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平
1981年7月,山东省高考成绩揭晓,对于我来说有些哭笑不得。应该笑的是,我的语文单科成绩全县第一。毕竟单科第一也是第一,虽然算不上状元,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那年语文试卷特别难,大部分同学不及格,当年理科语文满分100分,我考了82.5分的成绩,语文老师已经是十分满意了。
但令人欲哭无泪的是数学成绩不及格,那年理科数学满分120分,我只考了46分。数学成绩严重拉低了总分,本科线专科线都不够,只够高中中专线。不过,这个成绩对于我们县二中这个农村中学来说,也算名列前茅了,毕竟当年我们学校只考上1个本科、1个大专、12个中专。用村里人的话说:别管大专中专,都比在家里搬砖强。
我的语文老师水平很高,他在特殊年代下放到我们中学并遭受不公平对待,1979年平反后回我校任教。他只教了我们这一级的两个重点班,我们毕业后时间不长他就调到一所大学中文系任教了,后来晋升为教授。他曾参加中小学教材编写、高考阅卷等工作,因而对我们的指导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年高考我们学校的语文成绩超过了县一中。
我是语文老师的得意弟子。高二时,他几乎每周都出一套有较高难度的试卷,基本上我每次都能得80多分,第二名70多分,其他同学大部分不及格。这也和后来高考语文成绩基本吻合。他要求特别严格,写作文的时候,要求每个笔画都不能超出方格,如果超出了,就不给批改。作文字迹工工整整,让阅卷老师心情舒畅,至少不会扣卷面分。每次作文课,老师基本都是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来解析。
也许是语文成绩的一枝独秀,让我产生了一些骄傲自满心理,对于其他课程特别是数学有点放不到心上,记得当时的数学老师喜欢把我们两个重点班合起来上课,因为要去另一个班所在的大教室,也不考勤点名,我便常常偷懒不去上课。其实高一入校时我的数学成绩也是很好的,不知不觉中就落下来。两年制高中时间特别短暂,一直到高考前也没意识到我的数学有多差。直到坐在高考考场,面对数学试卷,我只做了前几道试题,后面的几道大题一个也没有做出来,这时我才懵了。
成绩出来后,我到学校见了语文老师。老师劝我复读一年。他给我分析了形势:第一,我只有17岁,年龄不大。第二,数学成绩绝对有提高空间。第三,我的文科有优势,复读可以改文科,用历史、地理来取代物理、化学。而且文科的语文所占比重更高一些。他说:你如果复读文科,我保你明年上名牌大学。第四,由于我们下一届高中二年制改三年制,我们全县1982年没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他地方估计也差不多,因此明年的高考难度相对会小。同时他建议我去县一中复读,毕竟一中的教师师资更强。
8月下旬,我和另一位同学来到县一中。学校只看了一下高考成绩通知单,便同意来校免费复读。一中设了两个复习班,我在二班。两个班都是理科班,没有文科复读班,我想我的化学成绩很好,当年分数比语文还高,重点提高一下数学、物理,还是继续学理科吧。班主任是一位和蔼的女教师,她是在全地区有名的数学特级教师。还有物理老师,也是一位名师。听了他们两位老师的几节课后,我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感觉解题思路一下子特别清晰。当然,可能与我对待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也有关系。无论如何,我觉得复读一年,总分提高50分,达到本科线应该没问题。
复读了半个月,1981年9月中旬,我的中专录取通知书来了。是继续复读还是去读中专?思考再三,仍然决定去读中专。因为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读中专就转城镇户口,毕业就是国家干部。特别是对于父母,他们根本没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概念,他们的最高目标就是孩子能吃上国库粮,从黄土地上走出去。因此名牌大学和中专,在他们眼里是一样的。
1981年中秋节那天,我带着自己的行李,离开县一中,骑自行车回到老家镇上。见到语文老师,说了我决定放弃复读去读中专,他有点失望,不过他表示尊重我的想法。
三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事业单位,后来调入县委机关。曾经还有继续考大学的念头,但由于工作环境不错,又忙忙碌碌,终究放弃了大学梦。先后考出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证书和函授本科证书,但毕竟与大学校园无缘,也是此生憾事。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后来调入大学任教,那个大学一位校领导的儿子和我是中专同学。据同学说,语文老师有一次在他家喝茶闲聊,曾说起来我是他最满意的学生之一,可惜没上大学,不然应该走文学或学术的路子。听到同学转述这话,已经是高考二十年之后了,终究是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1982年,我们一中两个复读班里,有十几位同学考入重点大学。其中一位同学现在是一线城市医科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相比之下,还是自己当年没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毅力吧!不过,也许每个人选择的都是适合自己的路,当年能读中专也已经是很有幸了。
,