

(选自《山水恋情》,作者为江苏宜兴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最常见的、为村民喜欢的文化生活,而村子里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请人说书的场次。

B.说书人的舞台虽然简单,但他们往椅子上一坐,响木一拍,嗓子一亮,演绎的场景动作一下子就能控制听书人的情绪。

C.当年听来的关于肖飞买药的故事,虽时隔多年,但仍被“我”复述得绘声绘色、波澜起伏,与“我”曾有说书经历不无关系。

D.说书人的音容笑貌和听书的场景,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看出当年哪怕是简单的文化生活也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文写“听书人眼神都聚焦在说书人身上”,后文又写整个书场里人“睁大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说书人”,前后呼应,表现听众的投入状态。

B.说书人话锋一转的“许我不一一道来”,与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且把闲话休提”所采用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转入正题的一种手法。

C.说书人所说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药店掌柜是“横肉贯脸,三角眼”,特务是“穿黑色衣裤,腰圆膀粗”,可见《烈火金刚》塑造人物具有脸谱化的特点。

D.本文题为“听书”,涉及说书人和听众的笔墨不少,其中又插有说书人所讲的故事,使文章故事套故事,是为了突出抗日英雄的机智与勇敢。

8.本文是如何表现说书人高超的说书技艺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在“看红色传奇,学百年党史”活动中,学校戏剧社要把本文涉及的《烈火金刚》故事搬上舞台,邀请你参与宣传海报的设计,请你为海报设计标题和宣传语,不超过80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隐太子①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忠臣,龙逄、比干③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十六年,称绵惙,太宗夜梦征若平生,及旦而奏征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及将祖载,征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③龙逄(关龙逄,被夏桀杀害)、比干(被商纣挖心)

10.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素之 器:重视、器重

B.征有经国之才 雅:很、极

C.帝令彦博征 让:礼让

D.绢布千段、米粟千石 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1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少有大志。虽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但他仍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B.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魏征善于辞令。魏征向唐太宗提出愿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请求,并巧用典故,正反举例说理。结果,唐太宗被魏征打动,并因此赐给他五百匹绢。

D.魏征节俭自持。魏征死后,朝廷欲以重礼厚葬,但其妻裴氏强调魏征生平节俭,故对朝廷供给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只用布车装载棺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4.李建成和李世民先后皆任用魏征,请结合原文指出二人因何结局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不得张乔消息

郑谷①

天末②去程孤,沿淮复向吴。

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

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注】①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②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孤身一人乘舟沿准水而下,去往吴地,路途遥远。

B.颔联中诗人不知友人是否安稳到家,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C.颈联借景抒情,诗人看着眼前开阔、明丽的景色,心胸也开阔了起来。

D.尾联中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情绪低落,绕着村落漫步,心情十分复杂。

16.清代陆次云评价本诗“其念甚深,岂独怀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②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 王维在《使至塞上》描绘边塞雄浑壮阔奇丽景象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史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从单一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背面敷粉”在《三国演义》和《水浒》里还没有被广泛运用。到了《红楼梦》里,成为塑造主要人物的基本手法之一。《红楼梦》开笔写作之前,作者已对全书结构有了通盘考虑,虽然后四十回是别人续补的,但并不妨碍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主要得力于作家把人物塑造放在第一位。,在很大程度上又归功于对人物正面的和“背面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众多的人物成为名副其实的圆形人物。

《红楼梦》的作者要突出林黛玉的单纯、真挚,却处处写她的嫉妒、尖刻,越是写她嫉妒、尖刻,越显得她单纯、真挚。要突出薛宝钗的胸有城府,却处处写她的宽厚、随和,越是写她宽厚、随和,越显得她胸有城府。在《红楼梦》之前、同时和之后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无一例外的是才子佳人,结果只是使读者生厌。而《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天出现在荣国府,众人观察她“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却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如此而已。这么一个怯弱少女,

这种人物描写技巧的依据是什么呢?现实生活里的人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完全单色调的人。人性、人心总是,其中包括彼此对立的方面。

18.请根据语段内容,解释“背面敷粉”的内涵。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要学到新东西,要不断进步,。只有懂得谦虚的意义,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会处处受人喜爱。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更加精彩,我们的能力也会有所长进。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大师们提供的“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之说,就是要我们记住:不论你的资力、能力如何,在茫茫人海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无疑是渺小的。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很高的时候,

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汲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不足而自省,才会在挫折面前发愤努力。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知道的、了解的只是汪洋中的一滴;而别人,在某一方面肯定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的“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中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

B.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每个人的表现。

C.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D.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低头是一种能力,它是不自卑,不怯弱,是清醒中的嬗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表达(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园”。它可以是鲁迅的“百草园”,可以是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可以是陶渊明的“园田”,也可以是史铁生的“古园”……

你的记忆里有一座怎样的“园”?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C

4.①论证思路严谨:文章先提出诗歌需要新鲜的语言和极富内涵的心灵的观点,然后分析后工业时代中外诗人心灵沙漠化的现状及原因,最后从审美和哲学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②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例证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③论述语言准确:文中“普遍”“不少”“有些”等修饰限制语,体现了语言的严密。

5.①语言鲜活,具有高雅境界;②提炼生活,展现艺术张力;③穿透表象,揭示潜在力量;④主旨深刻,追求崇高精神。

5.B 7.D

8.①直接表现:如通过引入正题的“话锋一转”,说到关键处的“急刹车”以及再现说书内容的精彩情节来表现其高超的说书技巧;

②侧面衬托:如通过书场的寂静,听书人、爱打闹的小屁孩完全投入的状态来侧面衬托其高超的说书技巧;

③细节描写:“每当这时,说书人会故意卖个关子,抓起台上的紫砂壶送到嘴边,喝口茶润润嗓子,故意咳嗽一声”,用“抓”“送”“喝”“咳嗽”等一系列动作来表现其故意卖关子的说书技巧;

④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交融:如文中说书人高兴、伤心时的表情与听书人对应的情绪表情结合描述,从而表现其高超的说书技巧。

9.标题:《肖飞虎口取药》

宣传语:大刀英雄史更新刀劈日军身负重伤,孤胆英雄肖飞临危受命,只身前往被日本人控制的药店智慧周旋,欲知详情,请看校戏剧社倾情演出的戏剧《肖飞虎口取药》。

10.C 11.B 12.A

13.(1)有人毁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

(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14.①李建成不听魏征谏言。

②太宗能从谏如流,信任魏征。

③太宗是真正的敬重人才,任用人才,为国家考虑。

15.C

16.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友人孤身一人离去,路途遥远,不知友人是否到家。②抒发了自己对兵燹战乱的忧虑之情。

17. 烟笼寒水月笼沙 悠然见南山 留取丹心照汗青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8.背面敷粉是一种写作技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其特征的相反面,互相映衬对照,使某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9.①它的(主要)人物塑造的成功

②却使(千千万万)读者倾心

③由若干方面构成的

20.B

21.①就必须放低自己的姿势 ②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 22.①原句使用了两个“它”,将长句分隔成三个语意完整的短句,层次感强,表意清楚明了。②原句使用了两个“不是”,着重强调了低头不是自卑、怯弱的表现,语势更强。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园”。它可以是鲁迅的“百草园”,可以是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可以是陶渊明的“园田”,也可以是史铁生的“古园”……

你的记忆里有一座怎样的“园”?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以“记忆中的园”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既是对个人情感体验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文学作品中“园”意象的一种呼应与再创造。审题立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园”的多重含义。这里的“园”不仅指实际存在的、具体的园林或园子,如鲁迅笔下充满童趣与自然的“百草园”,萧红笔下充满温情与自由的“祖父的园子”,更可以是心灵的一片净土,是精神的栖息地,如陶渊明笔下超脱世俗的“园田”,史铁生笔下思考生命意义的“古园”。它代表着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记忆、情感体验与精神寄托。

其次,探索个人与“园”的情感联系。每位考生都需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那座属于自己的“园”。这座“园”可能是一个儿时的乐园,藏满了欢笑与纯真;也可能是一个静心学习的书房,见证了努力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还可能是一个心灵慰藉的角落,在挫折与困惑时给予力量与安慰。通过记叙这座“园”的故事,展现其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确定文章的立意与主旨。在叙述“园”的故事时,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价值、人生哲理或精神追求。可以是对童年美好的怀念,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等。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让文章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回忆,更是对自我成长、人生经历的一次深刻总结与升华。

综上所述,本题旨在引导考生通过记叙“记忆中的园”,表达个人情感,展现精神风貌,思考人生意义,是一次心灵的回望与成长的见证。

例文:

心中的园地,永远的芬芳

在三月温润的空气里,我总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园子的草地上,黄色和紫色的小花在熏风里缓慢绽放,园子里种着黄瓜、豆角、萝卜……在四季的更替里,各种果实慢慢从发亮的枝条里长出来。这里不是陶渊明的“园田”,不似鲁迅的“百草园”,更不同于萧红的“后花园”,但却是我心中永远芬芳的菜园。

六月份母亲用竹竿架起了豆角架,“万条垂下绿丝绦”,长长的豆角像绿色的瀑布一样,生机盎然。蝴蝶在豆角架之间的空隙里自由飞舞。“儿童急走追黄蝶”,我是亲自体验过的。追蝴蝶不只是追蝴蝶,也是在追逐童年的快乐,更是在追寻儿时的梦想。丝瓜长得最旺盛。野蛮生长的丝瓜到处攀爬,一不留神就爬到高不可攀的树梢了。硕大的丝瓜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个丝网结构的“瓜瓢”了。最新鲜的要属黄瓜了,青绿色的黄瓜挂着晶莹的露珠儿,通体长满了白色的小刺儿,黄瓜头上顶着金黄的小花儿,用手一碰就会碎似的。黄瓜虽比不上丝瓜高产,但比起西红柿、茄子、辣椒要旺盛得多。家里有这个菜园,吃菜是不用发愁的。

记忆中的一年夏天,父亲用自行车带我去卖黄瓜。小小的我,坐在高大的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装满黄瓜的竹筐绑在车子的后座上,父子二人走街串巷。父亲负责称重,我负责叫卖。隐约中记得我没有一丝羞涩,只是使劲地喊着。幼小的我认为,家里的黄瓜是世界上最脆、最新鲜的。黄瓜卖了多少钱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回家后母亲的夸奖我是记得的:“人虽小,却很能干嘞!”

后来,父亲还带着我卖过地瓜淀粉。我蹬着三轮车拉着淀粉和父亲,嘴里哼着不知名儿的曲调。那曲调,虽然没有什么心碎呐喊的感觉,但是,至今难忘!

再后来,我家在菜市场上有了固定的摊位,不再走街串巷。摊位前总是很壮观,时不时地传出哈哈大笑的声音,因为这里总是围满了小伙伴,好像我们不是来卖菜的,而是来菜市场游戏的。独自一人时,我就坐在摊位旁边,静静地看书,仿佛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喧嚣,直到一声“这菜咋卖的”的询问,我方才苏醒。

如今,家里已经没有了那方菜园。那“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蝴蝶也早已不见,印象中的菜摊也变成了一个点,若隐若现。我家的菜园,何止是个种菜的地方,那里更是装满了梦想,明晃晃的,永远新鲜漂亮。就像那句话说得好:“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