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笔记 解析 单元知识小结
交流平台:
本次的“交流平台”要求我们谈谈自己通过六年的学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词句段运用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走:跑。 弗:不。
俱:都。 然:是,对、正确。
及:达到。 汤:热水。
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赴汤蹈火: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和同学交流。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华罗庚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家之一,引用他的话,能增强作者观点的权威性、可信度。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司马迁的名言,点明了两种“死”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的作用:
①增权威:引用名人名言能增强文章观点的权威性。
②引兴趣:名人名言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证观点:引用的话虽然是他人的,但证明的却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注意事项:
①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②要在引用时注明出处。
书写提示
赵孟频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通:通达。
释义: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苟:假如。
释义: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青:指靛青,即靛蓝。
蓝:指蓝草,是可以用于制作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
释义:荀子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苟:如果。 法:效法。
周:完成,成就。循:遵循。
释义:只要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1.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意思相近的一句古语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淮南子》中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改革时期,我们正需要这种创新精神。《礼记》中早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才是民族进步之魂,可见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