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语文模拟试卷

学考语文模拟试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12 02:54:23

202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附答案)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自唐代独立成科,至宋元达到艺术高峰。画家通过"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构建空间意境,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种审美理想不仅是对自然的摹写,更是文人精神栖居的投射。

材料二:

当代数字技术为传统山水画带来革新。故宫博物院通过3D建模复原《千里江山图》,观众可"走入"画中体验渔舟唱晚。但技术是否消解了传统艺术的留白意境?学者王振宇指出:"科技应成为桥梁而非藩篱,虚拟现实需保留'画外之音'的想象空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建完全遵循道家哲学思想
B. 郭熙认为山水画的价值在于提供实际居住功能
C. 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方式
D. 学者主张数字呈现应保留传统艺术的审美特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远法"体现中国画对多维空间的理解
B. 山水画中的"可游"强调观者的精神参与
C. 3D技术使《千里江山图》失去艺术价值
D. 科技与传统艺术的融合需要辩证看待

3.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与道家思想的关联。(4分)

4. 材料二中提到“科技应成为桥梁而非藩篱”,请阐释其内涵。(6分)

5. 两则材料对“传统与创新”的探讨有何异同?(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中的枣树》迟子建
①老韩头蹲在门槛上抽旱烟,望着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枣树。树皮皴裂如他手背的皱纹,枝桠上压着厚厚的雪,却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②"这树,还是秀兰嫁过来那年栽的。"他喃喃道。三十年前的新媳妇,如今坟头的草都黄了三载。儿子在城里安了家,说要接他去住电梯房,他总摆摆手:"树挪死,人挪活?我看未必。"
③雪越下越大,老韩头想起秀兰走的那天也是这般大雪。她弥留之际还念叨:"开春……给枣树……修枝……"

6.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象征意义(4分)
7. 简析"雪"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8. 第②段老韩头说“树挪死,人挪活?我看未必”,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9. 小说以“雪中的枣树”为题有何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修《泷冈阡表》节选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其俸禄虽薄,必求周济族人之贫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B.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C.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D.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幼年丧父
B. 长以教:养育并教育
C. 周济:周密计划
D. 治官书:处理公文

答案:( )

12. 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原句: 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译文:

13. 欧阳修母亲的教育方式对当代有何启示?(6分)

14. 欧阳修父亲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秋阴一半开”写出天色半阴半晴的朦胧感
B. “低徊”赋予晚云拟人化色彩,暗示风雨将至
C. 第三句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末句“千帆”直接抒发诗人对壮阔江景的赞叹

答案:( )

16. 本诗后两句蕴含哲理,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6分)
甲骨文研究迎来智能时代。复旦大学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仅用0.3秒就能破译一个甲骨文字。但技术并非万能,①__________,如"车"字在甲骨文中有20余种写法,②__________,还需结合考古发现综合研判。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原句: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使得破译甲骨文字效率大幅提升。
修改:

19.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为排比句,保持语意连贯。(5分)
原句: 甲骨文记录商代祭祀、战争、农业,是文明的密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基因。
改写:

20. 请分析文中“枝桠倔强指向天空”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淮南子》有言:"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互补原理":看似矛盾的现象,实为同一实体的不同侧面。

上述材料对你理解"远与近"的辩证关系有何启示?请结合时代特征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①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注:本模拟卷严格参照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命题,涵盖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与作文六大板块,注重考查核心素养与思辨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略)

注: 本答案严格参照高考评分细则,注重文本分析与思辨能力。其他未呈现题目可依据类似思路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3分)
    【解析】A项“完全遵循”绝对化,材料一提及“暗合道家哲学”;B项曲解文意,郭熙强调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审美理想,非实际功能;C项“彻底改变”错误,材料二仅说明数字技术革新而非取代传统;D项正确,学者主张保留“画外之音”即传统审美特质。
  2. C(3分)
    【解析】C项“失去艺术价值”错误,材料二指出数字技术可能消解留白意境,但未否定其艺术价值。

3. 参考答案:
①“高远”体现道家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如“天人合一”);
②“平远”暗合道家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
③“深远”象征道家对宇宙万物内在规律的探索。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4分,需结合文本分析。

  1. 参考答案:
    ①“桥梁”指技术应帮助传统艺术拓展表现力(如3D复原增强体验感);
    ②“藩篱”指警惕技术过度侵入导致艺术本真性丧失(如消解留白意境);
    ③辩证关系:科技需服务于艺术内核,而非取代人文精神。
    【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学者观点。

5. 参考答案:
同:均强调传统文化需注入新活力;
异:材料一侧重传统哲学对艺术的内在影响,材料二聚焦技术革新对艺术的外在重塑。
【评分标准】相同点2分,不同点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1. (4分)
    参考答案:
    ①枣树“皴裂的树皮”象征老韩头沧桑的人生经历;
    ②“枝桠倔强指向天空”象征人物对故土与回忆的坚守,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分析。
  2. (6分)
    参考答案:
    ①环境作用:渲染寒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人物孤寂的心境;
    ②情节作用:大雪勾连现实与回忆(如秀兰去世的场景),推动叙事;
    ③象征作用:雪的纯净与覆盖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
    【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举例。

8. 参考答案:
①对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消亡的隐忧;
②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自我认同;
③借枣树寄托对亡妻的怀念,拒绝割裂记忆。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4分,需结合语境。

9. 参考答案:
①意象双关:既指现实中的枣树,又象征主人公孤寂坚韧的生命状态;
②结构线索:串联起栽树、修枝、守树等情节,贯穿过去与现在;
③审美意境:冰雪与枯树形成视觉张力,烘托苍凉深沉的抒情基调。
【评分标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 C(3分)
    【解析】正确断句为:“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意为“你的父亲做官时,常在夜晚点灯处理公文,多次停下叹息。”
  2. (6分)
    参考答案:
    ①身教重于言传:母亲以自身勤俭持家、周济他人的行为示范品德;
    ②重视家风传承:通过讲述父亲事迹传递清廉仁爱的价值观;
    ③逆境中坚持教育:在贫困中坚守气节,培养子女自立精神。
    【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与当代意义。
  3. 译文: (母亲)生活贫困却靠自己努力解决衣食问题,抚养我、教导我,使我长大成人。

【评分标准】“居穷”“自力”“俾”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参考答案:

①勤政(“夜烛治官书”);

②仁爱(“周济族人”);

③清廉(“俸禄虽薄”仍助人)。

15、答案:D(“直接抒发”错误,应为含蓄暗示豁然开朗的心境)

16、参考答案:

①自然之理:山路曲折中暗藏通途,隐喻困境中蕴含转机;

②人生之悟:面对迷茫需保持探索勇气(与王安石变法心境呼应);

③艺术之趣:画面由压抑转向开阔,体现宋诗理趣之美。

【评分标准】每点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6分)
    参考答案:
    甲骨文字形演变复杂多样
    单纯依靠算法难以确定标准字形
    【评分标准】每空3分,需符合逻辑与语境。
  2. 修改: 深度学习算法使甲骨文字破译效率大幅提升。(或: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甲骨文字破译效率大幅提升。)

【评分标准】改正“通过……使得”主语缺失问题得4分。

19、改写: 甲骨文是商代祭祀的密码,是部落战争的见证,是农耕文明的基因。

【评分标准】结构一致、语意连贯得5分。

20、参考答案:

①拟人:“倔强”赋予枣树抗争命运的人格化特征;

②象征:以枝干不屈姿态隐喻老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③效果:增强画面感染力,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评分标准】修辞2分,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1. 参考立意:

  1. 辩证视角: “远与近”是观察事物的不同维度,需互补共存(如科技与人文、细节与全局)。
  2. 时代联系: 信息爆炸时代,既要关注眼前数据(“秋毫之末”),更要心怀长远格局(“太山之高”)。
  3. 哲学思辨: 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如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

高分要点:


评分标准参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