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详解(198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991年高考语文试卷详解(198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0 22:55:58

第三看注释。高考语文试卷中没有无用的信息。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阅读理解以及现代文阅读理解等试题后面的注释、链接以及材料的出处等对我们解答试题有时至关重要。而有的考生由于平时没有养成看注释的习贯,往往忽略这些位置不突出的、不显眼的细枝末节的信息就直接答题,结果不是不会答就是答错。

请看199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最后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27---34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

34.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如果我们在答题之前留意到了注释中的“1828”,再注意到副标题中的“1928”,“特殊的日子”不就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吗?简直是送分!注释就是如此重要!古诗词阅读亦是如此!

请看下面两道高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2010新课标全国卷 )。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2011 新课标全国卷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第一道题的注释“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派別或类別是边塞诗,根据已学过的边塞诗常识,我们知道,边塞诗或表达将士们英勇杀敌、效忠立功的豪情壮志;或表达戍卒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或表达征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等。我们就快速缩小了思考的范围,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很容易回答“(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风雪交加、艰难苦寒的环境及去戍边离別家乡的路。“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显然是表现了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道题的注释①周朴(?~878)告诉我们是唐朝诗人,且写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晚期;注释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或者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注释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告诉我们作者借秦国兴衰来咏叹唐王朝的衰败。当然看标题就知道这首诗是怀古诗或咏史诗。怀古则伤情。这样一来,再结合具体诗句提炼压缩就完成了简要分析。就形成了 (1)题的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注释为我们理解作品、回答试题提供了有效信息,不可忽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