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试卷分析200(初二语文试卷分析学生怎么写)

初二语文试卷分析200(初二语文试卷分析学生怎么写)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7-22 17:22:25

胜利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语文试题

一、【答案】1. A 2. D【1题详解】考查字音。A.叱咤(chà)风云——zhà。

【2题详解】考查字形。D.真缔——真谛。故选D。

3.【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B.“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不能用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错对象;

C.“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看待。正确;

D.“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战场。不能形容“毒枭”,感情色彩不当;故选C。

  1. 【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病句修改。

A.主语“千佛山”与宾语“季节”搭配不当,应把季节改为“地方”;

B.语序不当,应把“充分”放在“发挥”之前;

C.搭配不当,歌声不能浮现在眼前,应去掉“快乐的歌声、”或将后一句改为“至今还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浮现在我的眼前”;

5.【答案】①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主要是学校。②大部分学生对了解英雄人物态度积极,热情很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图一中的数据可知,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有53%的人通过学校来了解英雄人物。在所有的途径中占比最高。可得结论: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主要是学校。

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可知,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有68%的人对英雄人物热情很高,占比最高。可得结论:大部分学生对了解英雄人物态度积极,热情很高。

二、【答案】6. B 7. D 8. 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B.“康肃笑而遣之”的意思是: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不是“派遣”。

【7题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不译;

B.代词,指葫芦/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D.都是连词,“于是,就”;

【8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除神态描写外,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了沉着自信的智者形象。

【答案】9. 欲学/恐已暮矣

10. 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的阳光。

11. 暮年时学习如点燃蜡烛照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欲学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我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欲学/恐已暮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少(年少)、好学(喜欢学习)、如(好像)”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意思是: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由此可知,文中“何不炳烛”是告诉人们:即使是暮年学习,也如点燃蜡烛照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从而说明了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重要的。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三)【答案】12. D 13. “独”,独自。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该字表现了诗人不同凡响、卓然独立的形象特点(或表现了诗人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精神追求)。

【12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D.“不是花时肯独来”意为: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据此可知,此时并非花季,寺庙里没有花朵盛开,本项“诗人冬至日在吉祥寺赏花”有误。

【13题详解】考查词句赏析。

“不是花时肯独来”意为: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独,独自,还有谁。冬至日不是花开时节,作者却来到吉祥寺赏景,领略到了独有的一种情趣。从作者这一行为里,可以看出他不同凡响、特立独行的形象特点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高洁雅致的情操。

14.【答案】B【详解】B.有误。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故选B。

15.【答案】 ①. 会当凌绝顶 ②.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⑤. 政入万山围子里 ⑥. 策勋十二转 ⑦. 赏赐百千强 ⑧. 独坐幽篁里 ⑨. 弹琴复长啸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凌、畏、复、政、策勋、幽篁、啸。

三、(7分)【答案】①假装怀孕逼祥子结婚后,和父亲刘四爷断绝关系,后因难产而死。 ②小福子 ③虎妞有过生命的抗争,算是一位有追求的女性。 ④三位女性悲苦的一生,展现了时代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是人吃人的社会不给她们生存的机会。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详解】考查名著人物。

①虎妞喜欢祥子,假装怀孕逼祥子结婚,他的父亲刘四爷不同意这门婚事,为此她与父亲决裂,与祥子搬到大杂院居住。最后因难产而死。

②“被父亲以两百块钱卖给一个军人”的是小福子。他是二强子的女儿,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白房子,因不堪受辱自杀而死。

③虎妞的性格具体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

④三位女性悲惨的一生,是当时社会条件下女性命运的缩影。她们悲剧产生的原因,有个人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没有社会地位,社会也不会给她们提供生存的机会。她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四、(31分)

17. 通读全文,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远远望见

②________

仰头望

④________

“我”的感受

①________

像是昂首的鲲鹏

③________

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18. 文章第⑯段中作者写了“一堆老藤”,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 文章以“好树如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17. ①. 站立其下 ②. 再次回首 ③. 如十万旌旗迎风 ④. 仍在生长的文物

18. 运用对比的写法。写老藤缠绕、腾挪翻卷的姿态,突出老银杏树高大挺立、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老银杏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9. 题目运用了比喻手法,一方面写出银杏树高大,托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另一方面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以“好树如诗”为题展现了银杏树形神如诗之美。

【17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的“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可得:站立其下。

第二空:根据末段中的“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可得:再次回首。

第三空:根据第②段中的“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可得:如十万旌旗迎风。

第四空:根据第⑪段中的“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可得:仍在生长的文物。

【18题详解】

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第⑯段中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衬托着它,仰视着它”可知,老藤缠绕着其他的树,却不能缠住老银杏树,只能衬托着它,仰视着它。这是对比的手法。联系句中的“缠”和“腾挪翻卷”可知,写出了老藤缠绕、腾挪翻卷的姿态。联系“,衬托着它,仰视着它”可知,突出了老银杏树高大挺立,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老银杏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9题详解】

考查理解题目含义。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题目把老银杏树比作诗,这是比喻的修辞。

联系首段中的“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第⑨段中的“那些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其声萧萧,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第⑮段中的“每一片都带着安详的光芒”,首段中的‘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末段中的“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可知,题目写出银杏树高大,托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根据第⑧段中的“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将住所安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吸收了树的精髓,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第⑫段中的“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生发出葱绿的叶片。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华秋实”,第⑭段中的“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知,题目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题目不仅展现了银杏树的形体如诗之美,也展现了银杏树的精神如诗之㺯。

(二)【答案】20. ①. “我”脚伤不断,父亲细心照料“我” ②. “我”故意饶舌,父亲动手教训“我”

21. (1)示例1:反复。多次运用“小心翼翼”一词,传神地写出父亲为脚踝受伤的“我”换药时小心谨慎的情形,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爱与呵护。

示例2:排比。传神地写出父亲为脚踝受伤的“我”换药时小心谨慎的情形,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爱与呵护,句式整齐,情感强烈。

(2)示例:径直,直接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听到“我”饶舌毫不犹豫向“我”走来,一巴掌打了“我”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当时的气愤和对“我”的要求严格。

22. 示例:父亲背“我”上学的时光是父亲和“我”共享的温馨时光,我希望时光慢些,这样就可以更多地享受这份呵护和浓浓父爱。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依恋。总结上文,对上文故事进行抒情收束。

23. 示例:(1)关心、深爱孩子。父亲细心地给“我”受伤的脚踝换药,背“我”上学,给“我”写信嘱托交代,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2)对孩子要求严格。“我”跟别人学饶舌,父亲打了“我”;(3)重视读书、写字。父亲要“我”专心读书,不要误了学业,要“我”重视汉字书写;(4)治家有方。父亲要“我”做好弟弟们的榜样;“我”和母亲闹矛盾,父亲写信巧妙缓和了“我”们母女的关系。

【20题详解】

考查概括事件。

①根据第②段中的“父亲背我上学的那几年,我的双脚总是挫伤”和第③段中的“小心翼翼掀开纱布,小心翼翼消毒,小心翼翼涂抹药膏。再小心翼翼用新纱布把我的脚踝包裹好”可得:“我”脚伤不断,父亲细心照料“我”。

②根据第⑨段中的“还在园子里放锄头的父亲径直走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到我的腿上:‘正事没干,却跟着饶舌!’”可得:“我”故意饶舌,父亲动手教训“我”

【21题详解】考查赏析词句。

(1)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这个词语在句中四次出现,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整句共四个短句,格式大致相同,这是排比的修辞。反复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了我的伤脚换药的情形。联系人物情感可知,父亲小心翼翼的动作,表现了他对我的爱与呵护。排比的运用,使语句句式整齐,情感表达更为强烈,更有感染力。

(2)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径直”说明父亲根本就没有经过思考,直接过来就打了我一巴掌。联系父亲说的话“正事没干,却跟着饶舌”可知,父亲这一“径直”的动作,说明他对我的“饶舌”丝毫不能原谅,表现了父亲对我要求的严格。

【22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联系第⑤段中的“就要到学校的时候,父亲抖了抖肩膀,换了换没有差别的姿势。我静静地靠着父亲的肩膀,贴着父亲的脊背,闻着父亲特有的气息,穿过村庄,进入校园,穿过校园长长的走廊”可知,我因为脚伤,父亲背我去上学。“阳光暖暖地把我们的影子拉长,缩短,又拉长”是一处景物描写,以温暖的阳光烘托父女之间的深情。“我们的影子像一棵小树长在一棵大树上”表现了我对父亲的依赖。由以上分析可知,父亲背我上学的时光,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温馨,这种温馨让我享受。所以才会“希望家和学校的距离远一点,再远一点”,这样父女二人相处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自己也就可以更深切的感受父爱的温暖。联系人物情感可知,画线句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也表现了孩子,也就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另外,画线句中的“这是我和父亲的时光”也起到了收束前文叙事的作用。

【23题详解】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中的“小心翼翼掀开纱布,小心翼翼消毒,小心翼翼涂抹药膏。再小心翼翼用新纱布把我的脚踝包裹好”,第⑤段中的“就要到学校的时候,父亲抖了抖肩膀,换了换没有差别的姿势”,第⑩段中的“我在外读师专时,父亲一个月给我寄一封信。有一段时间是几天一封,一封接着一封,只说一件事,重复交代轻重厉害”可知,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

根据第⑨段中的“还在园子里放锄头的父亲径直走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到我的腿上:‘正事没干,却跟着饶舌!’”可知,父亲是一个对孩子要求严格的人。

根据第⑪段中“当时父亲只说,不要放弃专升本的机会,不要误了学业,毕业后务必回家乡教书”,第⑫段中的“他说把字写好和把衣服穿好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可知,父亲是一个重视读书写字的人。

根据第⑬段中的“父亲在信里会说两个弟弟的学习情况,要我做好榜样带好头;信里还会说母亲的辛劳,要我多体谅”可知,父亲是一个治家有方的人。

五、(60分)

24. 按要求作文。

平凡的美好是爬山虎爬满墙壁时的活力,是家人散步时相互理解的温馨,是苦闷时老 师耐心友善的交谈,是困境下战胜自我的勇气,是志愿者步履匆匆的忙碌……纵使平凡, 但依旧值得你在行囊中为它留出一席之地。

请以“平凡中的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 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