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跟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的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这一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的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促使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作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一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苇丛深处水鸟争喧,绿萍底下不时翻上气泡,散发微腐气息。黎国铧感觉没错,色泽鲜艳的浮漂很快被扯动,他三番五次收竿,吞钩鱼儿都偏小,放生了。后又钓起一尾两磅多的鲶鱼。他打手势问罗杰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摇头,他便摘钩,滑溜溜的鲶鱼扑通扎入水草,惊走红蓼花穗上的蜻蜓。
罗杰斯示意有话说,黎国铧趋前俯身。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轮椅通道已到尽头,但钓鱼本是骆琳娜为爷爷还愿,便听他的。老人兴致高,执意弃轮椅拄拐杖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尤其是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的记忆力,惟剩飞行员的视力未被衰老压倒。他目力炯炯,认穴般指戳,呼哧带喘道:“就是这里。”
这段河岸峭拔,怪石嶙峋。黎国铧拂去树墩青苔,扶罗杰斯坐下。眼底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怎么看也不像钓客吉位。老人又示意别用假饵,河边湿泥里蚯蚓多的是。这倒合黎国锋心意,他也不喜欢塑料假饵,便戟张手指抠泥,两三下便有蚯蚓。在乱石间隙下钓,湍流簇拥橙色浮漂,如沸汤翻腾,鱼能咬钩?老人像时光穿越,固执追寻回不去的昔日,然而生命就像破蛹羽化的蝉,再也钻不回草间蜕壳。
黎国铧已无鱼获之念。他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他看罗杰斯的状态不错,便拉话。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
罗杰斯嘟囔道,他记得清楚,当时驾机低飞扫射封锁道路,日军对空还击,子弹穿过机身钻进小腿。他一时还没感觉,机枪手却没了声息,一看战友已歪倒在机枪上……黎国铧没带笔记本电脑,便用手机录音。老兵嘶哑声线化为波长在手机屏幕起伏,就像黔南莽苍群峰切割出波浪形天际线。罗杰斯呲牙咧嘴驾机飞回成都,降落时冲出跑道,昏死过去。那是他在飞虎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语罢老兵满脸皱褶现出光晕,好不容易聚拢的散乱记忆,又拐入另一段光阴隧道。养伤的日子他拄拐到锦江边,在青羊宫外小摊吃麻辣凉粉,那是他和蓉贞初遇时刻。老人清晰记得,蒙贞鬓边插着芙蓉花,两条羊角辫晃来晃去,让他心跳。
罗杰斯眼瞳好像散焦了,从虚空看到生命中最长的那个时辰,思路从青羊宫翘起的飞檐飘然坠地,老人表情神秘道:“黎,告诉你一个秘密。”黎国铧侧耳聆听,孰料是骆琳娜都不晓得的家族轶事,原来她奶奶蓉贞并非盐商之女。罗杰斯为访佳人多次到青羊宫,羊角辫少女的倩影就像锦江边一绺杨柳在眼前摇曳。他记不清吃过多少碗凉粉,并爱上麻辣。蓉贞就是卖凉粉的女孩,盐商门第是她初次去俄亥俄州拜见公婆时即兴编的。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
罗杰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令黎国铧诧异。故乡遥远面影在老人语言中缓缓展开,青羊宫香烟缭绕的炉鼎,高大的银杏树,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凉粉挑子的小灯笼……
老人语罢吐纳调息,呼吸显短促,他累了。黎国铧关闭手机录音,钓竿依然翘挺,没有动静。天风放牧碎云擦拭晴空,对岸层叠林木摇出绿光,掩映其间的红蓝屋顶,像波浪间的帆翼。罗杰斯腿脚不行,腰板仍挺得直,未衰退的还有眼眸,投向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一江来水泛满夏天墨绿,涌向切萨皮克湾,在河口天际线变蓝。
黎国铧想察看鱼饵,罗杰斯忽又开口:“黎,你要离开了,我的故事也说完了。”黎国铧暗惊,这想法只是刚和骆琳娜提起,老人听力断难听到,却能感知。黎国铧欲言无语,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
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传导过来的能量这般猛烈,莫不是水獭误咬鱼钩?
收放之间,活物经不住绞线器物力量,一点点升出水面,竟是一尾肥大的海鲈鱼。它绝望扭动,壮实黑脊和肚腹银鳞闪闪发亮,陌生世界激发出它愤怒最高值,一头又扎入浪沫。黎国铧耐心反复拉锯,终于把大鱼拽起。这种游弋咸淡水域的海鲈鱼,他此前钓过,却未见过这么大的,足足五磅多!
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杰斯“端坐轮椅”“闭目冥想”,可以看出他对此次出游钓鱼非常满意,后来黎国铧用塑料假饵钓上的鱼,因为形体小又让他不满。
B.老人“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再现了老人拄杖步行的艰难,强调了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的身体状况。
C.黎国铧的祖辈曾得到飞虎队保护而幸免于难,再加上能给罗杰斯做抗日口述访谈,让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罗杰斯这件事很有意义。
D.骆琳娜的奶奶蓉贞当年初次拜见公婆时谎称自己是盐商的后代,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凸显水面清澈、平静。这与后文写下游石滩的“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形成对比。
B.小说写“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
C.小说依次写到罗杰斯“嘴角笑意似有若无”“满脸皱褶现出光晕”“额上都堆满笑纹”,既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最后以“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对飞虎队功绩的缅怀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伤情绪。
8.小说最后三段对于黎国铧的钓鱼过程,作者都放在罗杰斯的视线中来叙述,以突出罗杰斯是真正的“钓客”,请对此加以分析。
9.小说题为“老人与河”,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请赏析其构思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知者同功。夫爝火在缥烟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唐漏若鼷穴,一璞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痈疽发于指,其痛遍于体。故蠹蠔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材料二: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 ”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楚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卑梁人A操其伤B子以让吴人C吴人应之D不恭E怒F杀而G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采桑,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的“衣”用法相同。
B.举,派,发,与《谏逐客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的“举”意思不相同。
C.克,战胜,攻破,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D.“得楚平王之夫人以归”与《六国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痈疽溃烂会污染很多地方类似,积聚怨恨可能会酿成祸患,因此要让灾祸不发生就要对纷繁复杂的现象百般预备,重重戒防。
B.智者和贤者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地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是因为叛乱事件和阴谋曾经发生,并且治乱、存亡的区别很难辨别。
C.孔子能从细小之处看到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深远,他预见到子贡做法的危害,于是否定其赎人却不领取金钱的做法。
D.楚国与吴国两国既没有洞察事情的开端,也没有预见到事情的结局,还不能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导致因边邑小事展开大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4.两则材料对微小事情的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谁怜”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孤雁要面对高远浩茫天空的担忧与同情怜悯之情。
B.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哀鸣声声,好像出现了幻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孤雁的渴望、煎熬。
C.尾联运用对比,以野鸦的无忧无虑、鸣噪不停反衬孤雁的孤寂、凄苦,暗含对野鸦的羡慕。
D.诗人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正合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句意。
16.“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有人认为此诗的“诗骨”为“飞鸣声念群”一句,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依据。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描绘出阿房宫的门钉之多,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贪婪与奢华。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古帝王盘庚为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驾着小船在清澈宽广的湖面上飘荡。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者,鲁迅一生始终把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当作自己①_____________的职责。他以其炯炯目光注视着旧中国的现实和人民的命运,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于损害、侮辱的中国妇女,表达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鲁迅以妇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且较为成功的作品有《祝福》《离婚》和《伤逝》。在这三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祥林嫂、爱姑、子君这三个旧中国下层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三个形象都贯穿着鲁迅对中国妇女问题的一系列思索。他赞扬爱姑爽朗、泼辣的斗争;对祥林嫂善良、安分的挣扎,他表示同情;歌颂追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子君。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于黑暗的社会中艰难地维持生计,各种各样的磨难无时无刻不席卷而来,在此境地下,她们的呼声是那样的②_____________,几乎全然潜隐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但是,鲁迅明确地认识到她们有可能成为新的革命动力,清楚地看到中国妇女尚有发扬光大的“火花”。
鲁迅先生较早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他对当时社会压抑女性的病态现象进行了审视和批判,向我们揭开了封建礼教下妇女悲惨命运的血淋淋的真相,为推动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向前迈进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当今社会仍具有③_____________的现实意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20.请把文中划框的部分改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月壤是月球的“外衣”。在严苛的环境下,月表的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同时叠加了太阳风、宇宙射线的注入,以及在陨石与微陨石的轰击、翻耕等作用下,①_____________,其厚度可达数米至十几米。月壤的成因说明月壤是月球内外动力演化的“留声机”,不仅记录了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线索,也富含地月系统撞击历史、空间环境、暴露历史等外营力信息,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工程价值。
月壤本身是资源吗 是,而且是一种重要资源。未来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和运营,最有可能大规模直接利用的月表物质就是月壤,月壤3D打印技术有望助力未来月球科研站建设。同时,②_____________,例如水、稀有气体、挥发分、钛铁矿等,是维持科研站长期运营原位资源利用的重要对象。
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月壤采集任务。嫦娥六号的月面采样时间相比嫦娥五号,压缩了数小时。如何抢回这几个小时,智能化采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嫦娥六号采用了智能化采样,这就减少了很多和地面交互的环节,③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框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模样。而人生的悲剧,往往都是从丢失自我开始的。人生需要不断地找回自我,只有守住自我,才能守住为人的根本。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混淆关系,由材料一第1段“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是作品的真假、有无、虚实等成就了作品的空白艺术,选项将它们说成了运用空白艺术的目的。B项,“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C项,表述绝对化。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由材料一第2段“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的效果”可知,作者的“写”能影响读者对“不写”的解读,只是较为困难,而“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则于文无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
4.答案:①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增强审美意蕴。②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④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用笔灵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设置空白”即“不写”,结合材料一第5段可概括出使小说具有开放性、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兴趣等要点,由材料一第6段可提炼出增加不确定性,“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等要点。由材料二第3段,从作者的反、正论述中可概括出增强空灵美的要点。
5.答案:“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成亲的消息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补写的语句与人物性格相符,如黛玉可能有对宝玉的怨恨、遗憾等多种情感。注意言之成理。
6.答案:D
解析:D.“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错误,结合“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可知。故选D。
7.答案:B
解析:B.“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错误,无中生有。故选B。
8.答案:①“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是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②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时,是在罗杰斯的指挥下,依照罗杰斯的手语,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③钓到鱼后,以“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
解析:①结合“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可知,是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②结合“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朗巍巍打手语,黎国锋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刺刺剌挣扎,直弯入水”可知,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时,是在罗杰斯的指挥下,依照罗杰斯的手语,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③结合“黎国锋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可知,钓到鱼后,以“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
9.答案:①“老人与河”,指老兵罗杰斯在孙女和黎国铧陪伴下,在河边钓鱼的事情,是小说的中心事件。②“老人与河”,又指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③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
解析:①结合“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可知,“老人与河”,指老兵罗杰斯在孙女和黎国铧陪伴下,在河边钓鱼的事情,是小说的中心事件。②结合“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可知,“老人与河”,又指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③结合“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可知,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
10.答案:CEF
解析: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11.答案:C
解析:“意思相同”错
12.答案:B
解析:因果关系错
13.答案:(1)祸患的苗头如果不及时灭掉,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
(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
解析:
14.答案:①材料一认为小害会引起大害,要敬小慎微,防微杜渐。
②材料二认为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只有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对于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百般预备,重重戒防,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对福不必想得过多,对祸要多加防备。同时受到霜打,有遮蔽的就不易受伤;愚钝的人有了防备,就和聪明人一样有同等功效。那小火把在刚刚点燃时的飘忽火星,只须用一根手指就能按熄;池塘堤坝的漏洞只有像老鼠洞那么大时,只须一块土块就可堵塞。但等到火势烧及孟诸泽、蔓延的范围有云梦泽那么大一片,洪水从九江决口,泛滥淹没整个荆州,那时即使调动全国所有军队也都无法扑灭堵塞。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祸患的苗子如果不及时扑灭,就会像火碰上干燥物、水遇上低湿处一样,蔓延扩散开来。痈疽虽然长在手指上,但它引起的疼痛却会遍及全身;蛀虫咬啮,会裂损毁坏房梁柱子;蚊虫牛虻的叮咬,会引起牛羊痛得乱蹦乱跑。所有这些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材料二:
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蠢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和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支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推辞不支取金钱。孔子说:“端木赐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支取金钱,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支取金钱,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深远啊。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答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走了。吴国人去报复,把那个楚国人全家都杀死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竟敢攻打我的城邑 ”发兵去攻打吴国人,连老弱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城邑,攻破楚国边邑,把它夷为平地,然后才离开。吴国、楚国因此展开大战。吴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跟楚国军队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俘虏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夏啮。又接着攻打郢,得到了楚平王的夫人,把她带回吴国。这实际上还是鸡父之战的继续。凡是要守住国家,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开端,其次是预见到事情的结局,再次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了解它。这三样都做不到,国家一定危险,自身一定困窘。《孝经》上说:“高却不倾危,因此能够长期保住尊贵:满却不外溢,因此能够长期保住富足。富贵不离身,然后才能保住国家,使人民和谐。”楚国恰恰不能做到这些。
15.答案:C
解析:“对野鸦的羡慕”错。
16.答案:①本句意为孤雁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伴的思念,正是诗人流落夔州时渴望与亲朋团聚的心情写照,是本诗“孤”这一核心情感的体现。
②本句描写了一只虽孤独但仍执著追寻的大雁,正是诗人孤单痛苦中奋力追寻形象的象征,统率全诗。
解析:
17.答案: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18.答案:①义不容辞;②微乎其微;③发人深省
解析:
19.答案: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于被损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解析:
20.答案:他同情祥林嫂善良、安分的挣扎,赞扬爱姑爽朗、泼辣的斗争,歌颂子君争取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追求。
解析:
21.答案:①形成了一层月壤。②月壤还富含各种资源。③有效把时间节省下来
解析:
22.答案:①将“月壤”比喻为“留声机”,生动形象地说明月壤的科学价值。
②先提出问题“月壤本身是资源吗”,再回答“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强调月壤是一种重要资源。
解析:
23.答案:略
解析:参考立意:
(1)心存敬畏,守住底线。
(2)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3)坚守心灵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