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拓视野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每小题2分,8分)
①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它 《新青年》杂志救国救民的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精神,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使当时(a)的文坛得以沉静。
② 读书人要建立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文学研究会通过文字肩负起启蒙大众、改良社会的时代使命,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大众需求,使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b)与共。此社团有关注现实的文学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携手共进的集体力量,以及Ⅰ、踏实严肃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精神虽然在如今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③当下时代人人皆可拥有文学 。多元的文化形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科学技术,使文学不再Ⅱ。它不动声色却又出手(c),在每个深秋浅冬里,将自由倾泻。其拓宽视野、描绘时代、明确使命、展现人生、遥看未来的作用Ⅲ。无疑,文学便是时代最好的(d)。
④我们回望过去的历史,文学研究会并未走远。其人文精神绵延 在我们的文学传承中,让我们Ⅳ阔步向前。致敬,文学研究会!
1、上面文段a~d括号处字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a聒(guā )噪 b忧戚(qì) c 阔绰(zhuó ) d箴(zhēn)言
B.a聒(guō )噪 b忧戚(qī) c 阔绰(chuò) d箴(zhēn)言
C.a聒(guō )噪 b忧戚(qì) c 阔绰(zhuó) d箴(jiān)言
D.a聒(guā )噪 b忧戚(qī) c 阔绰(chuò) d箴(jiān)言
2、上面文段Ⅰ~Ⅳ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Ⅰ持之以横 Ⅱ可望而不可及 Ⅲ不言而喻 Ⅳ心无旁鹜
B.Ⅰ持之以恒 Ⅱ可望而不可及 Ⅲ不言而渝 Ⅳ心无旁骛
C.Ⅰ持之以恒 Ⅱ可望而不可即 Ⅲ不言而喻 Ⅳ心无旁骛
D.Ⅰ持之以横 Ⅱ可望而不可即 Ⅲ不言而渝 Ⅳ心无旁鹜
3、上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承受 濡养 阵脚 穿透
B.承袭 喂养 阵地 穿透
C.承受 喂养 阵脚 渗透
D.承袭 濡养 阵地 渗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B.读书人要建立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
C.这样的精神虽然在如今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D.我们回望过去的历史,文学研究会并未走远。
5、下列句子的排序,衔接最恰当的是( )(2分)
①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最直截简便的路
②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形色或音乐,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
③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
④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⑤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思考说话所用的工具,它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
A.②⑤①③④ B.⑤②①④③ C.②①④⑤③ D.⑤②③①④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凤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英国作家莫泊桑用其代表作《项链》《羊脂球》,诠释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C.《怀疑与学问》中提出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观点,在文学创作中同样适用。
D.文学行至清代,出现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便是其中的节选。
7、根据提示填空。(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题不得分)(8分)
文学亦有季节,春秋更迭,写尽喜、忧、思、惧……
绘时代
二、综合性学习(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4分)
关关被故宫博物院“‘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展”电子展吸引。
8、请你从两幅海报中任选一幅观察其意象的选用,并结合展览主题,补全下面这首小诗。(2分)
书房
这里,有繁星闪耀,可遥想。
这里,有清风入谷,可陪伴。
这里,_____,_____。
无论是在书斋之中,
还是居庙堂之上,
书写着的不仅是文人的情怀胸襟,
也聚合着天地之间的千古唱和。
9、以下是本次书房展的部分展品,关关打算从中下载一幅作为“君子自强不息”展板的配图,你认为哪一幅合适?请说明理由。(2分)
【展品一】南宋何签“草堂客话图页”——图中将草庐与亭组合,使人想起诸葛亮奉命于危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品二】明代文徵明“骑兰室图”——文徵明一生坎坷,但他始终矢志不渝,以画表“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
【展品三】明代唐寅“双鉴行窝图并书记册”是唐寅为他的好友汪荣的“双鉴行窝”书屋所做,画中的书房被如镜的水面围绕,以表静心养性的重要性。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5分)
书房展让关关和小渡也想用经典作品为自己的书房增色,他们有了以下讨论:
关关:国家领导人曾说过“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水浒传》就是“经典”。
小渡:同意。《水浒传》的确有鲜明时代烙印,你看它在开篇诗中就将那个时代总结为“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关关:那样一个乱世中,梁山好汉们最终也不过是伤的伤,死的死,只有少数走向了仕途,另一部分就做了这“逃名英雄”,比如重回沧州为民的柴进。
小渡:A (人名)也是“逃名英雄”,他的结局是这样的:B 。
关关:以此标准看艾青的作品也是“经典”’,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最终未果。如果当年艾青获奖了,他的颁奖词会是什么呢?
10、小渡口中的“逃名英雄”还有谁?他的结局是怎样的?请你将A、B两空补全。(3分)
11、请你参与关关与小渡的讨论,为艾青写一段颁奖词(30字左右)。(2分)
(三)临写与鉴赏(3分)
小渡想在书房练习书法,她在各大电子博物馆里找到了以下书法作品打算作为字帖:
12、小渡的老师建议她从楷书临摹起,她应该选择的作品是( )。(2分)13、请你观察上面的楷书作品,从中挑选四个不同的汉字,将其临写在田字格中。(1分)
明使命
三、阅读(14-25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关发现中国有不少“咏月”诗词,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探究笔记。
甲 :
乙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予以罪废①,无所归。一日过郡学②,东顾草树郁然,崇卓③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④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⑤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琦⑥,号“沧浪”焉。
②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⑦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⑧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乌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节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释】①废:被贬为庶人。②郡学:苏州府学宫,沧浪亭就在其东面。③崇阜:高山。④并(bàng):同“傍”。⑤杠:独木桥。⑥北琦:北边曲岸上。⑦幅巾: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⑧觞:饮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②焉得更有此人
③客此 ④不类乎城中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17、“傍舟独行”是古人常有的浪漫,如【甲】文“① ”写作者独行看雪,【乙】文“② ”写作者乘船忘归,都是文人表达内心的独有方式。
18、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甲】【乙】两文中的“亭”分别有何作用?
展人生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7分)
浅谈文学作品的美
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想象和情感生生不息,这部作品的生命也就生生不息。比如有的作品描绘:“云飞泉越”“山鸣谷应”,但云会不会跳跃,山谷会不会互相呼应,一切都是因为人这么觉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这就叫做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别人或外物身上。大部分美感都含有移情作用,专注于欣赏的时候,分不清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③物的形象是人的情感的反照,而人又会反过来吸收物的姿态。举个例子:文人常常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屈的性格,这便是人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投射到了梅花身上。反过来,人也会被梅花的品格影响,做一个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的人。
④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听到“贫富不均”这个词,我们并不会有多大的感受,因为它很抽象,似乎是在客观描述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现象。但是,同样的意思,杜甫却可以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词句来,仿佛将整个景象搬到了自己的眼前,很有画面感,读后让人为之深深触动。
⑤这些创作之中包含了欣赏,欣赏之中也包含了创造,但是创造要比欣赏更进一步,把见到的意境外显出来形成作品,传达给别人。如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翠翠的细节:翠翠的话总是活泼泼的。她让爷爷唱歌时会喊:“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她生气时会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些立体的语言如果不细心体会,怎么能够领略作者用叠词表达出的孩子的稚气和单纯呢!
⑥再来看看精彩生动的环境描写的价值。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作者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是这一类,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给读者描绘鲁四老爷书房的情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假道学先生的书房:“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段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为塑造生活在这书房中的鲁四老爷这一人物恰好做陪衬,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⑦联系自己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描写的事或人,相比之下,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平淡无奇。如我在《睡眠与学习》一文中描写楼上男主回答问话的场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搭界吗?”如果加上细节描写:“楼上男主像是刚睡醒的醉汉,忽悠着一付爱答不理的眼神,右腿不停地得瑟,两手摊开,扯着嗓音喊着,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有半毛钱关系吗?”这样的从人物形态的细节描写或者更容易给读者一种画面感,让读者去体会男主由于与别人不同而显得非常不自信,借用大声说话的语调以掩饰自己那种内心薄凉的伤感。
⑧这就是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美感。学着做一个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常受美的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善于发现和欣赏,让自己常常感受到美就来自生活。
(选自“学习强国”文化栏目11月,有删改)
19、请细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2分)
20、第④段划线句除了举例论证以外还有什么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请从下列链接材料中为文章第⑤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2分)
【材料一】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选自《论教养》)
【材料二】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选自《敬业与乐业》)
【材料三】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选自《谈创造性思维》)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0分)
两只大羊 马学全
①门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伴着咩咩的羊叫。
②李海生打开门,看到王大力手牵两只大羊,正在跟村上的会计刘大明说着什么。看到李海生,王大力牵着羊径直来到他跟前。李书记,这羊我说啥也不要了。王大力涨红着脸,要把拴羊的绳往李海生手里塞。
③李海生被弄懵了,问他怎么回事。刘大明边往这边走边说,李书记,他说他养不活羊,要退给村里。什么?养不活?李海生以为自己听错了。
④李书记,我家连一棵草都没有,这羊反正我不要。王大力把牵羊的绳子丢在李海生脚下,头也不回地走了。
⑤三年前,王大力的妻子得了癌症,花光家里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最终也没救下。妻子死后,王大力不想在村里待,把两个孩子留给老人,外出打工去了。王大力在工地干了一年,攒了一笔钱,回来后全还了账。眼看儿子要升初中了,他想留下来照顾孩子。可他家两年没种地,别说喂羊了,人的粮食都没多少。
⑥来到这个离县城最远的村子挂职第一书记一个多月来,李海生深切感受到了贫困村群众生活的不易,也遇到过好几件难题,但是把扶贫羊退回来却是第一次。
⑦下午,李海生去了一趟隔壁村,从养殖合作社买了几百公斤草,雇车拉了回来。看到李海生给自己家买草,王大力有点过意不去,搓着手半天不知道说什么。李海生把两只羊交到王大力手中,跟他说,好好喂,这可是两只怀着崽的母羊,一胎能下三到四只羊羔呢!王大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⑧那天,王大力火急火燎地跑到村委会,结结巴巴地说,书……书记,告……告诉你个好……好消息……看他跑了一头汗,李海生倒了杯水说,啥好消息,来慢慢说。王大力说,书记,两只羊都下崽了,一共有八只。这是好事啊,可一定要把母羊喂好。李海生说。王大力(A)说,你上次拉来的草喂完了。李海生说,你先回去,我再想办法。
⑨李海生又去了趟合作社,买回来一车草送到王大力家。临走,李海生拍了拍王大力的肩膀说,用心照料,草不够再吭声。谢谢书记,让你费心了。王大力说。
⑩春天来了,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草。那天,李海生路过王大力家,突然想去看看他家的羊。王大力正在给羊添草,看到李海生说,书记,你看都长这么大了。李海生看了圈说,这羊圈太小了,再多几只羊就盛不下了。王大力搓着手说,我也想修个大点的,可是——王大力低下了头。是不是没钱?李海生说,乡上有扶持养殖业的无息贷款,我帮你想想办法。好哩。王大力笑了。几天后,李海生帮王大力贷了一笔钱。李海生鼓励王大力把养殖业搞起来,尽快摘掉贫困户帽子。王大力狠劲点了点头。
⑪一晃三年过去了。
⑫这天,早已不是驻村第一书记的李海生,路过王大力家所在的村子,顺道去看王大力。王大力正在给羊饮水,他家的羊群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早已脱贫的王大力,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了。他(B)说,前几天刚卖了十几只,过几天还打算卖一批,要不是书记大力扶持,我可能还在穷日子的烂泥潭里挣扎。李海生临走前,王大力掏出几百元钱,硬往他手里塞,说是当年买草的钱。李海生推回王大力拿钱的手,转头看向了满圈的羊群,伴着此起彼伏的咩咩声,心里暖暖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2、文章第 ⑫段再次出现了“咩咩”的羊叫声,这样写有何好处?(2分)
23、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李海生的人物形象。(2分)
25、请阅读《浅谈文学作品的美》第⑦段,从本文A、B处任选其一改进、分析。(3分)
看未来
四、作文(共40分)(作文请用黑色碳素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6、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过去的一年里,你是否也经历过或大或小的病痛?是否有过执着于某事而久久难以开解的“心结”?是否也有过如“拖延”“逃避”“强迫”等“病症”?人食五谷孰能无病!你都是如何从“病”中痊愈的?这些“病”是否也给你带来一些特别的经历或思考?请以“我从病中来”为题,完成写作。
题目二: 是一场小旅行。
要求:(1)若选题目二,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引用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D
6B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7、(1)收尽春光 (2)东风无力百花残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戍鼓断人行 (5)秋草独寻人去后 (6)蝉鸣黄叶汉宫秋 (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示例:有明月当空,可仰望。
9、示例:展品一合适。展现了古人在困境面前不屈不挠,力争奋进的精神,与“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相吻合。
10、武松 在六和寺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11、艾青,20世纪中国诗坛泰斗,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他用朴素的语言倾诉他对世界的深爱与理性思考;他用生命,用爱诅咒黑暗,讴歌光明,礼赞人生,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骄傲。
12B
13、略
14、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和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乙:借景抒情
15、①白气弥漫的样子。 ②还。 ③客居。 ④像。
16、①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
17、独往湖心亭看雪 洒然忘其归
18、甲文中的“亭”是作者得以抒发远离世俗羁绊、获得超脱世俗的情绪的所在。乙文中的“沧浪亭”是作者性情爱好与审美情趣,品格的高低的表现。表现了作者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心有所得,不忘自己的本质,超凡脱俗的感情。
19、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②读者
20、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1、【材料三】论述非凡的灵感产生的过程,这与“创造要比欣赏更进一步,把见到的意境外显出来形成作品,传达给别人”相呼应,所以可以补充作为文章第⑤段的道理论据。
22、这样写的好处是首尾呼应。
23、不能删。删掉的话就不能让读者了解王大力的情况和体现李海生的人物形象,且文章的感染力也会减少。
24、李海生先后两次帮王大力买草,体现了他热情、善良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一面,而在他不是驻村书记后,他仍帮王大力贷钱,并鼓励“王大力把养殖业搞起来”,体现了他善良、积极的一面。
25、B处,可改成“他骄傲地说”,既能表明李海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也能更加从侧面突出人物形象。
26、例文
我从病中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八月至,天转寒,金桂开,香溢满。
我病了。那一段日子的住院治疗使我变得无比清瘦,精神和气力都消散了大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乡下老宅,来到属于我的“秘境”。
几十年前,祖父在这片土地上栽满了桂花树苗。几十年后,当年的小树苗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每次我来到这里,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无比舒心。我拖着病体徜徉在这片林子,林子里弥漫着浓浓了桂花的芳香,不知不觉已经弄得花香满衣了。心情也逐渐转好,慢慢地,我忘记了病魔带给我的痛苦。三个月以来,我第一次流露出开心的微笑。
桂香满溢,未来可期。可是,天公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一场秋雨突然降临,雨滴打下了刚刚开放的花朵。雨纷纷,花亦纷纷。不一会,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残花败叶。看着这片衰败的景像,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泪不觉落下。我捧起一把残花,花瓣变得无精打采,颜色已由金黄变为黑黄,毫无活力。雨渐渐停了,树上的花朵大多凋零,仅存的几朵小花也是那么毫无生机。我不觉抱紧了羸弱的自己,仿佛我也是那坠落的花瓣。秋雨好似病魔,无情地摧残着我的身体,使我变得颓废而落魄,更打击着我的雄心壮志。
许久,阳光渐渐浮现在远处的天边,照在这层残花落叶之上。瞬间遍地金黄,耀眼夺目,唯美之极,让我豁然开朗。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病魔可以摧残我的身体,但我可以用百倍的毅力去战胜它。只要我坚持、努力、不放弃,光明就会在眼前,美好的幸福生活也必将如约而至。
那段日子以来笼罩在我心头的阴霾渐渐消散。我和那个瞬间高大起来的我握手,我和可恶的病魔言和。
我从病中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笑。突然间,我明白了。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成长是一场小旅行
如悄然飘落的冬雪,如淅淅沥沥的春雨,如夏日浓荫里沙沙而过的风,如轻轻随风舞动的秋叶,成长的时光在诗集上页页翻着……
记忆之门被缓缓地推开,十三年的岁月痕迹,像电影放映一样,一幕幕地在脑海里回放。
记得在十几年前的某一天,在天使的爱抚下,伴着阵阵啼哭的乐章,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我。
从诞生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被幸福包围。
我的出生为家庭喜添新成员,在众人亲切和蔼的目光中,我步入了小学。
小学的生活或许是坎坷曲折的,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幸福。
大概是一年级的时候吧,我记得我非常地顽皮,经常捣蛋,当然这也就少不了老师的训斥,也少不了被叫家长。但就是在这一句句的苦口婆心的教诲,在这一次次的被叫家长后,父母的鼓励下,我才得以蜕变,才可以生成如今的我,才可以摆脱恶习,走上正轨,所以我觉得有这些磨难,有这些教导,是令我自豪的,因为它使我倍受爱的滋润,我成长在了幸福之中。
小学的六年时光,在这般幸福的光环下已定格在了记忆之册的那一页,有灿烂的笑脸,拼搏的热泪,喜悦的飞舞。
随着时间沙漏的悄然变化,这些珍贵的记忆,已被轻轻地翻过、随之而来的是充满青春本色的初中生活。
刚上七年级的我在新的班级中褪去稚嫩开始崭新生活;在同学、老师的鼓舞下充满自信和坚强,乐观地迎接一切困难与挫折;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笑迎新的磨难。
初中的旅程,虽才刚刚起程,但我知道,我们将张开双臂拥抱太阳,竭尽全力创造辉煌,让青春伴绿草红花,让年华衬白雪黄沙。这种青春的活力,激情被我拥有,是我的幸福。
在我的成长中,有爱的关怀,有循循的教导,有青春的舞动,这是阳光下的幸福——我被幸福所包围,我在幸福中成长,这是一段多么温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