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 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分歧(qí) 憔悴(jiāo) 寒颤(chàn) 匿笑(nì)
B. 菡萏(dàn) 攥着(zuàn) 瘫痪(tān) 霎时(shà)
C. 嫩芽(nènɡ) 诀别(jué) 攲斜(qī) 树杈(chā)
D. 粼粼(nín) 淡雅(yǎ) 徘徊(fēi) 反悔(huǐ)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中的“憔悴”的“憔”应当读“qiáo”;“寒颤”中的颤应当读“zhàn”。C项中的“嫩芽”中的“嫩”应当读“nèn”;“树杈”的“杈”应当读“chà”。D项中的“粼”应当读“lín”;“徘徊”的“徘”应当读“pái”。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云霄 感慨 难堪 诅咒
B. 搓捻 啄食 畅销 依恋
C. 渊博 激荡 自卑 抵达
D. 淋漓 淀开 奥秘 惨淡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淀开”应该写作“绽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麻木不仁。
B. 他意志坚强,遇到挫折总是不以为然,敢于迎难而上。
C. 作为家长,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教育儿子可谓用心良苦。
D. 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过问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能形容对学习的态度;
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此处用来形容他遇到挫折时的态度,不合语境;
C.用心良苦:很费心思地反复思考。正确;
D.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此处用来形容不知道事情的经过,不合语境;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 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 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句式冗杂,删去“是因为”或“是重要原因”;
C.缺少主语,删去“随着”;
D.语意不明,“他”改为“王宾”或“张凯”。
故选B。
5.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
一项( )
①我抬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星。
②这些眼睛每一次闪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③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片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④我常常出神地凝视那些美丽的星星。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分析各句子语境的逻辑关系可知,因为我的房间外面有一片没有被遮掩的蓝天,所以我才可以抬头看见星星。我常常凝视那些美丽的星星,星星就像是眼睛,星星的闪烁如同眼睛的眨动,就像给我祝福。故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C。
6.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风格豪迈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
浪漫主义诗人。
C.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D.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应为: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慷慨悲壮,如代表作《观沧海》。
7. 根据提示默写。
(1)母亲啊!___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
(3)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4)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枝上,_______,_______。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既表现节日思乡,也表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6)绿色,是富于生机的颜色,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绿”字的古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词中咏“雪”的名句很多,结合《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表达意境写出一句咏雪的佳句: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你是茶叶; ②. 我是红莲; ③. 心中的雨点来了; ④.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⑤. (2)影入平羌江水流 ⑥. (3)岐王宅里寻常见 ⑦. (4)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⑧. 又在新叶上跳舞 ⑨. (5)遥怜故园菊; ⑩. 应傍战场开 ⑪. (6)示例:绿树村边合, ⑫. 青山郭外斜。 ⑬. (7)忽如一夜春风来, ⑭. 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荫蔽”“羌”“岐”“梨”等字词的书写。
名著填空。
8. 名著填空。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__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这四篇作品不属于该散文集的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朝花夕拾》 ②. 《故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这是对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考查,其中《故乡》出自《呐喊》。
综合性学习。
9.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据报道,2013年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校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上网时间、年龄 | 上网目的 | ||||||
调查项目 |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 10岁以前“触网” | 聊天交友 |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 玩网络游戏 | 学习、写日记博客 |
所占比例 | 82.9% | 70.4% | 61% | 29.1% | 49.8% | 40% | 58.3% |
另据报道,去年10月,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材料二:漫画(无题)
材料三: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以上材料引自互联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表格所包含的三条信息。
(2)仔细观察漫画,写出其寓意。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三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答案】(1)①中小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是娱乐与学习。②中小学生触屏、触网的年龄大大提前。③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上网。
(2)这幅漫画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孩子沉迷网络(玩电脑),家长只顾自己娱乐;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却没有为孩子树立榜样),意符即可。
(3)参考示例:乐乐,手机游戏确实很好玩(很精彩),我也很喜欢,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啊。长时间沉迷其中,既会伤害身体,又会影响学习,还会淡漠亲人间的感情(疏远亲人间的距离),甚至还可能会误入歧途,你说呢?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 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在本题中,表格内容是有关于上网的时间、年龄和目的调查。结合百分比来看,每天都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占到82.9%,反映出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10岁以前触网比高达61%,反映出中小学生“触网”的年龄大大提前;上网目的调查中,比例较高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频学习、写日记博客”,分别是娱乐和学习。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观察漫画,观察图中的三个人物的身份,看清图上文字,比较“父母”说的话与行为,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效果这个方面来说明寓意。漫画中两位家长都在玩电脑,却都要求孩子去学习,这反映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答题时,应紧密围绕图画内容和家庭教育话题。
(3)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乐乐;其次针对情况,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可以先对玩游戏进行肯定,然后陈述玩游戏过度的危害,特别要突出对亲情关系的影响。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 解释词语。
①内集
②讲论文义
③何所似
11. 翻译句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
12. 文章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13. 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0. ①家庭聚会②谈论诗文③像什么
11.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12.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13.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内集”:家庭聚会。“文义”:诗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差”“拟”等字词的翻译。“撒盐(于)空中”省略句的翻译。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问,从“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和谐”“欢快”“轻松”“平等”的家庭气氛。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二问,这种融洽温馨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可以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问,从“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分析,是孩子比喻得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才使“公大笑乐”。二问,启发: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中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掌 眼
刘志学
①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②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副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③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④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⑤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⑥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⑦“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⑧“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⑨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⑩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⑪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⑫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⑬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⑭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⑮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⑯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⑰“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⑱“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⑲“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⑳“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㉑“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㉒“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㉓“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㉔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㉕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描写充分体现了旗人金辨芝的风采神韵。
B. 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 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后有性命之虞。
D. 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
16.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4. A 15. 第一处:表现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
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
16. 示例一: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应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必然选择后者。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扬。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A.有误,“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描写只是显示了金辨芝的外在作派。金辨芝的风采神韵主要是通过两次“掌眼”情节表现出来的;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完成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题干问的是“文中画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心理。根据答题关键词“陈四仙的呼吸”“内涵”,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第一处,在第⑧段,依据前文金辨芝的话“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可知这是陈四仙花大价钱买来古画,但不知到底是真是假画,因此心里十分紧张,又有肺病,当他终于从金辨芝的口中得知是真画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表明了他心理终于放松了。
第二处,在第⑪段,是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时,陈四仙“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可知此时是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里的担心和心疼。
第三处,在第㉑段,依据上一段“‘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可知,陈四仙得知那幅画是膺品,心里感到了阵轻松,落入日本人手中也无所谓有,表现了他心理的如释重负之感。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设置。
答题关键词“小说结尾”,答题应该结合小说主旨,联系人物、情节、表达效果答题。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不合理”或者“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合理,然后根据前面三个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不合理。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无补;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慧和民族血性。
(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有删改)
17. 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18. 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19. 品读第⑦~⑨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20. 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21.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17. 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意思对即可)
18. ①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19. “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修辞手法”示例: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孩子们对跳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20. 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21. 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童趣。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得知,矛盾之处在于“妈妈”和安安回家的方式不同。
由第①段“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可知,妈妈以为安安放学回家只要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是因为妈妈在回家的路途中不会过多地停留;
由第⑦段“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第⑨段“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第⑩段“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等可以看出,安安还是小孩子,很容易被路边的新鲜事物吸引,这样回家的时间就比较久。
【18题详解】
本题是对铺垫的考查。它可以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解答时,要结合文章记叙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与安安放学路上经历对应的部分可知,安安放学回家的路上的经历主要是和小伙伴玩耍,观察路上的新鲜事物等.因此第③段“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交,指甲里全是黑的”“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都可以照应下文安安在路上的玩耍花费了很多的时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从题目中给出的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然后结合相关语句赏析即可。
示例:从修辞
角度来看,⑦段中的“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的手法,根据句中的“爬上去”“再爬上去”“跳下来”“跳下来”可知,反复的运用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孩子们反复爬、跳,表现出孩子们经过一截短墙时对跳墙的乐此不疲,突出他们爱玩,喜欢冒险的天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分析即可。全文中出现过多次关于时间的词句。“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表现了“妈妈”等待的焦急。正是因为“妈妈”等待的焦急,所以她才偷偷地观察孩子回家的过程。“11点45分”412点整”“12点15分”“12点25分”这些时间点记录了事件的进程,也突出了孩子不觉时间流逝,活动时的专心投入。在观察孩子放学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妈妈对时间的思考,即关注童真童趣、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且,妈妈在这段时间的思虑也成为故事矛盾的焦点,同时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从母爱、童真童趣、关注儿童成长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答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详细阐述理由。
示例:我赞同本文的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本文围绕安安放学回家的时间长短的矛盾展开,妈妈认为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安安却走了一个小时零十分,为了查明真相,妈妈在安安放学回家的时候跟着他走了一次,才发现安安在路上因为玩耽误了回家。这也可以表现出儿童的天性,不能以大人的眼光苛待孩子,要充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天性,关注儿童成长。
三、作文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22. 题目:________的背影
要求: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例文:
窗外的背影
“哗哗……哗哗……”又是一个雨夜,豆大的雨点打在窗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推开门,雨滴落在地上,绽开一朵朵水花。雨水顺着地势流入水沟,从下水道排出,地面上并没有多少积水。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那一次我透过窗户看到的那个掏水沟的背影。
那也是一个雨夜,大雨倾盆,雷声轰轰,几朵树状的乌云笼罩着大地。没膝的积水让路上的行人不知所措,不少人躲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着急地走来走去。
突然,一个身穿白西装的青年撑着一把雨伞踏入雨中,径直走向水沟。他蹲下身,弯下腰,把手伸进堵塞的水沟里,卖力地向外掏杂物。一次、两次、三次……可里头的堵塞物像长了吸盘似的,不管他多么卖力,就是掏不出来。
青年站了起来,我以为他要走,没想到他将雨伞夹在脖颈处,双手并用,将秽物一点点往外掏。用脖颈夹着伞并不稳固,在风的吹拂下,伞左右摇摆。
雨滴打在青年身上,淋湿了他的衣服和头发,他不得不一再停下来扶一扶雨伞。他身上的白西装此时已沾满泥污,在路灯照耀下格外醒目。过往车辆的灯光一晃而过,照亮了他的身影,雨水顺着他的脸庞流下来,钻进他的脖子里。后来,他索性将伞一丢,把头埋得更低,大概是想看清这个排水沟的情况,以便清理。
慢慢地,路上的行人也注意到了他,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过去,和他一起清理起杂物来。青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依然猫着腰,双手并用,一次次地将秽物往外掏。终于,“哗哗”的流水声响起,路面上的积水顺着排水沟快速往下流。
“成功了!”人群里发出一阵欢呼声。而他只是站在那里,张着双臂,胸口一起一伏,大口喘着气。他浑身湿漉漉的,手上满是泥浆、秽物,他的白西装早已变成灰西装,整个人活像一只落汤鸡。但他却毫不在意,看着那流淌的雨水,嘴角漾起一丝微笑……
随后,他拾起旁边的雨伞,飞快地钻进停在不远处的车里,不久,道路恢复了通畅。
“噼啪……噼啪……”雨点越来越大,雨势越来越猛,我赶紧关上窗子,将瓢泼的雨水关在了窗外,但有什么东西在那个雨夜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立意。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 的背影”,是前补式半命题作文,从语言形式上看,是一个偏正短语,“肯影”是中心语。生活中,背影随处可见:战疫英雄勇敢逆行的肯影,站台前父母不舍离去的背影,风雪中坚强独行的背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影,有的背影众志成城,有的背影形单影只,有的背影勇敢坚毅,有的背影单薄瘦弱……背影很常见,也很普通。普通的背影,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甚至铭记终身。所以要善于从事件中刻画背影是写作的重点。“背影”记载着深情,记录着岁月让人感慨万千。
第二,思路选材。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注意围绕“背影”的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可以从小的角度切入立意,比如面对困难,自己迎难而上的背影;面对初三,同学们充满朝气的,奋发向上的背影;面对未来,他们自信乐观的背影等;也可以从大的角度切入立意,比如民族屈辱的背影,国家奋发图强的背影,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背影等。在选择切入时,必须要建立在自己对材料熟悉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情感。
23. 题目:这个冬天不太冷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答案】例文:
这个冬天不太冷
冬,一个安静无声的名字。雪静静地下着,无声无息地飘落,无人察觉。走出校门,看到的只是成片的白色,那么静,那么冷。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孤独和寂寞,拍打着我们冰冻了心灵。尽管戴着围巾手套,也防不了那刺入骨髓的寒意。
门口的小吃摊,十分热闹。谁不愿意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呢?我当然也加入了吃馄饨的人堆里。卖馄饨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奶奶。别看老奶奶满头白发,手脚都麻利的很。那张遍布皱纹的脸上总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虽已布满沧桑却仍如一朵绽开的梅花。
坐在矮矮的小板凳上,手中捧着一碗漂着葱花的馄饨,淡淡的热气,冉冉而上,吹在我早已冻红的脸颊上。还没开始吃,寒意就已被驱散了几分。
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烫烫的感觉一下子弥漫在了我的身边。“不好,我的钱包呢?”不知是谁打破了宁静的画面。人们都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吃了馄饨竟忘了带钱包。我心里想,老奶奶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吃东西不付钱怎么行?带着疑惑,我又好奇地注视着那张桌子。只见老奶奶放下手中的事,擦擦手。来到那男孩的身边,不是开口大骂,也不是赶人出去。出人意料的是老奶奶只是笑了笑,说:“没关系,这一次就算是奶奶请你的”说着又转过身去,收拾碗筷了。
我傻傻地望着老奶奶那并不高大的背影,满头的银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显得瘦弱。霎时,我觉得心灵被人所触碰,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了出来,溶化了铺在心底的冰雪,一点一点地绽放那艳丽的花朵。是么,人世间的感情被冰雪封印了吗?可它却在一位老人身上发光发热,化成一碗碗馄饨温暖着身边的人。
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在寒风中我却感觉不到寒冷。看到的不再是白色,整个世界仿佛活了起来。我笑着感叹:这个冬天不是很冷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题目是“这个冬天不太冷”。分析题目中的“冬天”一词可以知道,此词应理解成虚指,不单纯指季节中的冬天,更应指人生的困境。“不太冷”更应该指人的心理感受。为什么“这个冬天不太冷”?原因有很多,可以是身边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事物,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如:寒冬里,疫情暴发,无数的医护者逆行的背影,无数的志愿者,他们用生命保护他人安全,这让生活在这个寒冬的人们感到温暖。墙角的一枝寒梅迎风绽放,使身处困境中的人思想得到启迪,这让人感到这个冬天不太冷……
二、构思选材。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题目中的“冬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写作时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不太冷”;文章还需要运用心理描写来体现由“冷”到“不冷”的变化过程。最好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文中一定要用具体的事件交代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具体原因。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如:寒风呼啸,自己独自一人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在巷子里摆摊的卖烤红薯的一个老爷爷热情地招呼着自己,让自己在伞下歇一会儿,还塞给自己一个热乎乎的红薯。感受到老人的热情与善良,心中涌起了阵阵暖意,因此觉得冬天“不太冷”。总之,描写到位了,文题的落实也就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