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行天下月考卷二2024答案语文

卷行天下月考卷二2024答案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5-03-06 03:56:44

【试题出处】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第10~14题

【总体分析】

新课标Ⅱ卷文言文为组合文本,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史记》版本选用中华书局2014年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论衡》版本选用中华书局2009年版“新编诸子集成”本。

司马迁的《史记》是考生十分熟悉的作品,《周亚夫军细柳》(语文八年级上册)、《鸿门宴》(高中语文必修下)、《屈原列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等课文均选自《史记》,材料中涉及的汉高祖刘邦、吕后、留侯张良等均是考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尤其材料二中的“商山四皓”的故事流传甚广,后人常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也是历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经典题材。选择这些素材人题,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考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约97)所作,大约成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现存文章有85篇。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论衡》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代表作,被称为“奇书”。该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辨析细微,见解独到,有助于提升考生的思维能力。

材料分为三部分。材料一讲述了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了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中王充对上述两件历史故事进行了评述。材料一、材料二各自独立,以叙述为主;材料三以议论为主,并将材料一、材料二紧密关联在一起。两部作品一成书于西汉,一成书于东汉,文字典雅,语言规范,选文故事生动,议论分析视角独特,适合作为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材料。

文言文阅读包括5道小题,试卷随文设题,逐次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归纳提炼能力,既体现教考衔接的要求,又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试题材料】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试题10】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参考答案】CEH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选项共有A、B、C、D、E、F、G、H八个断句点,限定选三处。考生可通过文句大意、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等进行断句。

文句大意是:魏国的国君礼贤下士,魏国人都称颂他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国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可去图谋它。

如何理解文句开始部分的“是”是本题的难点,“是”在本句中作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是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考生所熟悉的成语“唯才是举”“唯命是从”均属于这一句式。表面上看,“魏君贤”“魏君贤人”均可独立成句,但“是礼”无法下属,明显这是一个句式,则可知A、B不可断,只能断在C处。

C处既断,则“国人”为下句主语,D不可断。“称”在句中是“称赞”的意思,与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流辈甚称其贤”的“称”意思相同,“仁”指“仁德”,故E处当断。

“上下”指魏国上下,为下句主语,故F不可断;“和合”为词组,表示“和睦同心”,故G不可断。“未可……也”是表否定判断的句式,故H当断。

综合判断,本题限断三处,应为C、E、H。

文言文断句既需要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相关句式有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古汉语的韵律节奏古人的表述习惯有所认识。就本题而言,古人喜用四字句的表述习惯也可成为帮助考生正确断句的一个参照,这与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中的表述特点是一致的。

【试题亮点】

本题综合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和综合语感等方面的素养,相关能力的要求在教材中均有体现,较好落实了教考衔接;在限定涂黑三处的前提下,考生需反复权衡才能正确作答,较好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为考查内容的要求。

【试题11】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

A选项中的“燕”,同“宴”,指宴饮、宴请,而成语“新婚燕尔”的“燕”形容安乐的样子,与“宴饮”的意思不相同,故A项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项。

B选项“不耻相师”的意思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耻”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耻”,故B项为正确的选项。

C选项“沛公奉卮酒为寿”的意思是“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长寿”,材料中的“为寿”与《鸿门宴》中“庄则入为寿”的“为寿”都是这一礼仪,表示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的意思,故C选项为正确的选项。

D选项的“式”,同“轼”,本义为古代设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文中用作动词,指扶轼,是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周亚夫军细柳》中“改容式车”的意思为“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两处“式”的意思相同,故D选项为正确的选项。

【试题亮点】

本题对文言文词语的考查较为全面,四个选项,三处与课文勾连一处与成语比较既体现了教考衔接又是传统文化常识考查方式的延续。考点分布合理、方式灵活,既有对字义的考查,又有与成语词义的比较;既有词类的活用,又有句法的理解。考查方式立体,方法科学,与考生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试题12】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相关能力。

【试题分析】

A选项概述了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礼待名士段干木并因此享誉诸侯的事迹,相关描述与材料一相符,子夏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学生在初中应已掌握的常识,故A选项是正确的选项。

B选项概述了汉高祖想另立太子,吕后恐慌之下派吕泽强行向留侯问计,留侯无奈为之出主意的情形,描述与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相吻合,故B选项为正确的选项。

C选项描述了四位贤人与汉高祖对话的情形,指出汉高祖没有另立太子的原因,是考虑到这四位贤人是留侯亲自请来的。材料二中“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这句话是判断C选项是否正确的关键,这句话的意思是“汉高祖之所以没有废掉太子,就是因为留侯出主意请来了四位贤人的结果”,结合材料二中留侯与吕泽的对话,可以判断出留侯只是出了主意,四位贤人并不是留侯亲自请来的,所以C选项描述不正确,是答案选项。

D选项概述了王充以“儿童”“孟贲”做比方来类比魏国与秦国,阐述重礼的效用,描述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一致,故D选项为正确的选项。

【试题亮点】

本题四个选项均是材料中较为重要的情节和观点,以此作为考查点,可以帮助考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本题考点设置科学,错误项具有一定隐蔽性,能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试题13】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参考答案】

(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既要求文句大意理解无误又要求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第(1)题的关键词语有“辟”“游”两处,“辟”是“退避、躲避”的意思,“辟逃”作为词组仍理解为“躲避”;“游”是“结交、交往”的意思。文中的“求”应理解为“寻找、搜寻”,“公”结合上下文应翻译成复数“你们”。

第(2)题的关键词语有“却”“操”两处,“却”是“后退”的意思;“操”是“操守”的意思。“贤”“高”两字均可理解为“尊重、推崇”。此句承上文,主语应为“秦国”,为保持句意完整,可适当增补。

这些考点都是古汉语中常见字词的常见含义,理解了字词,句意也就自然明了了。

【试题亮点】

翻译题的两句除考查关键字词外,句式均较为灵活,考生需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翻译。翻译难点与教材课文关联紧密,大部分字词的释义考生在相关课文中都学过,体现了教考衔接,切实服务于“双减”。

如,第(1)题的关键词语“辟”与《鱼我所欲也》(语文九年级下册)中“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都是“躲避”的意思;第(1)题的关键词语“游”与《送东阳马生序》(语文九年级下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鸿门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秦时与臣游”、《答司马谏议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游”都是“交往”的意思。

第(2)题的关键词语“却”与《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六国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李牧连却之”、《过秦论》(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却”都是“后退”的意思等。对课文知识点熟练掌握的考生,应都能从容答题。

【试题14】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①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

②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王充的议论主要针对材料一中的“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之事而发,材料二中的“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之事在文中可视为是一个例证补充。两件事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王充却将其相提并论,就应顺着其议论的逻辑去寻找两者相似之处。王充议论中“力少则修德”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它揭示了“修德”的原因,由此可得出“魏文式段干木之闾”与“太子敬厚四皓”这两个主动性行为在动因上的共同点:魏文侯、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却强秦之兵”“消高帝之议”则是二者在结果上的共同点: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考生只要理解了王充立论的逻辑,应该可以顺利答题。

【试题亮点】

本题在材料组合布局上详略有序,彼此相应。“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叙述简单,而对应的议论则分析透彻,层面丰富;“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叙述详细,而对应的议论则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本题让考生从王充的视角来归纳分析“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与“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两件事的相似之处,由具体到普泛,依理推论,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思维能力,改变固化的思维形式,体现以文育人、以考促学之旨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