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看到一张图片:
图中显示的成绩是三科100的有将近20人,就算是学生学得好,数学英语可以满分,但语文呢?都五年级了,肯定有作文,也肯定有阅读理解简答题,为啥一分没扣?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阅卷尺度松得离谱,只要稍微沾点边就给全分。这特么哪里是期末考试,简直是期末儿戏,就算是过家家都比这真实。
像这样所有同学的成绩都看起来很好的期末考试,并不是特例。从很多家长群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有些学校采用的放宽阅卷尺度的办法,有些学校还采用了ABCDE等级制的方法,反正目的就是一个:不把真实成绩告诉孩子。这种做法让许多有良心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有位小学数学老师是这样和我说的:
对话中处处流露一位老师的无奈,明明知道学生的真实水平堪忧,但因为上面有规定,所以不能告诉家长,对负责任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
这位老师只好采取了比较隐晦的方式,提醒家长们不仅要关注期末考试,还要注意平时的随堂练习完成情况。
可以想见的是,随堂练习的难度肯定比较适中,而且情况也不够理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官方舆论导向是成绩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快乐教育变成了主流,教育减负也成了主流。减负的第一步就是降低考试难度,导致期末考试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件事,成绩一片虚高。
但我想不通的是:如果学生连自己的真实成绩和排名都不敢面对,这心理也太脆弱了吧?将来走上社会怎么办?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学生查缺补漏,也便于老师和家长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一场好的考试,应该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绩,不能让学渣和学霸都获得同样的成绩。
所以,一场成功的考试,必定是有区分度的考试。上面的这些期末考试,属于典型的没有区分度,完全起不到考试的效果。这样的考试,成绩好看是好看了,学霸和普娃都能拿到高分,但这有啥意义?
我不知道这样的期末考试是不是因为上面有授意,但负责任有良心的老师在打出这样的成绩时,肯定会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因为这并不是在帮助学生,而是在害学生。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给孩子们一个准确的反馈,更好地促进学习。这种欺骗式的好成绩,只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己已经学得很好的错觉,忽略了查缺补漏,甚至有部分学生会骄傲自满,放松学习。
一味生活在夸赞和表扬中,对孩子心理发展很不利。《水浒传》中的高俅兵败被抓上梁山后,曾经口出狂言“我自小学得一身相扑,天下无对”,结果一个回合就被燕青放翻在地。像高俅这样的人精,只是因为长期身处高位天天被人奉承,就能误判自己的实力,导致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更何况是心理发育远远不够成熟的孩子?
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学习上一味给出虚假的好成绩只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啥要遮盖孩子成绩有好有差的事实?或许是有人在打一盘很大的麻将吧,反正我是看不懂。
真正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肯定不会受这种成绩的影响,他们明白: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水平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简单来说:好大学太少,竞争者太多。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是要淘汰人的,中考五五分流,高考后只有一少部分人能上双一流大学。即便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也只有高三人群中的4%才能考上双一流大学,在其它省份这个比例就更低了。
如果中小学一路对孩子放任自流,等到中考时,很多人可能会惊呼:我家孩子平时期末考试都接近满分,怎么就连个高中都考不上?
双减这个事,减掉的就是那些平常不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与其到时哀叹开盲盒失败,不如从现在开始就重视起来。
上面的对话中这位老师已经指明了一个方向,就是随堂练习情况。自从上面要求减少考试次数之后,很多老师都会采用随堂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家长们不妨对此多加关注,发现错误较多的章节要及时查缺补漏,自行买点配套的练习册,有针对性地督促孩子加强练习。
除了随堂练习,还可以从网上找优质试卷自行测验,但这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会做题,还要懂试卷分析。
网上许多家长在说:双减之后,孩子的学习更费爹费妈了。其实这是正常的,既然你省下了补课的费用,那就得多花时间弥补。
原创 九章学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