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杜鹃花落》有侮辱抗击日寇的八路军,赞美恶迹斑斑、罪行累累的日本侵略者的描写,却出现在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语文试卷一篇阅读理解的试题上,内容有:
9. “杜鹃花”在文章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提示:杜鹃花多见用于游子思乡,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10. 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读你的看法。(4分)
11. “杜鹃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并阐明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
第9题,把杜鹃花的寓意用在日本侵略者身上,出题人用“提示”的方式,不加掩饰的告诉学生,杜鹃花多见用于游子思乡,并且进一步引申杜鹃花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三次出现的“杜鹃花”,依次分析相关描写,是在通过试题强加给学生,认同《杜鹃花落》一文的观点。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土地,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第9题的“提示”中,“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在歌颂谁?
第10题,《杜鹃花落》的故事讲述日军大佐的儿子是平民,日军消灭八路军是为了报仇。好一个日本侵略者的“逻辑”!出题人在第9题中将日军侵华罪行,其大佐儿子来中国,轻描淡的写说成是“游子”,这里再次强调日军大佐的儿子是来看其父亲,说成其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然后以问答方式,让学生选择性站队是否对此“心生惋惜?”这是在利用考试的分数,来绑架学生的正义情感和民族大义。面对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领土肆意杀害我族同胞,出题人却妄想通过学生对此题回答“是与不是”,来扰乱初中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更让人气愤的是,试卷第11题中,出题人挑明这道阅读理解试题的本旨,论点聚焦于探究日军大佐儿子被误炸所谓“悲剧”的原因。把日本大佐的儿子被炸死,视作“悲剧”,并发出“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还要求学生阐明《杜鹃花落》作者的创作意图。出题人想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怎样的回应?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试卷中出现美化日本军国主义,袒述侵略者心态的试题,不能不说试卷出题人的胆大和妄为。一篇用日本侵略者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小说,几次用“共匪”称呼八路军,满篇出现在试题中,就其小说本身便是不当和错误的创作手法,只能是隐含着作者错误的创作倾向。难怪成都当地的孩子,在同学群里对这道阅读题的议论:八路军怎么投降啊?鬼子怎么就那么好了?……难道这正是试卷出题人想要达到的效果?!——毒害青少年至深。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杜鹃花落》的作者作和出题人,作为党员、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已经违反了党纪国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