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分析(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命题设计意图)

六年级语文试卷命题意图分析(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命题设计意图)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6 05:30:54

现代文阅读,我们一般是先读文章,再读题,然后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做题。从思维过程上讲是读文章,读题,做题。那能不能换一下顺序,先读题,再读文章,然后再做题?理论上是可以的;而且明确了问题再读文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阅读的应该更高效。训练学生先读题,再读文章,然后再做题,是为了培养语文阅读的“题感”。

所谓的“题感”就是对试题考查点的敏锐意识。对客观题而言,就是选项的信息要点;对主观题而言,就是题干的关键词。不仅如此,“题感”还表现在对问题的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上,不仅能快速准确地捕捉到题目考查的要害,还能对命题意图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的阅读和条理清晰的构思解题过程。尤其是明确信息要点的考查和对命题意图有准确的把握,是语文主观题得分的关键。对命题理解有一点偏差,答案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面以2024南通市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的训练过程是:第一,先读题,从选项中找出信息要点和疑点;第二,思考我们明确的信息要点和疑点以及信息要点之间的关系,根据逻辑和常识判断做初步的筛查;无法作出判断的我们就先“从疑”,以待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做进一步的验证;第三,带着我们刚才的疑点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来印证我们刚才作出的判断和消除我们的疑点,选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看第1小题的4个选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属于同时代的人,两人的共同善论断所基于的政治主体是相同的,但墨子的论断更具体。

B.墨子主张,天子的选立要重品性与德行,天子要能代表“天”,不能代表个人的意志,也不能只顾及天子家族小集团利益。

C.墨子认为,在行政长官的上下级关系中,“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有其前提条件,要把握“下之情”,了解“民之善非"。

D.英国学者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理论强调,互联网时代需要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抵制算法的价值偏见,才能保护共同善。

A项的要点:同时代的人 政治主体相同,墨子的论断更具体。

B项的要点:天子能代表“天”,不能代表个人意志,也能代表天子家族小集团利益。

C项的要点是:“上之所是必皆是之”的前提是要把握“下之情”,了解“民之善非”。

D项的要点是: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抵制算法的价值偏见才能保护共同善。

我们用逻辑和常识判断,做一个初步的筛选。

A项。第1个要点,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属于同时代的人,根据常识可以判断是正确的。第2个要点,基于相同的政治主体。根据常识判断,应该不正确。两个人一个代表东方文明,另一个代表西方文明,东西方文明是有很大差异的。第3个要点,墨子的论断更具体。这一个无法判断,需要阅读文章。

可以初步判断A项是错误的。

B项。第1个要点,天子能代表“天”,这个没问题。第2个要点——不能代表个人的意志和第3个要点——可以代表天子家族小集团利益。无法确定,需要阅读文章。但是,个人意志应该包含在家族小集团利益之中,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那么不能代表个人的意志,却可以代表家族小集团利益就互相矛盾。

据此判断,B项不正确。

C项。“上之所是必皆是之”的前提是要把握“下之情”,了解“民之善非”。

在这里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但需要阅读文章才能确定。

D项。第1个要点,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这是一个疑点,需要阅读文章才能确认。但是,也可以根据逻辑判断一下,它依据的理论是“共同善权利观",既然是共同善,那么和“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有矛盾。据此就可以初步判断是错误的。第2个要点抵制算法的价值偏见才能保护共同善是必要条件,看不出有问题。

这样我们通过读题和初步筛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项。但是这个答案到底正确不正确,还需要我们阅读文本加以印证。我们再次强调一下,这样的训练是培养语文阅读的“题感”,而不是训练语文阅读的做题方法——我们不鼓励这样的盲猜。

下面是第2题的4个选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涉及的共同善理论,其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涉及相关利益。

B.墨子所构想的共同体的组织方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强调个人意志处于末位。

C.从现实经验性层面上看,墨子认为“尚贤”是解决“尚同”致命问题的唯一办法。

D.新技术所带来的崭新方式往往让现有法律失灵,依赖共同善理论可以让立法超前。

A项的要点,内涵不尽相同,都涉及相关利益。

B相的要点,组织方式,有继承,有发展,强调个人处于末位。

C项的要点,“尚贤”是解决“尚同”致命问题的唯一办法。

D项的要点,法律失灵,立法超前。

4个选项中,D项理解上稍微有点困难。崭新方式让法律失灵是什么意思,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在这里如果理解很模糊,就会带来判断上的失误。在实际的练习当中,有很多同学认为D项不正确,就与大家对“法律失灵”的认识模糊有关。法律失灵的意思就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在现有的法律中找不到依据;或者现有的法律无法处理一些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在常识上是成立的。

同样大家可以根据我上面的示例做一下初步的筛选判断。

比如A项的论述应该是正确的。 B相的论述需要文章的印证。 C项的论述“唯一”有点太绝对是个疑点,这个疑点也需要阅读文章加以印证。D项从常识判断是正确的,但还需文章印证。初步筛选之后,读文章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

下面是第3题的4个选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价值偏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算法分发新闻数量已经超越编辑分发,成为网络新闻主要的分发方式。

B.网络巨头利用技术优势探知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偏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这就形成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监视”。

C.平台主动向用户交代算法设计者及其所在机构的目标和意图,将算法在实际运行中可能易犯的错误坦诚告知用户。

D.EMO仅需人物肖像照片就可以让照片中的人物按照既定音频内容唱歌、说话,且口型基本一致,面部表情自然。

题干的要点,最适合,价值偏见。既要有价值,还得有偏见。

A项的要点,算法分发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分发方式。只涉及技术,不涉及价值,更谈不上偏见。

B项的要点,利用技术探知用户的习惯和偏好,形成“网络监视”。从直觉可以判断有有价值问题也有偏见问题。

C项,向用户交代目标和意图,告知用户算法易犯错误。里面有价值问题,但没有偏见。告知用户显示的是公平客观。

D项,将照片变成视频。是技术问题,和A项一样,不涉及价值和偏见。

初步筛选。 A项C项和D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价值偏见的观点,正确答案是B。

下面是印证时间,大家可以阅读材料来印证刚才的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答案。

以上这种训练就是我所说的培养语文题感的训练。我的观点是,阅读文章之前先看看“底牌”。这样我们的做题就更有底气,做题的正确率就更高,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不仅是客观题,主观题也需要培养“题干”,先读题,理解题,思考题,然后再去读文章,找答案。

下面是第4题。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共同善”,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说明。(4分)

要点有,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怎样的观点和简要说明。简要说明告诉我们答案就在文中。那么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材料一观点是什么,材料二观点是什么,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阅读文章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确材料一的观点是,墨子的尚同思想也是一种共同善理论,针对的是西方认为共同善理论是他们的专利。材料二提出的观点是利用共同善理论可以维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针对的问题是互联网技术兴起后算法的价值偏见问题。

第5题。

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墨子的“尚同”思想是一种共同善理论的?请根据文本概述。(6分)

要点是,如何阐述,尚同思想,文本概述。如何阐述该怎么理解?应该是思路和方法。文本概述,暗示我们,在阅读时分层概括。材料一从第2段开始论述墨子的“尚同”思想。分层概括如下:第2段和第3段提出“尚同”思想,阐释概念的内涵;第4段和第5段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实现“尚同”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第6段论述墨子的“尚同”思想其实是一种基于公益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正好是三点。

不仅信息类文本阅读可以做这样的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可以做这样的训练。大家可以对照下面的试题自行练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人胜,又拓深主题。

8.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4分)

9.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