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错字太多签意见(语文卷子家长签字评语错别字太多)

语文试卷错字太多签意见(语文卷子家长签字评语错别字太多)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03 18:13:18

右上角添加“关注”,收获更多语文学习的干货哦~


近几年,高中教学改革的呼吁声越来越高,改革的步伐也越走越快。这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闪耀登场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设立了一个“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任务群,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即便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高中生也是错字频出。默写一篇课内文言文,常见的汉字经常写错,生僻字的错误率更高。

这可怎么办呢?课程标准的任务完不成,关键是考试中的名句默写也拿不到满分呵!

其实呀,我们可以把文字学的知识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中来。以形象有趣的古文字来增加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还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一举多得。

最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汉字的演变,也就明确了汉字的书写,那么,名句默写拿满分,不是轻而易举吗?

近几年高考语文不断改革,名句默写题型也在不断改革,由识记型默写逐步过渡到理解型默写,难度逐渐变大,分值趋于固定,综合各地高考试卷比较分析,以6—8分为多。

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得到满分,错因众多,比如写错别字、写错句子、漏掉或添加虚词等,这其中又以写错别字现象突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只是机械记忆。以形象有趣的文字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轼的《赤壁赋》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必修篇目,因其情感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默写时错别字频出。下面以《赤壁赋》中常见错别字为例,举例说明如何把文字学知识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1、桨与浆

“桂棹兮兰桨”一句中的“桨”字,很多学生误写为“浆”,二者区别在于:

桨,小篆作

桨(小篆)

《说文》:“从木,将声。” 本义为划船用具,短小者称“桨”,长大者曰“橹”。

浆,小篆作

(浆)小篆

《说文》:“从水,将声。” 本义指古代一种含有酸味的饮料。

两者都是形声字,声旁一样,表义的形旁不同,两者的含义有所不同。在文中,“桂棹兮兰桨”一句中的“桨”,是划船的工具,表示船桨的意思,应为从木的“桨”。

2、郎与朗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郎”字,很多学生误写为“朗”。二者音同,表义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郎、朗字形相近,郎,我们知道,是对男子的敬称,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家的儿子就要叫“令郎”。再比如,“新郎”、“伴郎”。

可是,你知道吗,“郎”在造字之初,可不是这个意思呦!

“郎”,小篆作

郎(小篆)

《说文》:“鲁邑也,从邑,良声。”

也就是说,“郎”本义指古邑名,即鲁亭,在今济宁境内。其右边形旁“邑”字的写法,在简化字中变成了右边的“阝”。

简化字中的右“阝”,表义上多与地名、行政区域有关。如“邹”,《说文》:“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意思是说,邹,是古代一个小国家的国名。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济宁市。唐为邹县,历代沿袭,明清时皆属兖州府。

再如“郊”,周朝,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

“朗”,小篆作

朗(小篆)

《说文》:“明也,从月,良声。”

形旁与月亮有关,本义指明亮,如《兰亭集序》中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

《赤壁赋》一文中的“周郎”,是对周瑜的美称,使用的是“郎”的引申义,与表示“明亮”义的“朗”无关,应用“郎”而不用“朗”。

这里乱入一句,能把“郎”写成“朗”,还真不是一般人。周瑜知道了,会不会去你的梦里找你?

3、驾与架

“驾一叶之扁舟”中的“驾”字,很多学生误写为“架”。二者的区别如下:

“驾”,小篆作

驾(小篆)

《说文》:“马在轭中。”

轭,指的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既然马已经被套在车轭里,那可就由不得马儿胡乱跑了,就可以控制这匹马,拉着车上的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了。由此,“驾”引申出“操纵,驾驶”之义。白居易《卖炭翁》里有“晓驾炭车辗冰辙。”“驾炭车”也就是驾驶炭车的意思。

“架”,小篆作

架(小篆)

《说文》:“从木,加声。”

本义指棚架,想要一个车棚,需要有人搭架子,由此,“架”引申出“建造,搭设”的意思。比如战争片中,经常会看到“架大炮打敌人”。

《赤壁赋》一文中的“驾一叶之扁舟”,是指驾驭一艘小船的意思,应为表示“驾驶”义的“驾”。

4、蝣与游

“寄蜉蝣于天地”中的“蝣”字,学生经常写作“游”,多是音同形近造成的错误。

这里比较复杂,涉及到“斿”字。

“斿”甲骨文作

斿(甲骨文)

金文作

斿(金文)

从㫃,从子,本指古代旌旗上面的飘带或下垂饰物。

“㫃”,甲骨文作

㫃yǎn(金文)

象形字,像一面飘扬的旗子,竖立的部分代表旗杆,旗杆顶端是一些羽毛类的装饰物。这些东西很小,所以又从“子”,表“小”义。

后“斿”字义分化,引申出“游水”、“遨游”之义,“斿”也不再单独成字,根据字义不同,分别加上不同的偏旁以示区别。表“旌旗饰物”之义,加“㐬”写作“旒”来表示。

“游”小篆中加

水(小篆)

写作

游(小篆)

专用以表示“游水”之义。

“蜉蝣”二字中的“蝣”,小篆写作

蝣(小篆)

下面是虫子的象形,与虫有关,所以偏旁为虫,而不写作“游”。


经过这样的讲解,是不是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理解了汉字的演变,知道每一个汉字的意思,文言文的名句默写,还会写错别字吗?

你转发收藏了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