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不懂?
作文写不好?
语文分到底怎么提?
“三年级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很普遍,是说到了三年级,很多孩子的成绩会有明显的滑落,语文尤其明显。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原因:
一是阅读理解加大了难度,二是要写作文。
一二年级的孩子处在识字的阶段,阅读理解的篇幅非常短,对阅读的考察基本上只有识字和简单的理解。例如下面这道题:
写作方面,考的内容是看图写话,只要展开想象,写几句话就可以了。例如这道题:
可是,到了三年级跨度一下子变大了,对孩子考察的内容增加了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写作文也不仅仅是照着图写或者是发挥想象编故事了,它需要思考,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只根据一个主题来写出一个完整的小文章。比如这道题:
虽然三年级的作文主题通常也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但是孩子们还是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
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字数完全不够;
写作文像挤牙膏,半小时挤不出一句话;
行文如同流水账,想到什么写什么……
看见孩子这么痛苦,做家长的太难受了!
让孩子读作文书、去培训班、摘录名人名言和好词好句……
做了这么多功课,到了期中、期末,语文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阅读和写作训练。
写作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则是输出。把人比作一个水池,那么写作就是出水,要出水没入水,怎么可能呢,“入水”就是“输入”,也就是需要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句诗揭示了写作的关键所在。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落笔时,脑海中会想起优秀的作品是怎样描写一个人、说明一件事的。孩子不断学习、模仿,最终内化于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要注意的是,模仿并不可耻,可耻的是照搬别人的作品,不去自己思考和感受。
家长千万要警惕孩子抄袭作文的现象,如果过度依赖他人的成果,孩子自己的创造力就会逐渐枯竭,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
平时的语文课上,老师分析一篇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文章和做阅读题,别人在文章里使用的方法,孩子自己也可以用。让孩子多去思考怎么活用这些方法,多尝试去使用。
一开始刻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如果一直不去用,就一直不会用。熟能生巧,最终能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
当然,在现阶段,老师也不会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表达清楚、字迹工整就达到基本要求了。但是作文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的所有考试,作为家长,是不是要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呢?
让孩子从使用一个成语,写一个带有修辞的句子开始练习。慢慢地,写好一段有逻辑的话,表达清楚一件事,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
一般来说,随着阅读增多,人就会形成自己的想法、见解,进而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冲动,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以下三个原因是孩子写作文的重大阻碍:
1.追求完美主义
有些孩子总怕自己写得不够好,于是迟迟不肯落笔。这是一种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纠正的行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肯尝试,是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鼓励孩子多写,多改,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2.惧怕外界的看法,羞于表达
还有些孩子,很怕别人看到他的作文,尤其怕别人看到他在文章中表达自我的部分。作为家长,多鼓励孩子去表达自我,不仅有利于丰富作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够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3.缺乏生活经验
我们都知道,写作文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就是除了阅读以外的另一种“输入”。如果每天孩子的生活只有学习学习,他的脑子里哪儿有故事可写呀!
孩子是天真和充满好奇的,家长多和孩子天南海北地聊聊天,多带孩子出去玩玩,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一点儿,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想象力也没有被遏制,他有话想说,有故事可写,作文就不难了。
帮助孩子做到这些,孩子学会写作文,家长也可以放心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