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学语文教资试卷(2024高中语文教资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4中学语文教资试卷(2024高中语文教资真题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5 12:28:07

徐州市第三中学(Xuzhou Number Three Middle School),简称“徐州三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徐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高级中学,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校、首批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新高一开学调研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卷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3=9分)

材料一:

我觉得,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确的。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人生。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

我就不可能像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地追求下去。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

(摘编自铁凝演讲《怎样少走写作的弯路》)

材料二:

“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铁凝称,我们尤其需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

“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觉地扎根中国。一个作家,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写作,就是为人类写作。”铁凝举例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以《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些都证明,那些满怀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作家,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次第展开。

(摘编自张茜翼《铁凝:文学创作越是面向世界越要自觉扎根中国》)

材料三:

你的题材一定要是你个人的、又超乎你个人的,要是大家的,是这个社会的,一定要找那个结点,选材一定要注意这个东西。“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如果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定的把握了。能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前瞻性。这种意识久而久之成习惯了,提取素材、抓取题材、观察问题的时候你肯定就能找到那些东西。一旦有这种意识以后,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会知道哪些东西有同感性,哪些东西没有同感性。如果你的题材具有同感性,你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如果你的作品中的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社会的命运相契合了,你才可能写出大的作品。

(摘编自贾平凹座谈会发言《写作的秘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铁凝认为即使是有才华的作家也不可能驾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敏感区,找到之后才能少走弯路。

B.铁凝认为自己的生活敏感区在发掘和表现平凡的人和事,而蒋子龙在这方面有欠缺,他更擅长描写宏大的场面,把握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

C.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的文学创作能扎根中国,又与世界进行交流,就能超越国界,唤起共同的人性。

D.作家选材时要注意同感,要多关注社会,避免个人感受与经验,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写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分析了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具有较强感受能力,文学也是需要天分的,指出业余作者往往缺乏相应能力,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B.材料二中两次直接引用铁凝的观点并进行细致分析,意在阐明铁凝的文学创作观,让读者充分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C.材料三中指出作家在关注社会过程中,有些问题看不清的时候,要善于把大的事情往小里来看,就会把问题看清楚。

D.三则材料都是在探讨如何写作的问题,都贴合创作实际,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写作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9分)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诗和王诗题目都有“山中”,内容都写了诗人在山中所见到的景色。

B.张诗所写的是春景,万物生机勃勃,王诗写的是萧瑟枯寂的深秋之景。

C.张诗借留客山中描绘了一幅山水画,而王诗是作者山行时的有感而作。

D.张诗和王诗的语言风格相近,虽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但又耐人寻味。

5. 这两首诗中,都写到山中“无雨”却“湿衣”,但原因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红楼梦》考察(10*3=30分)

6.“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① 和② 的“还泪之说”。( )(3分)

A.①绛珠仙草 ②神瑛侍者 B.①警幻仙子 ②补天之石

C.①空空道人 ②补天之石 D.①神瑛仙草 ②绛珠侍者

7.贾雨村最初是靠谁的接济,才得以进京赴试?( )(3分)

A.林如海 B.贾政 C.冷子兴 D.甄士隐

8.第四回“薄命女偏连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章回在情节设置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构思精妙,引出了薛蟠、香菱等重要人物。

B.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

C.塑造了贾雨村冷酷无情,徇情枉法的贪官形象。

D.渲染了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引人入胜。

9.秦可卿死前入谁之梦托后事?()(3分)

A.王熙凤 B.林黛玉 C.薛宝钗 D.李纨

10.“金陵十二钗”中最先病逝的是()(3分)

A.林黛玉 B.秦可卿 C.妙玉 D.李纨

1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春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传至贾家,宁荣两府上下内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有得意之状,只有宝玉置若罔闻。

B.“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句判词表明了迎春的才情与品性,暗示其生于即将没落的封建家族,才能无处施展的命运。

C.秦可卿丧事头绪纷繁,再加上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于是贾珍听了宝玉的意见,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D.刘姥姥进荣国府求助历尽曲折,先是想求人找周瑞,门口那些人听了都不想理睬后辗转找到周瑞家的,好不容易才见到王熙凤,得了二十两银子。

12.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宝玉病时,全家忙碌,贾芸红玉等人守着宝玉,渐渐混熟,贾芸把自己的手帕传给红玉。

B.黛玉因记挂宝玉被父亲叫去,晚上来怡红院看望,由于袭人发脾气,且有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的很,没有开门,这不禁动了黛玉的身世之悲,开始哭泣。

C.宝玉在冯紫英家,与琪官蒋玉菡互相欣赏,并交换了汗巾。谁知道那是袭人的东西。

D.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张生,黛玉自比崔莺莺。

13.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老祖宗贾母的雅兴,贾母即命______画大观园的“行乐图”。请问这个人是( )(3分)

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14.“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写的人是:()(3分)

A.秦可卿 B.贾迎春 C.尤二姐 D.林黛玉

1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3分)

A.王熙凤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叹春

四、默写(12*1=12分)

16. ,悠悠我心。(《短歌行》)

17.羁鸟恋旧林 , 。(《归园田居》)

18.谢公住处今尚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

19.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20.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1. ,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

22.千古江山, ,孙仲谋处。(《永遇乐•赤壁怀古》)

23.乍暖还寒时候, 。(《声声慢(寻寻觅觅 )》)

24. ,风雨兴焉。(《劝学》)

25.青,取之于蓝, 。(《劝学》)

26.师者, 。(《师说》)

27.道之所存, 。(《师说》)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①张诗中“湿衣”,是实写,因为山中云雾缭绕,行走其中会沾湿衣服,写出云锁的深山的自然美景;②王诗中“湿衣”,是诗人主观错觉,诗人行走在山中,山色苍翠欲滴,让人产生如同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而有衣服被打湿的错觉。

6.【答案】A

【解析】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故选A。

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本章节的相关内容,贾雨村是在《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故为“假语村言”。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D项,“渲染了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错误,没有渲染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D错误。故选D。

9.【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本章节的相关内容,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提醒凤姐“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指出贾府气数将尽必将衰败,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金陵十二钗’中最先病逝的是”,然后分析选项,明确选项考查的名著是什么,考查的方向是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分析辨别。

B项,“秦可卿”最先病逝,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宁国府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死亡顺序:秦可卿、贾元春、林黛玉、贾迎春、妙玉、王熙凤。其余六位《红楼梦》中未明确提及离世时间。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B项,应是探春。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导读情况。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有关内容了解掌握情况。答题时,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B项,“由于袭人发脾气”说法错误,应该是“由于晴雯发脾气”。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主要考核《红楼梦》中细节,选D。

14.答案:D

15.答案:A

16.青青子衿

17.池鱼思故渊

18.渌水荡漾清猿啼

19.百年多病独登台

20.相逢何必曾相识

21.江山如画

22.英雄无觅

23.最难将息

24.积土成山

25.而青于蓝

2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7.师之所存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