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以看出。
二、名篇名句默写。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8.“择吉”是中国人做大事前通常要做的一项古老传统习俗,以期趋利避害。《诗经·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能印证这一习俗早已有之。
9.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是写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看到的景象。
1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2.“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句则以雪写浪花。
1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与《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相同的妙思,都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烘托山之高峻。
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自己“拒谏”的指责时,用“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话来反驳,言简意明,理足气盛。
15.古代文人喜欢用“华鬓”“雪鬓”“秋鬓”“残鬓”等词语来描写自己鬓角的白发,再如杜甫的《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和陆游的《书愤》中“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也有类似用法。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某宾馆名为“平潮宾馆”,此名可能来自于《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李白(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19.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太平盛景,其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展现了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动人景象。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八、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2.《论语十二章》中谈及质朴和华美关系的两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3.《大学之道》中,“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作者被免职,未免自觉体衰、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的两句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